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衣珠喻-衣珠是譬喻眾生本具的佛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過去,有一個人到親友家做客,兩人把酒當歌,相談甚歡,但因不勝酒力,便醉倒一旁。這位親友平日就很關照他,也知道他日子過得並不好,想把一顆無價珠寶送給他,讓他生活無虞。但是此人醉得不醒人事,親友又因公務在身必須馬上出門,即將這顆珠寶縫在他的衣服裡。心想,待他醒來,必會發現衣服裡的這顆珠寶。
     這個醉人清醒後,發現親友已經出門,也不好意思再久留,便漫無目的地到處流浪。身上沒有積蓄的他,每到一處就必須辛勤地賺錢謀生,日子過得極為困苦。只要有一點微薄的收入,就非常快樂。
     一日,在路上遇到那位親友,兩人相見甚歡,互道分別後的狀況。親友得知他仍過著貧窮艱困的生活頗為驚訝,感慨萬千地對他說:「唉!你怎會如此落魄潦倒?上次你到我家作客,為了讓你生活安穩,我特地把一顆寶珠縫在你的衣服裡。以為你早就發現這顆無價之寶,從此生活無虞,沒想到你竟沒發覺。現在,依然為了求得一餐溫飽,終日勤苦憂惱,真是太無知了。現在,你可以善用這顆寶珠,把它拿去變賣,以獲得生活所需。從今以後,必能隨心滿願,無有匱乏。」

摘自:《妙法蓮華經•卷四》

     衣珠是譬喻眾生本具的佛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為無量劫來,迷淪生死,在六道中輪迴牽流,始終不見自家珍寶。唯有去除自心垢污,亦即捨離妄想執著,就能徹見本來面目,重拾自家珍寶。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捨棄相信瞋恨之對境為真實存在 【在兩座修法之間,視一切現象為虛幻;它們顯現,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了無執著地去利益他人,乃是究竟菩提心之座下修法。】

各種痛苦如夢中生子又喪子,執著妄見為真實,令我們筋疲力竭,因此,遭遇逆緣時,視它們為虛幻。菩薩的修行

當你預期到某個不愉快的事情可能發生時,你慣常的反應是竭盡所能地避免它。你會想,像你這樣的人,不值得被這樣的事情所征服:任何可能威脅你的事情,不論是疾病、貧窮或無法忍受的感情狀況。因此,你卯盡全力,匯集所有的資源,向有影響力的人求援,竭盡所能地來擊退它。為了這麼做,你放任執著和瞋恨,並加以合理化。
然而事實上,你已經成為負面情緒的奴隸。竭盡所能地去避免或克服逆緣,總是有更多的逆緣現前。逆緣永遠不會被根除。
當你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去思量這是你過去行為的結果,乃是最佳的處理方式。不論你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或許現在看起來是悲慘的,但你要提醒自己,相較於未來你可能要面對餓鬼道或地獄道無法忍受的痛苦,你目前的困境幾乎微不足道。雖然你正在經歷這些困難,但你要從內心深處祈願,你所有過去的惡業及其業果都被清淨,沒有留下未來投生餓鬼道或地獄道的業的種子。從這個角度來看,疾病和痛苦一點也不會令人感到不悅。
你也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生病的人,並且祈願你能夠承擔他們所有的疾病,以及透過你目前經歷的疾病和痛苦,他們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被耗盡。或者,當你面臨物質困窘時,即使你窮困潦倒、一無所有,也要記得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貧困低下,並祈願他們的窮困能夠透過你自身的窮困被耗盡。
正是這種感受(無法忍受某種即將發生的痛苦的感受)驅使你向外採取行動,來消滅這種感受。如此的企圖將永遠不會完全成功——事實上,它們將使你陷入一個接著一個的、毫無意義的問題。然而,痛苦不必是無法忍受的。可以肯定的是,痛苦可以是更有益處的;它可以讓你發展出鎮定面對這種境況的內在寧靜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人們嚴厲批評或羞辱的對象,愈努力去避免批評或羞辱,你似乎聽到的愈多。最佳的做法是效法過去偉大的聖哲,他們遭遇批評時,不感到氣惱,受到稱讚時,也不感到欣喜。因為他們能夠把所有的聲音視為空虛的回音,能夠去聽所有的批評和讚美,彷彿人們是在談論一個已經死了很久的人。他們知道,如果去檢視念頭、認知和感受,會發現它們沒有本俱的真實性,因此他們總是能夠安住於當下,不失去自制。
一個女人或許夢見自己生了一個孩子,而感到極大的喜悅。但如果夢中的孩子夭折,她會感到身心交瘁。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發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你日常的認知與看法。僅僅因為你相信它們看似真實的真實性,你才會感到悲傷或喜悅。當你觀賞一部電影時,電影中的人物似乎真的在打仗,但所有這些事情不是真的在發生。它僅僅是幻想罷了。試著去把所有的喜悅和悲傷視為你正在觀看的一部影片,放下你必須努力去避免困境或令人不悅的事物的想法。這將使你的快樂不滅。話說:
不論生起什麼困境,不要老是想著困境,乃是把困境用於修道的方法。老是想著困境,只會讓你的念頭激增。心胸狹窄擁擠的人,被充滿痛苦、執著與瞋恨的人生所困擾。心靈輕安的人永遠不會失去快樂。
噶當派的上師說: 快樂和痛苦全是謊言;它只不過是知道或不知道 如何處理情況的問題。 強大的情緒或幾乎沒有情緒,全都是謊言;它只不過是你有多堅定地 來對抗它們的問題。

如果你在座上修法期間,已經思量了一切現象的空性,那麼要在兩座修法之間去看現象如夢般的本質就容易了。在此同時,你將感覺到一股無造作的慈悲流向那些不必要受苦的眾生;他們受苦,是因為沒有覺察到萬事萬物之虛幻本質。                 
                                                                                                                                                                            你可以更慈悲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佛初轉法輪說苦集滅道,最後說法示現涅槃,自始至終不外乎以「無常、苦、空」,告訴我們最真切的一帖出離良方

     昔日佛陀開示:「諸佛為度眾生故,方便示現涅槃,實而不滅度,常住此說法。」為使弟子們更深入體會此理,繼而以故事善巧譬喻。 

     有一位智慧通達、醫術精湛的醫生,非常善於開方煉藥,安治眾生千奇百怪的疾病,因此遠近馳名。而醫生本身家族興盛,孩子眾多。有一年,有事必須遠行至其他國家,在遠行期間,家中的孩子們卻誤飲毒藥,藥性發作,悶亂痛苦的在地上打滾。

     良醫遠行返家後,這些誤飲毒藥孩子們,不論意識模糊或清醒,看到多日不見的父親,都喜出望外地說:「太好了,父親,您回來了!我們因為一時糊塗,誤飲有毒的藥物,現在非常痛苦,父親您快救治我們,讓我們趕快恢復健康!」

     良醫憐憫孩子們受苦,不忍責備,馬上著手診斷,教人蒐集種種上好藥材,調配出色香味美的藥方,並細心地擣篩和合,讓孩子們方便好喝,不致抗拒治療。

     父親好言慰喻:「好孩子,這藥是我用珍貴藥材調配出來的,就像一道上好美味的湯品,你們趕快來喝,喝了就不會再受疾病之苦了。」其中清醒的孩子們,聽了慈父的話,立刻歡喜地服下,果然藥到病除。但是不清醒的孩子們,雖然歡喜父親的歸來,也渴望父親能救自己,可是由於中毒太深而不清醒,卻對於色香味美的藥飲,始終誤以為不好喝而不肯服用。

     良醫心想:「這些孩子被毒藥所害,心生顛倒,真是可憐!雖然看到我回來,很歡喜我能夠救治他們,也向我求索治病良藥,但是好藥在前卻遲疑不決堅持不喝,我得想個辦法,勸他們趕快服藥。」

     慈父心生一計,告訴孩子們:「我已經老了,將不久人世,除了這些救命良藥,再沒有什麼珍寶可以留給你們。你們要知道,這些藥是我畢生所學的精髓,要將病治好,除了這個解藥別無他法,只要認真服用,一定能夠藥到病除,轉危為安,你們務必一定要飲用。」嚴正交待了以後,良醫又整裝出門去了。到了鄰國以後,故意派人傳回消息:「你們的父親已經往生了……」

     孩子們一聽,悲痛不已,想到從此無依無靠,悲傷憂惱想到:「如果父親還活著,見我們受病苦折磨,一定會慈悲憫念而設法救治我們。如今卻已永遠離我們而去,我們沒有依靠了,該怎麼辦?」此時,病未痊癒的孩子由於喪父之痛,原本迷失的心頓時清醒,才想到父親臨行前,留給自己珍貴的藥方,殷勤的咐囑無限的慈愛宛然在目,相信父親所說一定是真的!這藥一定能除自己種種病苦,於是立即拿來服用,果然此藥色香味俱美,而且飲後身體立即康復。良醫得知孩子們都飲用藥飲,身體都痊癒後,這才從外地歸來,與孩子們歡喜重聚。

     故事至此,世尊問弟子:「如果你們是那些孩子,會怪罪良醫虛誑妄語嗎?」弟子肯定的回答:「不會的。」世尊接著說:「我視眾生如己子,就像良醫以無常捨世,藉此喚醒病子服藥一樣,我亦如是化導眾生。我成佛以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善巧方便示現涅槃,只為為救度一切眾生,善服法藥離苦得樂,絕非虛誑。」

摘自:《妙法蓮華經.卷五》

     《法華經》云:「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貪著五欲,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心生厭怠,不能生難遭遇想、恭敬之心。因此,為令有情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諸佛菩薩以無數方便、種種法藥,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喚醒我們的法身慧命,成就人人本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究竟自在的這念覺性、清淨法身。《無常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但自依止、法依止,不必心存等待、向外求索,進而廣濟有情,服用大乘法藥,如《佛遺教經》云:「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如是佛子,乃真正知恩、感恩、報恩。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捨棄相信貪欲之對境為真實存在【究竟菩提心】

遇到讓我們欣喜的事物時,視它們如夏日彩虹,儘管美麗,但究竟不是真實,捨棄貪戀和執著。菩薩的修行

     這麼去想是容易的:如果你能夠擁有你想要的事物,你就會完全地快樂。但實際的問題在於,如果你讓心追隨它天生的習性和偏好,那麼它想要的事物會變得很多很多。一個擁有一個朋友的人想要一百個朋友,一個統帥一百個士兵的將軍想要帶領一千個士兵。

     此外,你擁有的朋友愈多,當死亡突然降臨,奪走你的一切,甚至奪走你珍愛的身體時,你必須分離的朋友就愈多。事實上,擁有如此眾多的朋友有什麼意義?自制和寧靜的心,是你所能擁有的最佳朋友——它們或許是嚴格的老師,卻是足夠仁慈、顯示你解脫道的朋友。

     儘管你獲得渴望的事物,卻沒有什麼是可靠的。看看那些富人如何被搶掠、將軍如何被殺害、親人如何被拆散。人們貪戀最豐富的食物和醇酒,殺害有情眾生來滿足他們對肉類的慾望,即使到最後,它們全都被排泄。你可以輕易地把所有時間花在致富之上,來滿足你對華服的愛好,以及擁有更多物質的歡樂。就其本質而言,貪戀只會帶來煩惱和不滿。

     外在世界及居住於其中的居民全都是無常的。你的心和身體只是暫時地在一起——心如同一個過客,身體如同一間旅館,過客只會短暫停留在旅館之中。一旦你真正了解這一點,你凡俗野心看似真實的真實性將會消失。你將了解到,對於現在和未來而言,修持佛法是真正充滿意義的事情。 

(日常生活逐漸)  捨棄相信貪欲之對境為真實存在的座下修法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