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_念誦六字大明咒前,先念皈依,發心,四無量心。


Om Ma Ni Pad Me Hung
每次念誦六字大明咒前,必先念皈依,發心,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 :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願永離愛憎常住平等捨。我們應該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因眾生過去曾當我們的父母,心中就沒有厭惡、憎恨的念頭。一起修持,不要造惡業,彼此要是有憎恨,厭惡會消一切功德的根本。 一再強調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一切眾生都在輪回中受苦,所以我們要發慈悲心使眾生在輪回中得到解脫。
 試著去完成一億遍的 六字大明咒
     即使是出家過單身的生活,要修行成功都很不容易,何況在家居士有工作和眷屬,這些都會增加困難。比如說修本尊法,本尊是無執的法身,你不可能一方面執著,另一方面修成本尊。如果你沒辦法很成功的修這些深奧法門,那就多念阿彌陀佛咒,六字大明咒及金剛薩埵咒。要知道,業力跟發心是很重要的,這兩件世事緊密合一的。
     金剛薩埵心咒、六字大明咒和蓮師心咒,都是很重要的咒語。鼓勵大家找一些人一起作六字大明咒的百萬遍念誦,每個人都能得到這百萬遍的利益;最好在一生中能用這個方法完成一億遍的六字大明咒念誦,當然困難是難免的,但要試著去完成。

持誦超過12億遍六字大明咒的修行成就者
  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當今即身成就的大瑜伽士--尊貴的“竹旺仁波切”,於1921年出生於西藏直貢一地。幼年在直貢替寺出家,稍長進入尼瑪江熱佛學院研讀顯教十三部大論。仁波切至佛學院畢業後,依止直貢替寺大成就者巴瓊仁波切上師,給予大手印五支及那洛六法的指導。並從法王謝威洛卓及赤紮仁波切處領受各種直貢噶舉傳承的灌頂,也從安陽圖登仁波切處領受各種經論的口傳。之後,仁波切在直貢替寺進行了七年的禁語閉關,而證到了大手印一昧的境界。
 在七十歲那年,到達印度得到jia華仁波切指示,到各地弘法利生,推廣法、報、化三身心咒,是仁波切最大的心願,他諄諄教示,一定要實修三身的心咒,在這末法時代,現代人每天都很忙碌,在生活中日夜都受著業力的影響,經常念誦著佛的三身咒語,可以解除業力的束縛,使此生更為順利成功。

逆緣是修心的最佳機會


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口中,不管有多壞,有多惡。愈罵,心就被污染了,要想--「善知識」。修我們的心培養這麼一個利他的念頭,那麼碰到任何的困難,都會變得非常渺小。當經歷很順利的情況,就應該思惟:這全是一切有情的恩惠,是來自三寶的加持;經歷到痛苦時,應該思惟:這是在消除過去世的惡業,而覺得很歡喜。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什麼敵人要奪取財物,危害身體、生命,可以當做中了煩惱的毐而發狂的眾生。如此思惟,可以減少對這類眾生的嗔恨心。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對一般行者來講,如果受的損害小,如小東西遺失、碰小傷,要忍受,還可以,但假如是重大的損傷, 要在這狀況下維持平衡的心態,就很難。 除非已經成就忍辱波羅蜜,而且調伏了嗔恨心。對修菩提心的菩薩而言,無論遇到的傷害或損失有多大,反應是感到非常喜悅,而且深深感激。為什麼菩薩在有損失的時候會感到喜悅呢? 因為當財物丟了或身體受傷,會感覺到這是還多世惡業的債。相反地,人家給東西,並不會很歡喜,因為瞭解這只是進一步造新的債,而且不只是債本身而已,還有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東西,都不會很歡喜。
    一般而言,不熟悉這種觀念,從未培養心來習慣它,一旦碰到損失、傷害,很難馬上有如法的反應,只會再造更多的惡業──生起種種煩惱、不善的念頭, 所以除了損失以外,還加上更大的損失。這是多麼划不來!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債,現在就還了。尤其,那種感激的心,不能生起的話,最起碼不要起嗔恨心。假定能夠這樣修心,是非常值得、有意義的。

忍辱和悲心是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最大的保護

一旦能夠控制內心的憤怒,所有外在的敵人都消失了。但是,只要執著於內心的瞋恨,企圖戰勝外在的對手,即使成功了,敵人也必然越來越多。即使戰勝了全世界,憤怒只會越來越強;被憤怒牽著鼻子走,絕對無法平息憤怒。真正無法容忍的敵人是瞋恨本身。若想要擊敗瞋恨這個敵人,必須專心修持忍辱與慈悲,直到它們在心中生根為止,屆時就沒有所謂外在的敵人了。忍辱和悲心是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最大的保護。心中無瞋心,就沒有敵人;心中有佛法,就不會受傷害。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四十二章經》
一、忍力最大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風。所以,《羅雲忍辱經》說:“忍之為明,愈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耀,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佈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又《法句經》說:“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二、忍的真義
 忍辱,是對無端橫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因此,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處理、認同、負責、犧牲、定力。忍是一種大勇、大無畏、大智慧。經典中關於忍辱的闡釋很多,例如《賢劫經》所載,就有一百種之多。《優婆塞戒經》說:“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作能作,名出世忍。” 簡單的說,忍有四種真義: 一、遭惡罵時默而不報:以沈默折服惡口。二、遇打擊時心能平靜:以心平氣和贏千秋事業。三、受嫉恨時以慈對待:以慈悲心消弭懷恨嫉妒。四、有譭謗時感念其德:以感念恩德彰顯道德涵養。

大禮拜淨除累世所造作、累積之業障

佛法修行從懺悔往昔的業障開始,為將來的佛法修行掃清障礙,為修道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禮拜         包含於七支供養之修行中,七支供養修行之內容,主要為「積資淨罪」;「積資」即積聚智慧與福德資糧,「淨罪」即淨除累世所造作、累積之業障。行者心續能否生起證量?需仰仗積資淨罪之修持;若未做積資淨罪之修持,心續中將不可能有任何證量產生。    七支供養之第一支為「禮拜」;禮拜可分為身、語、意三種;身之禮拜即以身行跪拜頂禮佛陀,語之禮拜即以言語稱頌佛陀之功德,意之禮拜即對佛陀有堅定之信仰
    如法之禮拜方式,首先需合掌,兩手拇指置於兩手掌中間;手掌中間空心之部分,象徵空性之緣起;供養、頂禮…等緣起,攸關行者將來修行之成就;空性之緣起,能感得於佛陀住世或佛陀涅槃後,獲得殊勝之人身。
    兩手合掌後,首先需置於頂上,次置於喉間,後置於心間;然後兩手掌貼地,其次雙膝跪地,最後額頭觸地,如是行五體投地之禮拜。雙手合掌置於頂上(頭頂或額頭),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具有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之圓滿色身(合掌置於頂上,能感得將來證得佛圓滿之頂髻;置於額頭,則能感得將來證得白毫相);置於喉間,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六十種妙音之功德;置於心間,能感得證悟佛陀遍一切知之「一切種智」
    其後,需雙足併攏、雙手貼地、雙膝跪地、額頭觸地,則根源於戒律中「業部」之規定;任何細微之動作均需如法而行,切不可隨意、散漫行之,其中若有不如法之處,則所行之禮拜,雖亦能積資淨罪,但仍有缺失;猶如持花供佛,雖能獲致殊勝果報,惟若花朵有枯萎等缺陷,則將令此殊勝果報有所缺失,此亦為另一不佳緣起之象徵,行者於此需謹慎為是!
    行大禮拜時,除口頭念誦與身體曲躬之外,虔敬信仰之意念與信心,為此法之精髓所在,將來修持能獲得任何成就?亦取決於是否具足虔敬之信念。行者藉由如法行大禮拜,除能證得佛陀身、語、意之功德,且能對治心續中,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中之「傲慢」。人之所以心生傲慢,關鍵在於無法將他人置於自己之上,藉由行大禮拜,將自身最高之部位---頭部觸地,沒有比地面更為低下之處,故行大禮拜時,是將所禮拜之物件,置於遠高於自己之處,以此能對治心續中傲慢之煩惱累世因傲慢所造作之業障

通過懺悔可把罪業變為成佛的資糧

惡業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懺悔
《地藏十輪經》中說佛陀的教法中有兩種人沒有所犯的罪,一種人從來也不造惡業,稱為樹立佛幢者;另一種人雖然造過惡業,但以慚愧心已經髮露懺悔了,這叫摧毀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說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淨者

 懺悔有幾個要點:
   1、懺悔要有慚愧羞恥之心,要真正知道錯了。
   2、懺悔要相信因果報應,知道所作所為肯定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3、懺悔是要在發現錯了之後立即懺悔,不能等以後再說。
   4、懺悔不是懺完就完了,懺悔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沒有這個心不能稱其為懺悔。 
   5、懺悔要以佛法僧為對象。 
  “惡業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懺悔。”通過懺悔可以把罪業變為成佛的資糧。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業障是覆蓋不了他的,就好比一塊熱燙的石頭,冰雪落在它身上會被融化。真正的修行人,能用懺悔的熱量去融化業障的冰雪。而不修行的人卻像一塊冷石頭一般,冰雪只會越積越厚。無始以來曾無數次地傷害過其他眾生,累積的惡業就如冰雪一樣覆蓋住本有的佛性,這是進步的主要障礙,所以必須用懺悔的力量來融解。

但見己過,不論人非


善知識法
昔日,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對眾比丘說:「今日我要為你們開示『善知識法』及『惡知識法』,你們要一心諦聽,善自思惟。」

比丘們齊聲稱是,專注聆聽佛陀的教導。 
佛陀說道:「何謂『惡知識法』?若有比丘常念:我為豪門望族而來出家學道,其餘比丘皆為卑賤之身而來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極為精進持戒、如法如律,其餘諸比丘皆不精進持戒,而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餘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錯亂,不得禪定,並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餘比丘皆無智慧。若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即為『惡知識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飲食、床褥、臥具、醫藥等供養,其餘比丘皆不能得此供養。若此人因利養之物而生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比丘們!所謂惡知識人,即是行此邪業之人。」
佛陀又說:「什麼是『善知識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門望族,其餘比丘雖不是出自豪門,然彼此佛性並無不同,此即『善知識法』。或者,善知識人不會因自己精進持戒,其餘比丘不持戒行,就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亦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善知識法』。又或者,善知識人不會認為自己三昧成就,其餘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無定,就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更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善知識法』。」「此外,善知識人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餘比丘無有智慧,而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亦不會因此心生貢高我慢,詆毀他人,即為『善知識法』。再者,善知識人不會因自己常得飲食、床褥、臥具、醫藥等供養,其餘比丘無此供養,而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更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名為『善知識法』。」
佛陀告訴諸比丘:「今日,我為你們開示善知識法及惡知識法,你們應當遠離惡知識法,修持善知識法。」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後,歡喜奉行。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生而為人,何等福報

「前行」是指準備進入佛法之流 轉凡心向道的先前準備工作 為什麼要修「四共加行」也就是所謂的共前行呢?知道要修行、要修法,但是在真正的修行上,不能因為佛說要修行,就修行,或者因為上師、善知識說要修行,才修行。修行必須透過自己的思維,並且不斷的思考,最後認知到修行確實是對此生、來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由此認知,從心裡真正對佛法、對修持生起堅定的信心,如此之後,修行才有意義。透過自己的思維,知道修行重要之後實踐修持,才是正確的。共加行中,首先暇滿人身難得。今生投生為人,具備了如此的色身,不論是貧窮或是富有,不論是聰明或愚笨,只要是能得到這暇滿的人身,就是非常有福報的事情。比如說動物,獅子、大象都是力大無窮的,能用力氣去做事,但是沒有心的力量和智慧。無論今生投生的環境如何,能夠做人,就已經是很有福氣的事了。經典中說,這個色身,就如同「人身寶」一樣,是無上的寶物。但光知道這個色身是人身寶是不夠的,必須懂得使用這個人身寶,不要浪費這個得來不易的人身寶,用這個人身寶來修行,並且利益所有的眾生絕對不可因為一點小事就放棄了這個珍貴的、具足一切的人身寶。如果今生無法用這個人身寶去做各種利他的佛行事業的話,必須不斷的發願,祈願當未來能再獲得人身寶的時候,要用它來實踐佛法、利益眾生。今生能有這樣的身體、心靈和智慧是一種福氣,所以一定不要浪費了此生,不要浪費了這人身寶。人身寶容易得到嗎?人身寶是很難得到的。由於過去曾經累積了許多福德資糧,因此今生能有如此色身,也就是人身寶。然而就算得到這樣的人身寶,也有些人遇到佛法或遇不到佛法。既然具足人身又能遇到正法,並且願意去修持正法,這可以說是真正具足了「瑕滿人身」。所以,更要利用這瑕滿難得的人身,自利利他,受持正法。札巴堅讚尊者說:得暇滿人身,非由力強得,乃是積福果。 

阿底峽尊者對三位心子的甚深開示

開示
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尊者答道:證悟無我之義的人即是最殊勝的智者。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欲望減弱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最殊勝的忍辱即是處於低位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點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阿底峽尊者的《臨別教言》

南摩咕魯貝!    阿底峽尊者到阿里地區住了兩年,期間,以菩提光為主的眾弟子,向尊者求得了很多的教授。尊者想回印度,準備起程的時候,菩提光請求尊者再開示一些教言,尊者說:「以前傳授的就可以啦!」但菩提光一再請求,於是,尊者開示道:
噯瑪火! 具足大智而心胸豁達的朋友們,愚昧無知的我,雖無資格建言,但受真心聖者朋友們的激勵,無知孩提般的我,就當是對朋友們提個建議吧。
朋友們!在沒有獲得菩提之前,是需要上師的,所以,要依止聖者善知識;在沒有證得真如之前,是需要聞法的,所以,要聽聞上師的教授;僅僅瞭解佛法,是不能獲得佛果的,所以,光瞭解不行,要修持; 遠離對自心有不良影響的地域,時常居住在能增長善業的地方;在沒有獲得穩定之前,喧囂是有負面影響的,所以,要依靠僻靜的山林;要捨棄令自己生起煩惱的朋友,常依靠令自己增長善業的朋友;世俗的事情永遠沒有終結的時候,把它們擱置一旁而安住;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恆時善業作回向,時常觀察自心;光有竅訣,不去修持,有什麼用呢?如上師所說的去修持;具足大恭敬心去修持,不久的將來,定會證果;自己只要如理如法的行持,吃穿自然會有的;

阿底峽尊者所依止的三位大師

阿底峽尊者所依止的三位大師

第一位是「達摩惹西達大師」,他是具備大慈大悲的成就者;

第二位大師是「強貝拿就大師」,也是慈悲具足能將眾生痛苦轉換到自己身上的成就者;

最後一位是「金洲大師」卻吉紮巴,金洲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印尼」的意思,印尼也就是蘇門答臘。

阿底峽大師出身於印度,為了追隨金洲大師卻吉紮巴學習,他歷經大風大浪乘船過海,在艱苦的求道過程中,仍秉持著不斷虔敬的觀想並祈請上師,因著這股力量,度過了許多難關,最後能親自追隨金洲大師,並學習到一切珍貴菩提心的口訣與教授。

阿底峽尊者到金洲大師尊前學習,主要是學習殊勝的慈心、悲心、菩提心,還有各種修心的法教,金洲大師說要學習這些教法,是需要許多艱苦的學習與長時間的修練,為此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的法座下學習長達十二年之久,並一一練習所有的口訣與教法,將所有的法門都究竟圓滿的成就了,之後回到印度弘揚佛法。阿底峽尊者以何因緣到西藏呢?    

最初西藏因為有「蓮花生大師」、「靜命大師」弘揚佛法,使得西藏佛法昌隆興盛,之後由於「朗達瑪」國王信奉外教而滅佛滅法,使西藏面臨了黑暗的時期(公元 838年至公元1037年,約兩百年),之後,直到藏王耶喜哦深信佛法,於1037年迎請尊者入藏,希望把藏地失去的、失傳的或者零散的佛法重新整理收集。

藏王耶喜哦當時派了許多人到印度迎請眾所推崇的「阿底峽尊者」,當「阿底峽尊者」知道這消息後,向自己一直修持的本尊(聖救度母)請益,他祈請聖救度母指示入藏的因緣是否成熟,度母親自化身告訴尊者,若是入藏,能廣利眾生弘揚正法,但會減少十年壽命。

阿底峽聽到如此預言,當下決定即使犧牲十年壽命,也要進入西藏救度癡闇眾生,弘揚佛法。


對那些能夠修持佛法的人,你們當知十真實


蓮師說:對那些能夠修持佛法的人,你們當知十真實。
大師言:能夠值遇佛法,又得人身,實乃因前世積聚資糧。
                 若對佛法生起興趣,又得遇具口訣的上師,實有如盲人覓得如意寶。
                 既得暇滿人身,又具信心與理解智,實乃往習所修善業已醒。
                 當富有之際,又能同時值遇乞者,實乃圓滿布施之時。
                 在致力修持之際,卻遭逢苦海滿溢,實是惡業及障礙已被清淨之時。
                 當心轉向佛法之時,卻遭逢莫名仇敵,實乃引領步上安忍道之嚮導。
                 若能瞭解諸相無常,並對所得甚深法要具大信心,實為將心轉離世間法之時。
                 當恐懼死亡,卻值遇他人之死,實乃大信心生起之時。
                 無論如何,若想先圓滿世間追求,稍後再修持佛法;若你將來真能找到機會修持,
                 實乃不可思議之事!
                 是故能從輪迴之中解脫的人寥寥無幾。

「薈供」-聚首一堂,藉此向上師和諸佛菩薩,祈請加持或賜予援助

薈供指聚首一堂的意思。
举行荟供时行者在一个地方齐集,一起献供,一起尽量集中心力。舉行薈供時行者在一個地方齊集,一起獻供,一起盡量集中心力。 与独自修持比较,集体修持更能唤起对修持的信心,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與獨自修持比較,集體修持更能喚起對修持的信心,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一般来说,比起一个人在房间修法,荟供能产生更大的成效。一般來說,比起一個人在房間修法,薈供能產生更大的成效。 这便是荟供的含意。這便是薈供的含意。
比喻荟供为一把稻草制的扫帚比喻薈供為一把稻草製的掃帚。 用一根稻草,扫不了多少地方。用一根稻草,掃不了多少地方。 不过,束起一捆稻草,便能很快把整个禅堂扫得一干二净。不過,束起一捆稻草,便能很快把整個禪堂掃得一乾二淨。 与密勒日巴尊者等出类拔萃的行者比较,我们当然缺乏那种能耐。與密勒日巴尊者等出類拔萃的行者比較,我們當然缺乏那種能耐。 这些大德当然可以独自修行,但我们的程度离他们还很远呢!這些大德當然可以獨自修行,但我們的程度離他們還很遠呢! 由此可见,我们齐集起来,一起培养专注力,利益是很大的。由此可見,我們齊集起來,一起培養專注力,利益是很大的。 一百个人的心在同一个地方集合起来,产生的力量可说是非同凡响。一百個人的心在同一個地方集合起來,產生的力量可說是非同凡響。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不论忏悔业障或通达教理,荟供都能产生宏大的成效。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不論懺悔業障或通達教理,薈供都能產生宏大的成效。 念诵法本时,会发现当中包含很多修法。念誦法本時,會發現當中包含很多修法。 就以上师荟供为例,此法包括整个道次第的法门,由始至终无一遗漏。就以上師薈供為例,此法包括整個道次第的法門,由始至終無一遺漏。 在日常修持中,我们可能在思惟道次第时没有甚么进境,但在荟供中,基于周遭有利的环境,突然发现自己突飞猛进,体会到某些道理。在日常修持中,我們可能在思惟道次第時沒有甚麼進境,但在薈供中,基於周遭有利的環境,突然發現自己突飛猛進,體會到某些道理。 很多人都是纯粹因为受到荟供中的气氛所感染,而了悟教理的。很多人都是純粹因為受到薈供中的氣氛所感染,而了悟教理的。 我们常常迫使自己修这个法、修那个法,但往往一无所得,因为我们没有让心去充分发展。常常迫使自己修這個法、修那個法,但往往一無所得,因為沒有讓心去充分發展。 我们集合起来举行荟供,便能营造这个良机。集合起來舉行薈供,便能營造這個良機。 心门开启后,我们便能一跃而起,彷如磁铁般获得诸种成就,此话绝无半点虚言。心門開啟後,便能一躍而起,彷如磁鐵般獲得諸種成就,此話絕無半點虛言。 修习仪轨或任何法门时,最重要的是营造合适的气氛。修習儀軌或任何法門時,最重要的是營造合適的氣氛。 你可能参与一个法荟上百次,但始终都不能找到窍门所在。你可能參與一個法會上百次,但始終都不能找到竅門所在。 在某个时刻,找到要点时,心灵瞬间便产生变化。在某個時刻,找到要點時,心靈瞬間便產生變化。 因此,要心灵渐臻成熟,我们便要制造良机。因此,要心靈漸臻成熟,便要製造良機。

佛法的成就不在外相,主要你的心能否與法相應

 心咒意義       
       關於心咒,分五層,即:心咒與佛尊的關係,成就心咒的關鍵,心咒的利益,咒力與四力的關係,念誦的要求。
1、心咒與佛尊的關係。在世俗之中,上師金剛薩埵的真身與心咒,這兩者在面前都同樣是智慧的幻變,要明白這兩者沒有差別,聖尊就是心咒,心咒就是聖尊,所以要把心咒受持為聖尊。再細緻一點講,如來的智慧在所化前可以示現一切種種相,如果以如來身能調伏,就示現如來身,如果以平凡身能調伏,就示現平凡相,兩者都是同一如來的智慧遊舞,實際沒有差別,不能認為一者殊勝另一者下劣。此處,上師金剛薩埵在平凡眾生前示現為密咒文字相。所以要了知金剛薩埵心咒是金剛薩埵智慧的幻變,不應把心咒看成凡夫心前的普通文字顯現。
2、成就心咒的關鍵。 成就心咒的關鍵是信心。以何種信心呢?以兩種信心可以成就心咒:一是具有了知金剛薩埵聖尊金剛薩埵心咒無二的信心,這是對於甚深法義遠離疑惑的殊勝信心;二是雖然沒有智慧這樣了知甚深義,但相信佛在聖教裏所說的法義都真實不虛,這樣相信不起懷疑,並且一心念誦,依靠這種信心也能成就。所以以堅信佛語念誦心咒也會成就。最不能成就密咒的是哪種人呢?就是自己對甚深密咒的妙義沒有如理通達的智慧,又以自己的尋思分別懷疑密咒的能力,心裏想:「只念六字會有那麼大能力嗎?佛說的是不是不了義?這樣念就能懺除根本罪嗎?」這樣懷疑就會毀壞信心而不得悉地。
    所以念金剛薩埵心咒,要明白這不是普通世俗語言,這是聖尊的心咒,它是無念的如意寶。金剛薩埵心咒的加持入於自相續,就像月亮現於水中,如果無水就不會有月影,同樣,如果自己相續沒有信心等因緣,就得不到心咒的悉地。但是以金剛薩埵佛尊不可思議的神變力,僅聞六字心咒的聲音,也不會沒有利益。所以,在名言現相中,如果依靠金剛薩埵心咒,自己具有信解,那加持絕對可以如量獲得,以因緣具足故,就像種子與水等因緣一旦集聚不可能不發芽一樣。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甲札仁波切有三種修行人:其外表好像是修行人,實質內在不是修行人。其「見」說得比天還高,但「無修」而「不證」,「見」與「行」脫節。外表不像修行人,但實質內在卻是修行人,其「見」與「行」合一。

甲扎(夏紮)仁波切
【藏傳佛教寧瑪巴偉大的修行者一一夏札 桑吉多傑仁波切】
Chatral Sangye Dorje  甲札.桑吉.多傑
     Kyabjé Chatral Rinpoche, Sangye Dorje (Wyl. bya bral sangs rgyas rdo rje) (b.1913) — a renownedDzogchen master in his mid-90s, Chatral Rinpoche is a reclusive yogi known for his great realization and strict discipline. Rinpoche is one of the few living disciples of the great master Khenpo Ngakchung and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highly realized Dzogchen yogis. In addition to his relationship withKhenpo Ngakchung, Chatral Rinpoche also studied with some of the last century's most renowned masters, including Dudjom Rinpoche, 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 and the famed dakini, Sera Khandro. Rinpoche is one of the primary lineage holders of the Longchen Nyingtik, and in particular the lineage that descends through Jigme Lingpa's heart son Jikmé Gyalwé Nyugu and then on to Patrul Rinpoche.
     怙主甲札仁波切桑傑.多傑,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著名大圓滿上師,一位隱遁的瑜伽士,以其偉大證量與嚴格紀律而聞名。仁波切是偉大上師堪布那瓊(Khenpo Ngakchung)少數仍在世的弟子之一,普遍被認為是具最高證量的大圓滿瑜伽士之一。除了與堪布那瓊的關係之外,甲札仁波切也與上世紀最富盛名的幾位大師學習,包括敦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蔣揚.欽哲.確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以及著名的空行母色拉.康卓(Sera Khandro)。仁波切是龍欽心髓傳承(Longchen Nyingtik)的主要傳承持有者之一,特別是由吉美林巴(Jigme Lingpa)心子吉美.嘉威.紐固(Jikmé Gyalwé Nyugu)傳至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的這支傳承。
     Though his main lineage is the Longchen Nyingtik, Chatral Rinpoche i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Dudjom Tersar lineage. He was empowered as the regent of Kyabjé Dudjom Rinpoche and is currently passing on this lineage to this master's reincarnation, who lives primarily in central Tibet.
     雖然甲札仁波切的主要傳承為龍欽心髓,他與敦珠新巖藏的傳承也關係密切。他被授權為怙主敦珠仁波切的攝政,現在正將此傳承授予這位怙主的轉世,其目前常駐於藏地中部。
     Chatral Rinpoche has shunned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his whole life, choosing instead to live the life of a wandering yogi. To this day, despite his great age, he continues to move about, rarely remaining in one place for more than a few months. A lay yogi, he is also greatly concerned with maintaining strict disciplin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zogchen view. He is especially well known for his advocacy of vegetarianism and his yearly practice of ransoming the lives of thousands of animals in India. In addition to his emphasis on the union of view and conduct, Rinpoche also stresses the practice of retreat. He has established numerous retreat centers throughout the Himalayas, including in Pharping, Yolmo andDarjeeling.
     甲札仁波切一生避免與體制及政治有所往來,進而選擇過著流浪瑜伽士的生活。直到今日,儘管年事已高,他仍然不斷遷移,很少在同一處待下超過幾個月的時間。他身為在家的瑜伽士,仍以大圓滿的見地,高度持守嚴格的戒律。他特別著名的是推動素食,每年在印度放生數以千計的動物。除了強調見地與行持的合一之外,仁波切也同樣注重閉關的修持。他於喜馬拉雅山區建立了大量的閉關中心,包括在帕平(Pharping)、幽畝(Yolmo)以及大吉嶺(Dajeeling)等地。
     Rinpoche currently divides his time between Salbhari, India, and Kathmandu, Nepal. He has two daughters, Tara Devi and Saraswati, with his wife Kamala.
     仁波切目前將時間分配於印度的薩爾巴里(Salbhari)和尼泊爾的加德滿都。他有兩個女兒,達拉.德葳(Tara Devi)與薩惹思瓦娣(Saraswati),以及妻子噶瑪拉(Kamala,即Sangyum Kamala Rinpoche,桑嫞噶瑪拉仁波切)。
     1913年,甲札仁波切生於西藏阿芝容山谷。四歲時,開始學習藏文及誦經。十五歲時,離開家鄉,遍訪各地的成就者(到人間空行母,伏藏大師 希那堪左處學習,學了許多伏藏法和密續),虛心求法,精進修行。
     後來,希那堪左大師對他說 : 「你到噶陀堪千阿噶(尊者根本上師)那裡去向他學習,以後你可以利益許多眾生!」因此,尊者到其根本上師處學習大圓滿龍欽傳承,得到堪千阿噶上師的口訣及灌頂,並在彼地閉關修行三年六個月。而後,尊者到噶陀大寺學習藏傳密宗的經部,續部及文化,並到許多蓮師聖地及成就者們加持過的岩洞及聖地閉關苦修。苦修時,一天只吃一口食物。
                                                                〔扼要而精確之獨特見解〕
以下是由依怙主甲札仁波切親筆撰寫之警世文章:
此為自傳式敘述,有關直擊重點之直接教授。
                                                祈願精神上師與三寶眷顧我!
 我是一個老人,已八十七歲而接近八十八歲了。很多與我或遠或近之人曾問:“敬請你寫下一生之精神解脫自傳,以助你的門徒。“我知道這樣做,只是對解脫的一種障礙,而我覺得不需要寫太多誤導的文字。由於無人對此題目比我更加知情,我將以自我作見證而寫出如下之文章《三個音節之回答》作回應:以乾燥之引火物來燃燒那些偽裝為具德行及擁有超卓智能,流於誇張及連一點真確味兒也沒有之匹夫(假上師、邪師),我拋擲此等於廣闊熾燃之烈火上:渣拿「冷」!(以意念放出「火」)
 於一位上師之精神領域中,若混合了世間之物質主義與精神修持,而又可以取得協調:我知道這不是我。(作者按:意指物質與精神修持混合修習是不可能的,大證量如依怙主甲札仁波切說他不會如此。)
 這些欺騙、狡滑及損害佛法之人,我於山頂將其灰燼拋向風中,音節「養」!(「風」)
 由信心及為亡者所給予之供養會妨礙生命及解脫。雖然他們知道,但仍然儲存及投資以作為表示及供養。
 我不需要亦不接受,並以拒絕執著之清淨水,洗滌這些黑業:音節「坑」!(「水」)
 除了為「自省」之外,這些文字不應被解釋為批評或指責的飛鑣,指向那些能見自性平靜之真理,與及為自利利他而活躍地或內在地工作之真正聖者們。請不要誤會這些字句而產生憤怒或嫉妒,我請你於意氣揚揚之平靜氣氛下放鬆。除了此等人士外,我及其它與我一樣之人士和那些未能超越常人境界者,皆會存有造成分裂佛陀教法及產生爭吵之高傲心態。此等人士請把這些說話視作真理:願他們成為修習"謹慎"與"覺知"的主因!

信心是善趣之因, 出離心是解脫之因,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而要想得到菩提心,一定要具足大悲心。具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樣,一切善法都漸次增長

發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菩提心的體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志取圓滿菩提。如現觀莊嚴論雲: “發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聖無著菩薩於現觀莊嚴論中,曾用譬喻來解說從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種菩提心。頌曰: “地金月與火,庫海及寶藏,金剛山藥師,日歌如意寶,王庫與大道,車乘及噴泉,穀響江河雲,喻凡二十二,(闡說菩提心)。
  這二十二個比喻是要用這些比喻配合起來解說從最初發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證取法身中間經過之五道(或五個階段)之歷程。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樣,因為它能夠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黃金一樣,因為它直至成佛之間,都沒有改變。
  (三)具足殊勝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樣,一切善法都漸次增長。

祈求用佛法的光明照亮眾生昏暗的心


樹立徹底的菩提心
在這麼多的修行法門之中,究竟什麼對盡虛空一切眾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習菩提心!時時持守菩提心,發利他願,愛惜其他眾生。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菩提心,是修學佛法最好的方式。佛法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遠離苦及苦因,造樂因。如果內心不守護菩提心,所做所為就不可能變成佛法,心中就沒有歸依處。
    對於能使眾生從惡趣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幸福的善業以及痛苦的人獲得善趣的幸福,應該表現出高興和予以稱讚;
    對於菩提因緣的行善積德的事情也應該加以贊同;
    對於任何一個眾生設法從輪回的苦難中解脫出來的事情應該加以稱讚;
    對於懷有拯救眾生出苦海決心的菩提以及菩提地道也應讚揚;
    對於懷有把眾生濟渡到福地的如海的善誓願對於幫助眾生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行為應該懷著高興的心情表示稱道。
 合掌向四面八方的所有佛祈禱:祈求用佛法的光明照亮眾生昏暗的心;合掌向佛祈禱:您雖已立意要涅槃,但懇求您在世長壽無數劫,以便使眾生不再處於黑暗之中。
 希望我所積累的這一切善業功德能解除所有眾生的所有痛苦。只要眾生還沒有從病魔纏身的痛苦解脫出來之前,我願做良藥、良醫和侍候病人的人;願天下食物充足如雨而下,解除一切饑餓。當饑荒的中劫到來時,願我變成食物;願我變成無窮的寶藏以滿足處於貧困的眾生的需求,使他們具備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幸福源於善業,苦痛源於惡業

正確的引導
          一切現象乃至於我們的心皆包含於兩種真實:相對的真實究竟的真實。對於我們尚未證悟心的存在型式的人而言,是難以真正地瞭解到底什麼是兩種真實相   為了證悟心的存在形式,首先必須在相對實相中修行,特別是調整正確的修行方向,以理解:幸福源於善業,苦痛源於惡業
          善業、惡業是屬於相對實相中的,於究竟實相中,善、惡皆不具自我的存在性。然而,我們此時尚未證悟究竟實相,只要我們尚未達到,諸行為及其業果的鏈系,仍是無法抗拒的。這便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無誤地認識:什麼應當接受,及什麼應當揚棄。如此,在相對實相中(世俗諦中),我們會避免受苦,並感受幸福。身、口、意的正確引導,必定產生幸福;身、口、意的錯誤引導,必定導向苦難。
          一般而言稱之善業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一切行為,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能利益他人,饒益眾生。至於稱之惡業則是指我們身、口、意一切行為,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令他人招致苦難。簡單以十善業及十不善業的分類來說明:

由於煩惱,累積了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輪迴中不斷受生

綠度母
佛教的一切法門都是斷煩惱、開智慧,都是轉眾生迷妄的意識成佛的智慧方法。  
要轉煩惱成智慧,首先必須認清煩惱是什麼,沒認清煩惱是什麼,也就無法對症下藥而將它轉成智慧了。煩惱很奇怪,如果你完全放縱它,絲毫不加以約束,它會變得強大無比,甚至無法控制;如果願意修持佛法予以對治,這些煩惱就會變得實在,沒有一點威力,所以煩惱有沒有威力,完全決定在有沒有修行。
        
眾生都正受著種種的苦難、爭鬥與不和,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對煩惱的放縱。煩惱毒能使國家社會產生仇恨與不祥和的氣氛,若能修持對治的法門,煩惱便失去了影響力,因為它們根本不實在,煩惱不但不實在更不會永遠不變,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能夠修持適當的法門,就能改變它,減弱它的威力。
經由修行,不但能把自己的煩惱轉化成智慧而得解脫,還能將這種方法分享他人,就像諸佛上師傳授三乘佛法一樣,使他人也能轉煩惱成智慧,解脫輪迴。
        
大致說來,煩惱有五種,稱為五毒,分別是:貪、嗔、痴、慢、疑。
導致眾生受盡各種苦難的就是這五毒煩惱,這些煩惱甚至會給國家帶來苦難,有時連其他的國家也跟著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戰爭,所以五毒煩惱很危險,它們為害的範圍能大到整個世界,並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家庭或個人而已,其影響是無窮無量的累積,所以常說從「無始」以來就是這個原因。由於五毒煩惱累積了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輪迴中不斷受生。
        
五毒煩惱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需要外緣的,煩惱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配合之下才會生起,這些包括五大和五蘊。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無論體內體外都有五大存在,就體內而言,任何堅硬、固體的物質屬於地大,體內水份和濕氣屬於水大,體溫屬火大,呼吸氣息屬風大,體內的空間則屬空大。
        
在五蘊方面有:色蘊就是任何有形相、有形體的東西。受蘊是感覺四週環境的知覺。想蘊是分別敵友、好壞和善惡。行蘊是對自己認為是好的事物產生貪著,對壞的產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毀。而識蘊則是覺知前四蘊之存在。

修持佛法--除煩惱及惡業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鹿野苑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觀察到五比丘,他們善根已經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去化度他們。可是憍陳如等五人,他們聽到悉達多太子已經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來說法,就互相約定,如果佛來,我們大家都一起回避起來,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見他,也不聽他說法。由於佛的福德莊嚴,來到鹿野苑時,這五人不約而同地統統都跑了出來,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或為敷坐,或執衣缽。對佛禮拜,誠誠心心恭敬地聽佛開導。
 道諦要依賴,依賴道諦是能夠獲得解脫的一種實修法門。滅諦要現證,現證滅諦是能夠大徹大悟的一種實修法門。
    在鹿野苑住了三個月,為他們三轉四諦法輪,佛陀四聖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他簡單將它們命名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第二他說明諸諦,所受的業應被知曉,它的根源應被去除,為了根除苦受,需要修習一個法訣——,然後才可離苦得樂——第三他說:假如人人知道痛苦,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知道的;設使人人都能去除它的根源,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去除的;假如人人應用法訣,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應用的;如人人經驗到滅境,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經驗到的。
    講授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憍陳如尊者,聞法之後,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也先後聽佛說法得阿羅漢果。佛對五人說:“善來比丘。”他們五人的頭髮和鬍鬚,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來,成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到此世間三寶皆已具足,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不忍聖教衰& 不忍眾生苦

菩薩道的起點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稱為菩薩。
  菩薩道的起點——發菩提心的因緣。菩薩,不是生下來就是菩薩,所謂:「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從菩薩的因位到成佛的果位,是多生累劫,自初發心經過五十一個階位精勤不懈地修行各種利人的功行而完成的。就如要成為大學教授,必須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最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等,才有資格任教。從無知的童蒙到廣博的學士,除了本身的勤學好問,也須有父母、師長、社會諸多的因緣資助。同樣的,要從初發心的菩薩因位到等覺菩薩的果位,發菩提心是重要的起點,但發菩提心也要辨別其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以免誤入歧途,偏離正道。
  如何辨別發菩提心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
1.不為名聞利養,不耽世間欲染,只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名之為
2.不怕佛道長遠,不畏眾生難度,只為佛法興隆,人民安樂,如是發心,名之為
3.不求個己解脫,不望當生成就,只為悲智雙運,菩提道成,如是發心,名之為
4.不滯人天福報,不欲聲聞獨覺,只為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如是發心,名之為

金剛乘的修行-- 慈悲心及菩提心的發展做為基礎


    在金剛乘的修持上須具備強烈的覺悟心――即慈悲菩提為基礎的心。金剛乘的修行必須是以慈悲心菩提心的發展做為基礎的開始,這並不意味著金剛乘很吝嗇,不願把教法隨便傳授給人,而是如果沒有圓滿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礎,修持金剛乘就不會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會有成就。
    為何金剛乘又稱為密乘?密乘並非像一般人所誤解,不輕易傳授給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備相當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剛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礎,即使修了密法,也不會得到利益,這就是所謂密乘的意義。
    因此,初修行時,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備非常強烈穩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備了強烈又穩固的慈悲心做基礎後,再修持金剛乘的教法,便能獲得良好的成果。一般來說,金剛乘是開悟最快的修行法門,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礎,才能快速成就,否則金剛乘便談不上是最快的法門了。
    盡力去了悟諸法的空性,精進地去學習、證悟它。能感受察覺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顯現,整個宇宙也就是佛淨土。所以,心必須時時安住於諸法的實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實,以此心保持在真實的法性中。如能了悟這點,即知此世界的一切現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風、空)所組成;而已證悟諸法實相,或空性者,便能體悟到,其實五大的體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屬——五方佛母。本身是由五蘊所構成了,如能證悟其體性,便能瞭解五蘊其實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蘊與五大就取決於是否能證悟它。
未證前,五蘊就是五蘊,證悟以後,五蘊即是五方佛;同樣地,證悟前,五大看起來就是五大,但在證悟諸法的實相後,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為了證悟這一切,必須把心安住在一切內、外諸法的實相中。如果心沒有了悟,是一個迷惑的心的話,則貪、嗔、癡、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後,便能夠證悟到五毒的體性,也就是五智。
在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如果能夠證悟到諸法的體性,就能夠證悟到五大、五蘊跟五毒的體性,而它們其實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證悟,所做的一切供養,就能夠與三輪體空相應。也就是說,沒有供養的人、沒有供養的物件、也沒有供養這件事情。
每一位眾生都具等值等量的佛性。一切眾生與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分別;既是這樣,那麼又為何眾生沒有辦法像佛一樣,所擁有的能力?這都是因為有我執的緣故。雖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但眾生執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這種分別的心態;而由「自他」分別的執著,產生了我執與嗔心,這樣的結果,便障礙蒙蔽了佛性。眾生無明,並非指眾生對於世間法的迷惑,而是說眾生對於其本具佛性的無知。我執產生了種種執著、煩惱,如執著和嗔恨,而由於這些,使得眾生無法經歷到本具的佛性。
佛是已經完全證悟的眾生,他完全去除了無明。藏文裏面,「」這個字叫做「桑傑」。「桑」意指已經去除、消除。消除什麼呢?就是消除無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執著與煩惱。而「傑」的意思就是開花或開展,也就是說,捨無明煩惱,經歷到無始以來本具的佛性佛性並非後來才慢慢長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來如是具足。如果能夠把障礙去除,便能夠體驗佛性,證悟到它。成佛了也就是藏文裏面的「桑傑」。
佛在利益眾生時,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的。也就是說,他是無飾任運的。佛在修行成就的過程中,就已經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因此,成佛以後度眾生時,由於此等證悟的特質,便能夠任運無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 這好比是太陽一樣。太陽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從不分別要照這裏、照那裏,或不照這裏,只照那裏。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夠去除黑暗,並且給予溫暖。太陽它本身並不處心積慮,或有意地計畫要這樣或那樣;佛也是這樣,當利益眾生時,是任運無作而遍一切處的。之所以能夠任運,是由於佛已淨除任何煩惱,已完全證悟佛性的緣故。
在初地菩薩以前所做的資糧積聚,都僅是屬福德資糧的積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薩初地以後;也就是說,是一位聖者以後,一直到菩薩七地,才能真正地積聚智慧資糧。初到七地之間,只有在禪坐時,才能夠積聚智慧資糧,一旦下了座的四威儀之中,也只能積聚福德資糧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不管是修與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樣地積聚智慧資糧。最後福慧二資糧的圓滿就是「佛」。                 
大慈悲是菩提心

上師法身似雪山,虔誠之心如太陽, 加持甘露方可流,切記精培虔誠心!

修行皈依上師,因上師是一切加持的根本。
在密乘中,弟子的成就完全取決於上師,成就之前的一切善樂、幸福以及現在、中陰,未來的一切幸福都來源於上師的恩賜。在密乘中,離師無法、離法無成,如何相應自己的上師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怎樣才能相應呢?
(一)依止上師的功德 。
       密典中說:“修持十萬遍的本尊,比不上虔誠祈請上師三遍。修一劫圓滿次第觀想,修持兩萬遍,比不上心裏只有上師。”  又一經典中說:“一個人若能親近承事上師半天,其功德遠超過一劫的時間在諸佛所做佈施、供養等等的功德。”
       在密乘中,人們把上師稱作“如意寶”。確實,世間再也沒有比這如意寶更珍貴的了!顯密的各教典:十方一切諸佛無不依止自己的上師而得成佛。一個人若能如法地依止自己的上師,將迅速地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本來應無量劫在地獄等三惡道中所受的種種業報,如今只要受上師的一句喝斥乃至夢中或現世受一種損惱便可消除,這也正是大密乘為什麼能即身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不如法依師的罪過 。
        誠心修學密法的弟子,在沒皈依上師以前,必須清楚那位“上師”是不是真正具德的上師(包括他的傳承、德行等等)。如果拜的是自封“金剛上師”的假上師,師徒同犯了金剛大罪。
       一旦受了上師的灌頂、傳承、引導之後,你與上師之間就建立了三昧耶(誓言)戒,對上師不恭敬、誹謗上師,就等於誹謗十方一切諸佛;如果讓上師身心不安,你現世會得到嚴重的困苦,甚至斷送性命,死後還要下金剛地獄。
    正如《般若八空經》雲“障礙咕嚕,此種罪業,四力懺悔,無法消除。”
    金剛帳經》雲:“有計二心人,不恭敬上師,內血得惡病,慘死下地獄。”
    幻網經》雲:“誹謗阿黎,此人無善夢;誹謗上師人,妖魔控制心。”
    鑽石金剛精經》雲:“若謗阿黎,千劫無食睡,精學金剛乘,亦學金剛獄。”
    金剛手灌頂續》中佛亦對金剛手說:若人誹謗金剛阿黎,其果報是無間等極苦地獄,且住彼經無邊劫。
    上師五十頌》亦雲:“若彼求法學法者,登壇後謗阿黎,則謗一切如來佛,彼子常得諸苦惱。”行者在拜上師之前,應先觀察上師是否具足德行,自己相應與否。而當你一旦接受他的灌頂和引導,確立了師徒關係,即便他不具備上師資格,你誹謗他,也會得到上述的果報。即便你的上師做各種殺、盜、淫、妄、酒的事,你也不可以對他失去信心,而應想到一切都是他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
    (三)修好出離心是相應上師的基礎 。
        一個真正具德的金剛上師,在世間的目的無非是令更多的眾生能解脫輪回之苦。因此,一個未能體會輪回之苦、生起出離心的人是很難對上師生起大恭敬心並真正地相應上師的。而要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要先從暇滿人身,人身難得修起,體會生死無常,每時每刻你都要想到死亡,並想到我該怎樣面對死亡。再從業果的道理推出輪回的道理,從心裏真正明瞭解脫的必要性。
        如果一個人在沙漠中被困了十幾天,即將渴死的時候,對他來說,還有什麼事情比找水更重要呢?無明眾生無始以來在輪回之中枉受種種極苦,卻始終無法逃脫輪回的牢獄,對我們來說還有比怎樣逃出這牢獄更重要的嗎?而要逃出牢獄,依靠什麼?依靠智慧。每個人原本都有這個條件,可是始終不明了它。怎能不像快渴死的人找水那樣找尋具足智慧的善知識呢?

念念不忘上師三寶

「咒」:梵文中代表「心的護持」

蓮師曾說你們(後世弟子們)能夠好好的持守三論戒律,明輪迴的本然之苦,不要浪費人身,好好的行善,祈請上師三寶,無誤的取善惡,念誦精華六字大明咒及蓮師心咒,不分晝夜的祈請我,我一定會來。自心不造作,自然放下,則光明悟界中必可見我,三身的果報,此地獲得。任何人,祈請我,如取得牟尼寶一般,此世、來世、中陰時,我必來救護,不要懷疑,不起二心,生起信心,清淨心及無分別心,好好的供養佛的身、語、意,努力放生,月初,初十,月底,二十五,好好的做薈供及供燈、布施。關愛他人勝過自己,以菩提心來好好保護及救度六道有情。
爲什麼持咒這麼重要,而咒語又是什麼?
   我們觀想自己是本尊,所處的環境是淨土,這是為了淨化我們對形色的不淨覺受:持誦咒語則是淨化我們對聲音的不淨覺受。「咒」這個字在梵文中代表「心的護持」,因為當持咒時,就保護心令它不落入凡夫妄念中。觀想上師以及自己為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為了要斷除我執也就是執著一個自我的意念。這樣可以去除只注重自我慣常的身、語、意的邪見。 
嗡阿吽  班雜   咕嚕   貝瑪   悉地  吽
     這個咒語是蓮花生大士的命及心與精華,事實上這是蓮師化身爲聲音。在做任何觀想的練習時,應了解一切從最原始以來即圓滿;我們的觀想並不是一種智能上的造作,而是在最原始上即是真的。這表示,要將環境視為自然圓滿的佛土,其中的眾生都是天人、空行等。用強烈的虔誠心,觀想自己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如果能夠一直保持虔誠心,蓮花生大士確定會隨時在身旁,像是影子一樣。
     蓮花生大士從法身的究竟面來說,他是阿彌陀佛:在報身而言,也就是「大樂」層面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在化身的層面來說,他是在蓮花中誕生出來的上師。他出現在這末法時代,正是衆生因著煩惱和錯誤見解的障礙不願修行無上佛法的時代。在這黑暗的時期,眾生飽受疾病、饑餓,和戰爭三害之苦:就是在這麼一個時代,蓮花生大士現身~~他是諸佛的化身,他以印度大成就者的姿態來到西藏,對二十五弟子、耶巴的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許許多多的眾生,傳授所有的開示,而他們也在往後的日子中全然覺醒。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修持佛法的教誡


 楚仁波切Paltrul Rinpoche是近代寧瑪派名聞遐邇,受人敬重的傳承上師,在西元一八○八年(1808-1887) 誕生於現今四川甘孜石渠縣,幼年時被多足千一世吉美親列沃色仁波切,認定為巴給桑丹彭措仁波切的轉世,賜予他烏金吉美卻吉旺波的法名。楚仁波切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穎悟力很強,不需要苦學就能迅速通達文字的讀寫,了解書中的義理,他從小就一直持誦《真實名經》,一生中,《入行論》與《真實名經》兩部經典始終未離身。 他在依止根本上師吉美嘉威努格仁波切時,於恩師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寧體』的前行法,並且如實修行,包括修習氣、脈、明點,大圓滿訣竅、寧瑪巴嘎瑪和德瑪(言教伏藏)傳承等等教法。後來,他到入旦辛杰洞、長壽洞閉關時,真正現證了自心猶如虛空般的實相大圓滿境界,並撰寫了《善說大乘》等論典。這時將上師言教彙集成文,也就是流傳至今,嘉惠許多佛子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噢!根本上師,偉大的金剛持 您本地(體)上實是三寶及一切諸佛的化現  請恆常安住在我頂門上三世不離地賜予加持
噢!我虔誠學佛的朋友您不斷至誠懇切地向我請求 「請寫給我您真心的建言」我於是乎提供您我誠摯的建議
從輪迴中解脫之最初要門 為依止一位圓滿的上師 所以,以始終不渝的虔誠心遵循他的教導是重要的
但是,在此末法的時代裡 有很多人以欺騙不實的態度跟隨上師 骨子裡頭只想到這輩子的種種慾望 改變這種為此生算計的態度是極為重要的
因此,如您有任何深切的願望 不要隱瞞它從內心深處不斷地憶起您要向上師傾訴並懇請加持
雖然如意寶珠能滿足您任何願望 但如它不被塗香,置於勝幡之頂並以殷願祝禱雖它貴為寶珠,也無法實現任何願望 
上師是所有教法的根源, 如無人請求教授, 那將永無給予深奧教法之時 因此,請求所願之妙法是重要的。 
 沒有完成早先上師交付之功課 而不斷地祈求進一步的教授 將徒然困擾上師並招致責備 因此,自勵精進修持是重要的
 您必須掌握心要來修持教法之精要在於皈依與發菩提心 依此二者,將可圓滿佛果祈求很多所謂的深法是沒有必要的
  倘若四種轉心向法的教授 ()四種轉心向法的教授----思維暇滿人身難得、死歿無常、輪迴過患及業果決定。----入佛法之門沒有完全滲透至內心深處即使是聽聞其他教授,也是糟蹋教法而已 因此,自勵思維調服內心是極重要的
  那些人不吃別人給予的食物而去偷貯糧 那些人捨棄該修之教法而裝模作樣修持其他教法 只會造下他人對法不恭敬之惡業,並毀壞三昧耶
  倘若不藉內在戒律調伏自心的話當知身與語的修持是無法利益內心的 因此,重要的是用心思維---- 四種轉心向法的教授及發菩提心
   如果這些教授已深入內心 法義常往內心不動搖 那麼,您妙善的上師將逐漸地給予您 一步步更深奧而完整的教授
  從暇滿人身之難得 至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氣、脈、明點 大圓滿「且卻(立斷)」之直指人心法門----無法不包
  因此,除了已接受的教法外 您實在無須請求更多 無論如何,為了解決已接受教法的疑惑 您請求澄清以獲得更詳細的了解是極重要的
  完成五種十萬遍的修持,如皈至上師瑜伽----虔誠心的秘傳要道 持誦一千萬之咒語 是本傳承的傳統
   您只要徹底、正確地 完成加行的修持 至此,您的往生銅色吉祥山---蓮師淨土將是可以確定的。請遵照教本指示
  此不修整,本覺的平常心 乃周遍,無縛與本然之法性 赤裸裸地明見此心性 並保任此念,覺心生起即解脫之顯力
 除此之外,一些禪修上的要點 應你們過去的要求而給予的 已沒有比這更高的教授可給你們了 請遵照這些指示修持
 應一位將法義融入生活的朋友請求我這才疏學淺的流浪漢寫了這篇短文雖文義疏漏,淺白而難登大雅之堂 它卻是衷心坦誠無諱的教誡。
願以此功德迴向: 我與眾等 , 盡未來際往生, 成就主及其賢集眷屬前, 生生世世不離,  法喜充滿 如巴楚所祈禱 , 一切吉祥如意。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