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認識苦諦

帶領眾生遠離痛苦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他教導四聖諦。第一聖諦是苦諦,我們應該認清有痛苦。第二聖諦是集諦,痛苦有一個起因,我們必須放棄這個起因。這個痛苦的起因是負面的情緒或煩惱。雖然諸如此類的心的障蔽狀態有許多種,但貪、嗔、痴、慢、妒是五種主要的障蔽。第三聖諦是道諦,有一條道路可以帶領眾生遠離痛苦,因此眾生必須遵循這條道路。第四聖諦是滅諦,即痛苦可以被止息。

透過這四聖諦,釋迦牟尼佛激勵我們放棄俗務,努力從輪迴中解脫。痴(無明)包括:   (a)基本的無明,沒有認識本初明覺和現象之空性;b)一種愚鈍的心理狀態,主要是缺乏辨別何者當為、何者當捨,才能夠從輪迴中解脫的洞察力;c)疑慮,對因果法則、前世和來生的存在等等有所懷疑。d)障蔽的見地,相信五蘊形成一個自我,相信現象有一個真實的、本俱的和獨立的存在等等。

在尋找脫離輪迴的方法時,第一個步驟是去聽聞教法——解釋如何脫離輪迴的教法。釋迦牟尼佛說,除了獲得這些珍貴殊勝的知識之外,光是聽聞佛法被傳授的聲音——即使是召集大眾前來聽聞教法的鑼聲和螺聲——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利益,能夠使眾生免於墮入下三道。透過聽聞教法,即使是那些缺乏五根而無法徹底了解教法意義的人,至少將得到些許了解佛法之功德。即使是一個如何修持佛法的一般概念,都已是珍貴殊勝的了。

第二個步驟是去思考你所聽聞的教法,試著去發現其中的精義。檢視你的心,去看看它是否真的如教法所描述的,以及你是否能夠專注於一個禪修的對境。

第三個步驟是,一旦你對佛法的精義有了清晰的概念,你必須透過內在覺受來了解佛法的意義,把它融合成為你的一部分。那就叫做禪修。

當你遵循這三個步驟,修行的品質將自然而然的生起,你也將了解教法的真諦。這些品質將自然地盛放,因為你內在的佛性被揭露出來了。所有眾生都具有佛性或如來藏,卻被障蔽所掩蓋,如同黃金被埋藏在土地之下。

當你聞、思、修佛法時,你將能體現所有本俱的佛性品質。當一片田野被細心地整理、播下種子,具備所有的有利條件,例如溫度、濕度和暖度,種子將發芽,生長成為作物。

四聖諦所講的是四種神聖的諦理。諦就是真實語言、真理。

彌勒菩薩用一個例子來解釋佛陀為何要講四聖諦;比如說,在世間有人生病,那要怎麼辦呢?首先,要知道這個人生的是什麼病?病得多嚴重?第二步驟:要去了解病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人生這麼嚴重的病?第三步驟:了解這個病是否有辦法醫治得好?要用什麼方法來治?第四步驟:真正進入治療的過程。為了要把病醫好,就要去找良醫。醫生診斷後,要依照醫生的指示去做。醫生的指示有時候會讓我們很難做,很苦,很不願意。可是一定要做,像打針會痛、吃藥很苦;甚至有時候,為了把身體治好,必須把身體某部分切掉一樣。這些都要聽醫生的指示,才有辦法把病醫好。同樣地,要解除輪迴的痛苦,就要好好依教法去修行。

苦諦要認識,認識苦諦是能夠接受痛苦的一種實修法門。首先,要了解苦諦;不執著世間,不執著輪迴。要了解世間種種的苦它的錯誤及過患。如果不了解世間是苦的,就不想離開它、捨離它。所以,第一個要思維的禪修對象是苦諦。  人一生下來,即有生、老、病、死苦。在生活當中,想要追求的卻不能隨心所欲,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卻來一大堆,這就是苦。死後輪迴下三道中,地獄道、餓鬼道的苦,畜生道的苦,看那些畜生、禽鳥、蟲蟻,牠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進一步,我們要了解上三道的苦,即人、天人、阿修羅的苦。人道有一些快樂,但究竟是不自由的。現世他們可以享受快樂,等到善業盡的時後,他們一樣要墮入輪迴之中,甚至生在下三道中受苦。故要一一思維六道中每一道的苦,這是苦諦的一個禪修。
 當了解苦諦之後,就想修行,就希望離苦。離苦有二種方式:第一個是離自己的苦,把自己從苦中抽離出來。第二個是離他人的苦,把心擴大離他人的苦,幫助其他眾生脫離痛苦。   離自己的苦是一種解脫,離他人的苦即是大悲心、慈悲心。為了這兩個目標,首先就要對苦有真實了解,特別是解脫輪迴苦的真實。 為什麼這一生有種種不如意和痛苦?這種痛苦的原因是怎麼產生的?這即是集諦!這一生尋求快樂,但結果還是要受苦。照道理講,一直尋求快樂,應該沒有痛苦才對;然而結果並不是這樣,這表示對因和果不了解。所以,寂天菩薩說:「無盡心,想追求去苦。」一心想要去除痛苦,但是卻不斷在製造痛苦和苦因。
 
 有一偈頌,第一部分這樣說:「我們總一心想去苦,但由於無明的關係,我們不斷地在製造苦因。」第二部分:「我們一心想追求快樂,但由於無明的關係,卻一再摧毀樂因。」像這樣子,不認識真正的樂因和快樂後果之間的關係,及苦因和苦的果之間的關係。所以,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享受,以為這是真正的快樂。因自私的關係,做了種種不善業,如十惡業等等。如果想要快樂,就要修十善業、修禪定、修智慧。這些真正的善業不修,反而去做種種惡業。想要快樂,卻不知道真正因果關係、真正的業力關係,反而做種種惡業,其結果都是在摧毀快樂的因,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真正的苦因即集諦。佛陀講:「由於我們自私,只愛自己,心生起煩惱,以及因種種煩惱而造不淨業。輪迴的苦因,就是煩惱的業。」所謂煩惱是什麼?總結來講,最根本就是貪瞋癡三毒的煩惱。從根本三毒裡面,又生出各種煩惱,如嫉妒、吝嗇。這些加起來,就像佛經所講八萬四千種煩惱。因為每天都生起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心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和快樂。
 
六道與六苦    六種基本的心靈痛苦狀態,也有六道。
一、 地獄道
在六種痛苦的心靈狀態中,如果一個人的嗔恨心最強,便會投生到地獄道裏。地獄道不是外在人為所造的,而是由根植於心識中的嗔業所感召的果報。由於嗔恨的力量,便產生了在地獄的痛苦。在六道之中,地獄道的痛苦最強烈、也最持久。
二、餓鬼道
由於愚癡而生起了自、他的分別。執著於有「他」(眾生相)時,就會產生嗔恨;執著於有「我」(我相)時,就會產生貪婪。基本上來說,貪的涵義,就是自己不想分享或佈施好的東西給他人,也害怕會失去或有耗盡的一天。由於貪力的趨使,便會投生到餓鬼道。餓鬼的數目非常龐大,都是由不同的慳貪習氣所化現的。
三、畜生道
一般來說,所有的眾生多少都有些迷惑和愚癡,不過,當愚癡變成一個淩越一切的特點時,就會造成投生到畜生道的主要原因。動物們沒有倫理道德,也沒有什麽不該做的觀念。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此即為下三道。在此三道的苦是最劇烈的
四、人道
上三道在藏語稱為三「樂道」,能投生到此三道,主要是修行善業緣故。如果善業帶著強烈的我執,便會投生到人道。在人道是有二種生活方式。其一是修持佛法,從輪回中解脫,並且利益他人;另一是處於貪嗔等痛苦的心靈狀態中,結果做了很多不善之行。人是具有聰明才智的,如果致力於行善,便會是非常善良的;但如果造惡,便會變得極端邪惡。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口,但是真正善用人身的人很少。看看那些善用人身學習和修持佛法的,便知道其數目是非常、非常少的。
五、阿修羅道
會生為阿修羅(或半神)的主要因素,是由於其善業和強烈嫉妒心混合的結果。阿修羅有二種嫉妒的心理。第一:他們嫉妒天神。即便自己所擁有的很多,也不會喪失,但還是覺得天神比他們享樂,財富和資源比他們多。第二:有一種很特別的樹木,根生於阿修羅道;雖然此樹長在阿修羅道這邊,但是花和果都結在天道那邊.阿修羅對此感到非常嫉妒,因為他們必須照料樹木,卻無法從中得到任何好處.就是這兩種嫉妒心理,使他們困於輪回之中。
六、天道
天道(或神道)投生天道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累積了很多的善業,但卻伴隨著驕慢之心。由於其善行摻雜了自大,所以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天道的生活是非常快樂的,直到死前才會感到痛苦。他們的享受和財富都這麼大,以致完全分了心;就像兒童一樣,玩得太高興了,把時間都忘了,直到將死的七天以前,天神一直都耽於享樂之中。他們死前的徵兆是:衣服和身體開始變臭,莊嚴的花冠也開始凋萎腐爛。以前和他們一起玩樂的天神和女神,看到這種情況,便遠遠走避。這將死的天神(或女神)有天眼,可以看到他們未來要投生的地方。比起天道的享樂,通常他們會投生到較低的其他道中。由於可以預見自己未來將受的苦,因此心中倍感難受。六道輪回之中,肉體受最劇烈痛苦的地方,是在地獄最底層的阿鼻地獄。然而,心靈上感受最大痛苦的,是在天神將死,要再投生的七天中。
集諦要斷除,斷除集諦是能夠解決痛苦的一種實修法門。為什麼這一生有種種不如意和痛苦?這種痛苦的原因是怎麼產生的?這即是集諦!這一生尋求快樂,但結果還是要受苦。照道理講,一直尋求快樂,應該沒有痛苦才對;然而結果並不是這樣,這表示對因和果不了解。有一偈頌,第一部分這樣說:「我們總一心想去苦,但由於無明的關係,我們不斷地在製造苦因。」第二部分:「我們一心想追求快樂,但由於無明的關係,卻一再摧毀樂因。」像這樣子,不認識真正的樂因和快樂後果之間的關係,及苦因和苦的果之間的關係。
所以,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享受,以為這是真正的快樂。因自私的關係,做了種種不善業,如十惡業等等。如果想要快樂,就要修十善業、修禪定、修智慧。這些真正的善業不修,反而去做種種惡業。想要快樂,卻不知道真正因果關係、真正的業力關係,反而做種種惡業,其結果都是在摧毀快樂的因,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真正的苦因即集諦佛陀講:「由於我們自私,只愛自己,心生起煩惱,以及因種種煩惱而造不淨業。輪迴的苦因,就是煩惱的業。」所謂煩惱是什麼?總結來講,最根本就是貪瞋癡三毒的煩惱。從根本三毒裡面,又生出各種煩惱,如嫉妒、吝嗇。這些加起來,就像佛經所講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心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和快樂。

六苦的對治 
一、慈悲
嗔恨的對治方法是慈悲。
藉由法的功德,認識和了悟了佛法,以理智來斷除「自」、「他」分別的執著迷惑。斬斷了執著,才有可能更具勇氣與決心,為利益眾生而努力。自、他分別的執著,光是在知性上認知還是不夠的,必須以方法來對治克服,而它就是修慈悲心。簡單地說,,就是當眾生安樂時,祈望他們的快樂能永遠持續,不會被破壞,這和愛心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不論自己或眾生遭受痛苦、疾病或不幸時,祈求這些不幸能完全永遠地消除,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疾病和困苦。慈悲心一生起,嗔恨便會自動消失。當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時,便無法容下憤怒和嗔恨了。不論是慈或悲這兩個願心都是奠基在誠心上面,也就是奠基在願眾生離苦得樂的心有多真誠,因此,必須至誠地發願。試著轉換這種感受,因為不僅是自己和家人有這樣的渴求,事實上,所有的眾生也都有同樣的需求——獲得安樂,遠離痛苦。生起了平等心,瞭解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想遠離同一件事――
二、佈施
導致投生於餓鬼道的貪吝,其對治的方法是佈施,供養三寶(佛、法、僧)和佈施眾生。經由佈施的修持,關閉了投生於餓鬼道之門。
三、智慧
要以智慧,來對治投生於畜生道的愚癡。智慧來自聽聞法教並依教奉行,了知投生六道乃由心垢而起。智慧意指清楚的瞭解並辨知善與不善、以及其果報
四、發展對身體的覺觀以及培養知足的心理
在人道有兩種主要不同生活之道的人:修持佛法,朝向解脫,以及被貪執和愛欲控制的人。執著的焦點在哪裏呢?主要在於身體和財富。對治身體執著的方法,在於發展對它的覺觀和禪修――尤指身體的本質之不淨。再則,由於體會死亡,因此它是無常的。第三,身體的狀況會改變,所以,也不是很穩固的。經由這樣的覺觀,對身體的執著就會減少。
少欲知足是非常的重要。《八大人覺經》中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意思就是說輪迴中的一切痛苦及生死疲勞都來源於貪欲、缺乏少欲知足的生活。心裡一直不滿足,有了還要更多,結果達到一個極限,最後就會變得和現實抗爭。如果抗爭失敗了,就會跌入失望的深淵,變得沮喪不已。這也就是慾望最可怕之處。
五、隨喜
嫉妒是投生在阿修羅道的主要原因,要以隨喜他人的善行來對治它。隨喜他人,嫉妒心自然而然就會平息下來。隨喜有一個好處:如果看到有人修習佛法、行佈施或做其他善事,因而生起隨喜心,這種隨喜和原本的善行是具同等價值的,所累積的善業也是相同的。同樣地,如果隨喜他人做惡,那麽所累積的惡業也是一樣的。一旦心已習於做惡,要生出善心就很困難了。經由修行,持續地培養善心、慈悲和隨喜的胸懷,結果便會變得習於行善,惡業也會慢慢減少。必須要去感受瞭解善行的好處是什麽,以及做惡會帶來什麽樣的痛苦和損害。
六、對治驕慢的一般方法以及究竟方法
生在天道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善行中摻混著驕慢的結果。事實上,有兩種方法可以對治驕慢,一種是一般方法,另一種是究竟的方法。如果有人稱讚,因而覺得自傲,此時就應該想想其他行的人,這樣做,傲慢就會減少――這是對治驕慢的一般方法。對於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根本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這是一般的對治方法。從一開始就要瞭解,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要盡力以了悟無我的智慧,探知空性。當這樣的般若智慧生起時,就會明白,在那裏根本沒有一個「我」可以驕傲的――這是一個對治驕慢的究竟方法。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