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自利利他

每天早上要發菩提心,並祈請整天都不會忘記為他人的福祉著想 ,每天晚上回想白天所思所為 ,反省有多少是緣於悲心,  有多少是出於自私 ;在決定什麼該做或不該做之前 ,先審視最細微的心態和意圖是很重要.
(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二)念(思惟一切有情於我有恩)
(三)報恩(思惟當報一切有情恩)
(四)悅意慈(見一切有情猶如愛子生歡喜心)
(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我當如何令其得離此苦)
(六)增上益樂(恒常思惟自己應該擔負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七)菩提心(須具兩種欲樂: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無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備「為利眾生」和「願成佛」的兩重意義)。
從知母到增上意樂,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
已發起增上意樂,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為利他而進求無上菩提,才是菩提心。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串習是一再造訪我們的老友,不要持續重蹈覆轍。壞習慣是強大而危險狡詐的


 飲用最殊勝的飲品-觀照的甘露,聽瑞的人們啊,它源源不絕,永不間斷。
      不若一般的飲料,觀照的甘露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而且能夠立時解渴。密勒日巴尊者說:如果你要飲水,那麼飲用觀照和覺察之茶。如果你想要逐漸克服你的缺點,發展正面的品質,那麼你必須時時覺察心的狀態,觀照行為的重要性,以及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無論在行、住、坐、臥之時,時時刻刻保持全心的觀照是重要的。它將帶給你力量,並有信心去面對死亡。當你在中陰階段遭遇駭人的幻象時,你將能夠立即憶念你的上師和三寶;而這些念頭將使你離於恐懼。 覺察心將幫助你通過死亡和投生的過程,並在因果業報法則的推動之下,你將繼續在修行的道路上前進。所有的行為和修持,都應該以觀照為指引。
      無論你做什麼,都應該以三個重點為圭臬:從事任何行為之時,皆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發心;用圓滿的專注來從事一項行為,不執著於做者、受者和所做的概念;最後,把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在夜間,檢視你在白天的行為和念頭,懺悔你的過失和欠考慮的輕率行為,並加以補救,是好的做法。告訴自己,你已遇見一位上師,領受了他的教導,你不應該做出如此的行徑。如果你做出正面的行為,你要把功德回向眾生,並誓願在隔天從事更多的善行。
由於人身之暇滿,人身如同一座充滿寶藏的島嶼,聽瑞的人們啊,切勿空手而返。
    一個發現一座寶島的探險家,可以把船隻滿載黃金、鑽石、藍寶石、紅寶石和翡翠。然而,他的好運無法和人身比擬。人身給予我們遠比任何黃金和寶石珍貴的事物--思惟和修持佛法的機會,以及賦予人生意義的機會。而聲聞乘、大乘和金剛乘所提供的各種法教,則是我們必須選取的寶藏。
      此時此刻,當你享有暇滿人身的所有順緣之際,你擁有修持佛法的自由。忽視如此的良機,如同拾起一顆寶石的乞丐,卻把寶石視為玻璃,重新扔進塵土之中。然而更糟糕的是,我們瞭解人身的重要與價值,卻明知故犯地把心思分散在其他事物之上。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浪費了人身。這是迷妄的縮影。如果探險家進入寶島卻空手而返,那麼他就白白橫渡重洋了,切勿犯下如此的錯誤。
大乘的修持法門如同一個如意寶,聽瑞的人們啊,無論你如何努力地尋找,都將難以再尋。
      被稱為如意寶的神奇寶石,具有實現所有渴望和抱負的力量,並且能夠驅除整個國家的苦難。用如意寶來比擬大乘恰如其分。大乘具有減緩一切眾生之痛苦的力量。在今生今世,你遇見了一位上師,領受了大乘的法教。如此的遭遇不是機緣之故,而在許多過去世追求心靈修持生活的結果。一個具格的上師及其法教,一如藍色蓮花烏巴拉Udumvara)般珍貴稀有;它的花蕾在佛出世的時候生成,它的花在佛證悟的時候方開,並在佛圓寂之時凋萎。佛陀曾經示現於世間;他曾經轉法輪,而他的法教一直留存至今。
      你已從一個真正的上師處領受了佛陀的法教,並已準備就緒,要把法教付諸實修。與其把人生浪費在無益的追求之上,你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幸運感到驚訝,並把全副精神投入於佛法,不要浪費片刻時間?
時時思量輪迴的所有過患,聽瑞的人們啊,此舉將使你的信心更加清晰明確。
      你一定會碰到怠惰、欲望高漲和不滿不平的困境,而使你希望情況有所不同。當你無法專注於修行的時候,思量輪迴的苦難和悲慘。清楚地提醒自己輪迴充滿痛苦,將重振你的信念,重新確立你對法教的信心。
人生如此短暫,如同青草上的露珠,聽瑞的人們啊,不要屈服於懶散和漠不關心。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同一顆懸在葉片尖端的露珠,隨時會被清晨的第一縷風帶走。僅僅擁有想要修持佛法的誠摯渴望,以及很快就要開始修行的想法,是不夠的。不要消極地坐以待斃,讓死亡之風在你展開行動之前,就帶走你所有的計畫。一旦你生起修行的想法,就要毫不猶豫地起身即行。初學的修行者擁有易變的心,面對煩惱無招架之力,如同生長在山隘上的長草隨風搖擺。
萬一你從身處之地失足,聽瑞的人們啊,將很難再獲人身。
      如果一個沿著斷崖絕壁邊緣易滑岩石攀爬的登山者一時失足,可能會要了他的性命。然而,在你的整個人生當中,你一直沿著惡趣的深淵鋌而走險,你所面臨的風險遠比任何登山者來得巨大。一旦你落入惡趣的深淵,你幾乎無法爬上通往人道的幸運斜坡。修持佛法是唯一可以讓你安全橫越惡趣的事物。

如果你觀照死亡,你將發現不需要任何事物,把死亡時時刻刻記在心頭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聽瑞的人們啊,把船準備好了嗎?
        生、老、病、死是人類的四大痛苦。出生是生命的門檻,也是痛苦的門檻。很快地,老邁將改變我們的健康狀況,使感官衰退,牙齒脫落,頭髮灰白。失去記憶力將使我們脾氣壞,難以相處,而且沒有人想要聽性情乖戾的老人說話。焦慮絕不會停止折磨我們。我們的財務會出什麼狀況?我們擔憂,我們的子女將如何地棄這些財務於不顧。疾病也將帶來苦惱折磨的重擔。我們因苦楚而憔悴癱瘓,最後必須面對死亡的極度痛苦。這四大苦形成一條狂暴河流,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越過。我們現在就準備一條可以帶我們渡至河之彼岸的船隻,不是比較好嗎。
      ◆如果你漫無目的,你將浪費人身之暇滿,聽瑞的人們啊,此時此刻立定決心。 
         我們的心瞬息萬變;它唯一不變的是對世俗誘惑的強烈執著。在我們學會控制念頭,在我們的心獲得真正的定力之前,我們的信心一定會猶豫不定,並且容易為了沒有意義的活動而分心,浪費生命和修持佛法的珍貴機會。把修持佛法這件事拖延到明天,等於是在持續拖延,直到死亡來臨為止。切勿落入猶豫不定(掉舉)的陷阱!投入全副的心力,專心一意地修行,不受任何其他想法的干擾。
         當你跨入死亡門檻的時候,圍繞在你身旁的親友幾乎無法提供任何援助,也無法陪伴在你身旁。甚至連最富有的權貴也無法帶走一絲一毫的財富。最有權勢的將軍也無法命令軍隊阻擋死亡的來臨。他必須像其他的每一個人一樣,屈服於死亡。你的心識將離開身體,在中陰徘徊遊蕩。在中陰,你將發現自己獨自帶著虛幻的意生身(mental body)處於幽暗之中,迷失絕望,完全不知所措,又不知道何去何從。那時,折磨大多數眾生的可怖幻覺令人毛骨悚然,其可怕的程度筆墨難以形容。
雖然這些幻覺只不過是你的心的投射,但在那個時候,它們卻是強而有力的事實。在那個時候,你透過修持佛法所獲得的覺受,是唯一可能的慰藉來源。這是為什麼,在此時此刻就要開始努力修行是如此重要。即使在太平時期,一個國家都要替未來可能發生的侵略未雨綢繆,做好因應的準備。同樣的,你也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覺,用修持佛法的方式來準備面對死亡。佛法如同永恆的豐收,能夠為你的來世提供食糧,並且是你未來安樂的基礎。

在下一個世界中,既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把信心寄託於佛法之上


在下一個世界中,既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聽瑞的人們啊,把信心寄託於佛法之上。
當我們被一個小刺刺傷的時候,我們哭喊疼痛;當我們碰觸到冰寒之水的時候,我們冷得發顫。然而,我們如此珍愛的身體,很快就會變成一具沒有任何感覺的死屍。被焚化,被埋葬,被犬隻吞噬,或被禿鷹撕裂,是它唯一的命運。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子女、朋友、僕從、房屋和財富都無法隨行。業力之風把我們帶走,如同吹動一根羽毛。
我們將前往何處?我們將停留何處?我們再也沒有任何選擇。誰能夠幫助我們?我們只能充滿信心地仰賴上師、三寶,以及終身修持的佛法,向他們尋求協助。因為只有他們擁有力量,能夠把我們從介於死亡與投生之間的中陰階段的痛苦和恐怖中救度出來,引導我們前往淨土。修持佛法之初,困難重重,但最後卻能夠獲得至極大樂。這和從事俗務有天壤之別;從事俗務皆以喜樂為始,以痛苦煩憂和理想破滅為終。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忍受什麼樣的磨練和嚴苛考驗!然而,正是透過這些磨練和嚴苛考驗,密勒日巴證得了金剛持Vajradhara)的不變果位--無別的清淨大樂(the pure bliss of non-duality)。他獨自居住在僻靜洞穴之中,但他的光耀卻遍及世界。他也必須跨越死亡的門檻,但是此刻,他端坐在淨喜淨土(the Land of Pure Joy)的壇城中央。這是和驕慢的世人有多麼的不同啊!當一個國家領袖或百萬富豪過世的時候,人們會說:某某人死了。如此而已,不比一根蠟燭燒盡,一潭水蒸發重要。
佛法這個字也意味著去修補或去矯正;去糾正所有的缺點,去發展所有完美無暇的功德。除此之外,我們如何能夠獲得自由?從修持佛法中所獲得的功德將留存下來,成為來世的心靈資糧。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聽瑞的人們啊,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係。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厭惡一些人,不在乎其餘的人。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因而積聚了身陷輪迴的業。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瞭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而且不只是一次,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我們應該像證悟者一般,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將能產生無量功德。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說的:喔,偉大的國王,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無論你是在行、住、坐、臥,願你所有的行為、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如此一來,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麼?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證明。然而,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裏面的兩個眾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當做我們的父母,並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然而,什麼是利益他人?毫無疑問的,佈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
舉例來說, 我們可以在蟻塚、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心中生起慈悲,並祈願: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迴惡趣之中。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的願望--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
菩提心有兩個層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於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頭。他不會想:這個眾生向我祈求,我必須幫助他。這個眾生沒有祈願。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
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於偏愛分別、執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陽,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無論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濁。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離於概念,超越形述。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如果你瞭解這一點,你將明白,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

因果業報的真理必然使行為結出果實,避免所有負面與邪惡的行為


六道輪迴中的眾生都曾是照料過你的父母,聽瑞的人們啊,切勿對他們生起我的的想法。我們和一切眾生共用六道輪迴這個故鄉。
             在無限的過去生世中,每個眾生都曾是你的母親、你的父親、你的朋友或你的敵人。因此在短暫有限的今生中,去分別你喜愛的朋友和你想要擺脫的敵人是毫無意義的。對於朋友、敵人、死板狹窄的見解,加深了執著與嗔恨,遮蔽了你的心。我們緊抓著我的概念不放,並盲從因這些概念而生起的喜愛與嫌惡的情緒,使我們累積了惡業。讓我們停止這種作為
因果業報的真理必然使行為結出果實,聽瑞的人們啊,避免所有負面與邪惡的行為。              假若死亡只是意味著,我們將如水被乾涸的地面吸收,或如熄滅之火焰般消失,那麼我們可以不去在意死亡。然而,情況並非如此。死亡之時,我們捨棄了肉身,卻保留了心識:這個心識在死亡與投生之間的過渡狀態中-稱為中陰遊走。在中陰狀態下,我們沒有有形的身體,無法如常地使用五種感官。我們被迫脫離父母和朋友的陪伴,如同一根從一團奶油中抽出的毛髮。儘管如此,有一件事物卻如影隨形: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如果惡行較多,我們將無法逃脫輪迴下三道的痛苦。相反地,如果善行較多,我們將投生上三道,繼續朝解脫邁進。當我們的心在中陰多變的體驗裏遊走的時候,我們既無法選擇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也無法從從容容地決定要走哪一個方向。我們沒有出路。如同風中的羽毛,我們受到自身業力的迫使,被死亡的士兵拖著走。我們沒有暫時喘息的片刻,好讓自己振作起來。我們無法隨意停留或離去。我們的心神被拋過來丟過去,不聽我們使喚。要瞭解並相信因果法則主宰宇宙和一切眾生,這一點是重要的。
             密勒日巴尊者說,如果他能夠全心奉獻於佛法,並在一個生世中獲得證悟,乃是他確信業之法則的緣故。每一個行為無可避免地都會有一個結果。我們行善或行惡的痕跡,留存於心識的下層。要消除惡行的痕跡只有兩個方法:一是經受惡業所帶來的自然後果--痛苦,二是在可怕的業果出現之前,有適當的對治解藥來清淨惡業。當上師告訴我們,所有的善行和惡行具有不可避免的後果的時候,我們聽得清楚明白,但不是真正相信他的話。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就不敢犯下最微小的惡行,反而會大大地著重於從事所有的善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善行。難道一個人會去管金塊有多小而不珍視它嗎。

忘卻今生的目標,轉而把焦點集中於來世,那才是最崇高的目標

      十一世紀的偉大學者帕當巴‧桑傑的心靈證言,由頂果欽哲法王加以論釋。  
      帕當巴停留在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聽瑞地區很長一段時間,擁有無數個弟子。有一天,一個親近弟子在久違之後,抵達聽瑞,看到上師如此年邁而感到非常悲傷,於是他問:「勝者,當你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毫無疑問的,你將從一個淨土到另一個淨土,但我們將會如何?我們能夠信任誰?」面對熱淚盈眶的弟子,帕當巴教導了修行百頌。          
 向上師頂禮!       會聚在聽瑞的幸運行者們,聽啊!
         在講授法教之前,帕當巴先向上師頂禮。上師是一切加持之源,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總集。他認為聽瑞居民幸運,是因為他們熱切地渴望研習與實修佛法,因而瞭解如何使生命具有意義。
 如同破爛之舊衣無法恢復原有的新貌,一旦你患了不治之症,向醫師求診是無用的 ~ 你必須離開!我們人類活在這個世間,如同溪流河川流向海洋般,所有眾生都朝向同一個目的地前進。如同一件衣物經過多年的使用而變得老舊,最後破爛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復一日地枯竭殆盡。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這個無可避免的過程。在死亡的時刻,諸如土地和錢財等虛幻的財物,完全無用武之地。我們終究免不了孤獨地死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後,如同從一團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髮,我們抽離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除了死亡,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歸處,在死亡的時刻,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一生所行之善業是我們唯一的朋友。此刻,如同一隻飛離樹梢的小鳥,我也將不會在此地太久,很快地,我必須離開。沒有任何事物,比一個能夠在死亡時刻協助我們的法教,更加必要且珍貴。
 諸佛與上師以法教的形式傳下生動的智慧話語,這樣的法教與偉大的諸佛上師是無二無別的;它們能使任何用心體悟法教的人,獲得與他們相同的證量,也為那些渴望進入解脫道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啟發之源。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聽瑞的人們啊,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有些人認為,他們不必急著遇見一位上師,未來總會有時間修持佛法,這種態度使他們輕佛法而重俗務。當播種的時節來臨,農人立刻開始播種,不會拖延到第二天,同樣的,當修持佛法的順緣具足時,我們應該把全副精神用於修行,不要耽擱片刻。
        ◆把身、語、意全用於實修殊勝的法教,聽瑞的人們啊,這是你們所能從事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不變的因果法則之下,我們的行為(身)、語言(語)和思想(意),決定了日後所要經歷的快樂和痛苦。如果行為之秤的秤桿傾向不善的那一側,我們將在輪迴的下三道中受苦。如果秤桿傾向善的那一側,我們將能夠從輪迴中解脫,並在一個生世內證悟成佛。抉擇顯而易見:讓我們避免痛苦之因,確保獲得安樂。如果你在佛法興盛之處投生為人,遇見一位具有成就的上師,並把上師的教導付諸實修,那麼將使今生及未來的生生世世獲得無限廣大的利益。你將了悟,世俗的紛擾把你執囚在輪迴的牢籠中,而生起一股渴望從輪迴牢籠中解脫的強烈的欲望。此刻,你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一條通往解脫道,另一條則通向輪迴六道。經典有云:『身是能夠引導你渡往解脫彼岸之船,身是能夠讓你沉入輪迴無底深淵之石,身是邪惡的僕役,也是善德的僕役。』正如一塊清澈透明的水晶會折射其支托的顏色,我們的心意也決定了行為的善或惡。因此,選擇正確的道路,把我們的行為、語言、念頭導向佛法是很重要的。初學者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養善的串習、消滅不善的串習之上。
在佛陀住世期間,婆羅門優波掘多以每日紀錄的方式來提高警覺,測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每天傍晚,他把黑色、白色的卵石分成兩堆,每一粒黑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惡念或犯下的每一個惡行,每一個白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善念或從事的每一個善行。剛開始,黑卵石堆遠高於白卵石堆。但漸漸地,兩個石堆的高度趨於平等。最後,由於他堅持不懈,他達到只有白卵石堆的境界。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社會地位和學習能力並不重要,高貴廣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

【廣大的心量最重要】
   周利槃陀伽,掃地大師,生於舍利國一個婆羅門家庭,他的反應非常遲鈍,連他父親都無法教會他世襲的婆羅門宗教習俗,槃陀伽甚至連一行印度教聖典《吠陀經》都記不得,他既不會讀也不會寫。
 槃陀伽的哥哥卻很聰明並博學有禮,得到所有婆羅門徒的喜愛。當他們的老父死後,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槃陀伽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只好獨自齷齪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勵他去求阿難(佛陀的侍者),讓他出家。槃陀伽回答:像我這樣低能的人,如何能渴望加入殊勝的佛陀僧團呢?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愚笨無比。
 哥哥很同情地說:槃陀伽弟弟,在佛陀慈悲為懷的教義下,社會地位和學習能力並不重要,高貴廣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樣也可以入門修道的,你自己去請示佛陀吧!
 槃陀伽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面前,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謙卑和純淨的心,就在祇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槃陀伽這麼一個偈頌:
 諸惡莫作,使自己免於邪惡的思想;眾善奉行,莫執自我,正念、正知、正命, 則能免於傷害、煩惱,這就是諸佛教示。
 三個月後,可憐的槃陀伽仍然記不得這麼一個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眾早就把整章經典背熟了,就連當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這簡單的偈頌和好幾個其他的偈子。
 槃陀伽很喪氣地去見阿難尊者,懇請其他的教法及指示。而阿難也發現自己無法教導他,阿難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學習並記憶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呢?於是尊者祝福他之後,就讓他走了。槃陀伽獨自坐在祇孤獨園外傷心,直到佛陀隔天親自發現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覺地瞭解所有發生的事情。槃陀伽稟告佛說:世尊,我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個好比丘,這究竟錯在哪里?我有什麼惡業呢?
 佛陀告訴他:因為他前世是一個過度矜持的婆羅門學者,在那一世,他無情地詆毀其他學者的教義,只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並假稱有神通,所以這世槃陀伽便要受苦且缺乏智慧。
 槃陀伽說:打從我小時,老師們都罵我愚笨,如此笨的人要怎樣才能變成聰明呢?
 佛陀以偈頌回答:
   甯為智者所輕,也不受幼童之贊,自知己為幼童者,實為智者;自誇聰明者,實是幼稚笨者。
 既然連博學多聞的阿難都無法教會這愚笨的比丘,佛陀就親自教他。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掃寺院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思維兩句話:拂塵、掃垢。槃陀伽每日也要幫其他比丘們擦拭鞋子。
 槃陀伽,你能擦鞋子嗎?佛陀問他,你能掃寺院嗎?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學習掃地和擦拭,但我無法記得那兩句法語。
 佛陀要他跟著自己複誦那簡單的兩句:拂塵、掃垢。一再又一再地一起複誦。槃陀伽終於好像銘記在心了,然後佛陀為他祝福後離開了。
 但當槃陀伽開始掃寺院時,他仍無法記得佛陀親自教他的簡單兩句話;幸而阿難尊者在庭院,槃陀伽就請尊者在他勤勞工作時,能偶爾提醒他應該念誦的句子。最後,他終於記熟了這簡單的偈子,而能一邊工作一邊思維了。
 擦拭比丘們的鞋子對這愚癡的比丘而言是另一個障礙。槃陀伽現在做這件新工作時,他無法記得那兩句在他前一項工作時所背起來的話,但是,耐心的阿難又再度教導他。槃陀伽的確是整個佛教僧團裏最遲鈍的一員。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力加持,使寺院的灰塵無窮盡,好讓槃陀伽不停地忙,他同樣也加持著比丘們鞋上的泥土。用這個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長了勤勉、虔敬的槃陀伽的修行。只要還有事做,槃陀伽就不斷地清潔,同時謹慎地將佛陀的教誨記在心上──“拂塵、掃垢變成了他的真言。
 許多人笑這位愚不文明用語的傢伙,卻也不得不讚歎他的信心與勤勉。而有智慧的人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比丘──雖然有先天上的不足,卻是認真在清除業障、尋求開悟。
 槃陀伽很認真地工作,照佛陀的交代,恭敬虔誠地掃地擦鞋。更且,在他將佛陀要他背熟的幾個字再三思考後,他開始更深一層地去探究它的意義。雖然寺院的灰塵是無窮盡,然而他的覺觀也在他心靈深處開始綻放。
  佛陀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塵垢呢?或是內在的塵垢?他沉思:什麼是外在的塵垢?什麼是內在的染汙?我的業障在哪兒?以這種方法,這位愚笨的掃廟僧──佛陀弟子中最不文明用語的一位──開始在他日常雜物中開始禪修。
 有一天槃陀伽靜靜地在掃廟的同時自我觀照,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偈頌很自然地從他心中升起,其實那些句子就算他曾聽過,也不可能記得,更別說要熟背它:
 塵是執著,而非泥塵,智者棄之;垢是瞋恨,而非泥垢,智者棄之;

 塵垢是無明,此外無他;智者清除此污垢與障礙,即得解脫。
 因為這瞬間浮現的偈頌,槃陀伽瞭解到貪、瞋和癡三毒是輪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一切迷惑的根本。
 突然間,愚不文明用語的槃陀伽高聲呼叫:看到了,我清楚地看見了。敬禮世尊!因為在那當下,手執掃帚,他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
 精進禪修許多年後,槃陀伽成為十六羅漢之一,廣為弘揚佛陀的教法。每個人都很驚異僧團中最笨的比丘,竟能達到如此崇高的心靈成就。有一次,當槃陀伽阿羅漢正教導十二個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無盡數的在家人時,其中一萬二千人立刻證得不同層次的開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醫生午餐的供養,全部的比丘,除了掃廟僧槃陀伽外都被邀請了。然而佛陀在他座位旁擺了一個座位給槃陀伽,並直到這位沒受教育的阿羅漢被請來坐在適當位子後才肯受食。
   佛陀親口說,在他眾多弟子中,最擅於轉換他人心念的是善良的阿羅漢槃陀伽──掃地大師。時至今天,據說那些無法記憶或瞭解佛陀教法的人,若能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請,都能開展他們的心智慧力。槃陀伽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內心的開發,真誠的心靈修持遠比僅是智慧知識更為重要。

反求諸己 何不好好地尋覓真實的自我?


一切都是無常!

【反求諸己】
   有一次,佛陀在烏魯瑞拉附近濃密的森林裏禪坐,被一群村民無意中碰到了。這群人裏有三十對夫婦,加上一位有錢的單身漢。
    在前一夜,當那個有錢的單身青年睡覺時,他寵愛的女人發現他藏在床底下的錢,於是攜款潛逃了。當年輕人發現錢被偷後,他的朋友與鄰居全都出動幫忙追捕,因此在叢林裏撞見了偉大的覺者。
    他們敍述了這件不幸的故事後,佛陀問他們:與其毫無目的在這危險的叢林裏找尋一個女人和金錢,何不好好地尋覓你們真實的自我?
    佛陀寧靜、安詳、煥發的容光以及簡單譬喻的洞察力,震撼了這些青年夫婦們,他們忘記了原先追趕小偷的事情,都成為佛陀的追隨者。那位年輕的單身漢後來出家,並證得果位。
【鬆緊要合宜】
    有一次,印度僧人億耳努力地學禪坐,很精進地,日復一日,卻似乎毫無進步。
     在困擾之下,億耳覺得他試著放鬆的努力徒然增加自己的緊張,而且他愈努力要專注、控制散亂的念頭,念頭就愈多。他就去請教佛陀──最卓越的禪坐大師──這問題,表明他的挫折感。
     你還記得你年輕未出家前是怎麼彈琵琶的嗎?佛陀問他。如同每一個偉大的導師,佛陀非常清楚每個弟子的過往,眼前這位比丘的確來自樂匠階級。
     什麼時候的音樂最美妙,是弦緊繃呢?或是弦鬆弛的時候?佛陀平靜地詢問。
     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尊貴的佛,中道與平衡永遠是最理想的。
     修禪定正是如此,年青的比丘,佛陀宣說,同樣的,你必須調整的鬆和緊,慢慢地找出最適合你的情況。不要過分擔心進步的問題,持之以恆是成功的秘訣。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關於禪定的修行,西藏施身法祖師,瑪姬拉准唱道:只要安住於自然狀態中,為何嘗試在中打結呢?先鬆鬆地上緊,再鬆鬆地放寬──不執守於一切。當它走(念頭)時,就讓它走。寬坦安住在你當下之中。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大悲為利眾生誦嘛呢。                         
   『證悟的思惟』,在梵文中以菩提心這個字來表示,意指為了一切眾生而證悟成佛的願心。菩提心可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認知眾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現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領會。因為這不易完全瞭解,我們通常從比較不難的世俗菩提心開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發願為一切眾生而證悟,後者是透過六度的修行來實踐此願望。換言之,願菩提心是目標的確認,而行菩提心則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大乘佛法的關鍵是無論輪回有多麼長,願、行兩種菩提心都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人要如何生起願菩提心?如何生起這種悲憫眾生的感受,以激發為了眾生而證悟的願望?首先,把觀世音菩薩當做你決心為了利他而證悟的見證人。其次,試著克服只想幫助你所親近者,拒絕你不喜歡者需求的態度。當你認知在過去多生累世中,每個眾生無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親或父親,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眾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都只想快樂,不想受苦,但他們不知道痛苦源自於惡行,而快樂是由善心所生。當你想到所有眾生無望地沉淪在痛苦中,猶如盲人迷失在無垠的沙漠裡,不由得會對他們生出極大的悲心。
    
為了進一步發展這種悲心,想像你處在地獄道中,突然間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閻羅的使者拖著走;殘忍地鞭打他們;用尖銳的武器砍殺他們;用熔銅灼燙他們;並把他們放在熾熱通紅的鐵皮下壓碎。看著他們那恐怖的劇苦,難道你不會發出強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衝去拯救他們嗎?當這種強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時,沉思一下。你親愛的父母只是廣大無量眾生中的兩個人,為何其他無量眾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沒有理由不這麼做,就試著逐漸擴展悲心,先是對你最親密的朋友和親人,再對你認識的每個人,然後是整個國家、全地球,到最後對輪回三界中的無量眾生。只有當悲心真正達到如此廣大的程度時,才能稱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自己與其他眾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數量――我只有一個,其他眾生卻是無數。所以,自己的苦樂與其他無數眾生的苦樂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眾生苦樂與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礎。我們應希望別人的快樂甚於自己,尤應希望我們認為是敵人及對我們不好的人也能快樂。否則悲心又有何用?
    
對一切眾生有悲心是個起點。然後,你必須能把你的希望和願力付諸行動。但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以發心為準。』如果你的心時常充滿利他的動機,那麼不論你外在行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會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願菩提心,不僅永遠不會偏離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絕對會不斷進步。當你的身、語、意完全浸潤在幫助一切眾生的祈願時,當你以圓滿佛果為自利利他的目標時,那麼即便是持誦一次嘛呢咒或做一個大禮拜等最細微的行為,都將迅速確切地實現你的目標。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精髓,是菩薩六度的咒語形式。當你持誦此咒時,六波羅蜜多會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時達成。當那些在輪回的牢獄中受苦的眾生發起菩提心時,他們立刻被諸佛視為兒女,受到人、天的讚嘆。他們整個生命有了新的意義,全歸功於如珍寶般菩提心的無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教授的精華。
   
勝義菩提心是空性與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質樸的法爾本性,超越一切概念與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運、無緣的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
   
當你的修行有所進展時,這兩種菩提心將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對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將給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確見解;反過來,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擴展你對勝義菩提心的了悟。                    
 頂果欽哲仁波切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馬臉”-超越我執,全心全意為他人奉獻

【馬臉與銅色山】
自他交換地擔待他人的痛苦,是訓練菩提心的基礎,我們稱它作動忍(藏音 Tonglen
   銅色吉祥山是西南佛刹,或曰天國,由蓮花生大士所掌管。據說覺醒者由此證悟之時空再化現出來,以救度各道苦難眾生得解脫。
   東藏一座寺院附近住著一位年老的乞丐喇嘛,綽號馬臉。他長得不出色,主要的工作似乎是幫癩皮狗和遊蕩的乞丐們溫柔地捉虱除蚤。
   他被寺院僧眾逐出,似乎連研讀和修習的能力也沒有。離群索居,過著貧窮單純的生活,他盤腿端坐在火堆前繼續心靈禪修,並唱誦日修祈禱文。
   有一年,突然出現一場顯然與黑蟲有關的瘟疫,襲捲了整個地區。寺院裏的高僧或有神通的人都無能為力。 馬臉修了自他交換法,並做了些複雜繁瑣的儀軌來驅除邪惡的疾疫,之後,就聽說他生病了。謠傳說他已神奇地擔當起全地區的惡業,因為害蟲的數量迅速減少,疾疫也平息了。
   當馬臉孤單地在那荒廢破敗的小屋中死後,人們為他舉行火葬,作為他無我行為的回報。在同時,馬臉來到莊嚴的銅色山蓮花生大士正張開雙手迎接他。
   蓮花生大士問他:自從我遣你到西藏,你帶領了多少的眾生獲得解脫?
   馬臉攤開雙手,展現出千萬隻數不清的活蟲子。所有慈悲的菩薩都為他歡喜。
   超越我執,全心全意為他人奉獻,即是菩薩行的精髓。行菩薩行取決於心,而非顯露於外的行動。真正的慷慨是沒有執著,真正的戒律是沒有貪欲,真正的忍辱是沒有嗔恨。 
【渡河到彼岸】
空行母Dakinis)是證悟的女性靈能,被擬人化的當做本尊Deities)。她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化現,有時候又被稱為天空舞者Sky Dancers,因為祂們象徵著在明亮、如虛空般綿延無盡的空性中,跳著正覺、無拘束之舞。金剛瑜伽母Vajra Yogini)是空行母之后。
有一天,二位西藏的出家人,在朝聖的旅途中來到一條湍流不止的河邊。有個老醜的麻瘋病人就坐在岸邊行乞。
當他們走近時,老婦要求這兩位僧人幫她渡過這條河。其中一位僧人,不自覺地感到厭惡,傲慢地撩起僧袍,自顧自地涉水而過。站到對岸後,他遲疑著不知是否該等那位慢吞吞的僧友,也不知他的朋友會棄麻瘋老婦不顧呢?或是帶她一起過河來?
第二位僧人對這個無助的醜老太婆感到難過,心底很自然地升起悲憫。他把這患有麻瘋病的老婦,小心翼翼地背起來,奮力踏入漩渦激蕩的河水中。
在那當兒,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河中央,看來是最困難危險的地方,泥濘的濁水在他雙腿間沖蕩著,他浸濕的毛料僧袍像帳篷一樣翻騰著,這位善心的僧人突然驚覺到背後的重物消失。抬頭一看,他瞧見智慧本尊──金剛瑜伽母在他頂上優雅地飛騰,並伸手將他拉到祂所統轄的空行淨土。
第一個僧人得到極大的教訓──直接體驗到慈悲和幻相的本質,只好獨自繼續他的朝聖旅途。

漫談虔誠心的重要性

在佛法修持道路上,虔誠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金剛乘的修行中,如同金剛總持祈請文中強調的:“虔敬即為修行首”。在藏區,從古至今有很多沒念過書,甚至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人,對諸佛菩薩、對傳承卻有著無比清淨的虔誠心,依靠具德上師的教法而取得了修行上大的成就。而如今很多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有很多的佛法知識,可惜的是這些佛法知識大都沒有融入自心,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分別念。分別念越多離本性越遠,越難產生清淨的虔誠心。
沒有虔誠心就不可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更不可能成就。 如同依止上師後要依教奉行,聽從上師的教言如法修持。如果依止上師後也不聽從教言,對上師來說是沒有損失的,因為上師知道弟子由於習氣、業力等影響會產生自身行為上的偏差,與法不相應,上師是理解的。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沒有虔誠心的話,就得不到傳承的加持。因為,一切的成就建立在虔誠心的基礎上,一切的功德從虔誠心開展。
虔誠心如此重要,要如何才能培養呢?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諸佛菩薩的功德,多看祖師大德們的本傳,由敬仰產生虔誠心;另一方面,對眾生要培養悲憫心,消除我慢心,更不能有欺凌之心,也不要去觀察別人的過失。眾生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每天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卻言行不一、心口不一,這樣是無法培養出清淨的虔誠心的。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看不起財產、地位、相貌不如自己的人,不要欺負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不要看別人的過失。因為我們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由無明而來,是混亂顛倒的結果,是不可靠的,一直都在欺騙著我們。我們依靠眼睛來認識世界,我們只是相信我們自己的雙眼,然而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往往都是錯誤的,靠不住的。就像我們在傍晚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團花繩子,我們會以為那是條蛇,但它只是一條繩子,而不是蛇。如果我們的眼睛是正確的,為什麼會認為是蛇呢?我們依靠眼睛、鼻子、耳朵等六根來認識一切,但是很悲哀它們都是錯誤的,是不可信的。我們看這個世界充滿了污垢,而在佛菩薩的眼裏,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清淨的壇城,眾生都是勇父勇母。佛菩薩的智慧是清淨的、正確的、完美的、圓滿的,我們只能相信佛菩薩,而不應該依靠自己的錯亂思想來決定一切。
正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有污染、無明的緣故,才會看誰都有過失,看什麼都是污染的。因而我們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要多觀察自己的過失。如果把自己的過失給隱藏起來了,它就會從裏面開始逐漸腐爛,我們應該把過失就像做手術一樣將爛的挖出來,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也不要暴露自己的功德,有一點功德就暴露出來,那就一點功德都沒有了,這個功德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越暴露過失,越隱藏自己的功德,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清淨的修行人。我們要培養對眾生的熱情,從家庭、金剛兄弟開始擴大對眾生的熱情、關心與包容,讓心無限的擴大、寬闊、寬容。讓我們的心不要散亂,樹立正知正念。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心越來越清淨;不斷暴露自己的缺失,將污穢的東西剔除;不斷隱藏自己的功德,令功德圓滿起來。消極的想法少一些,積極的想法多一些,讓自己越來越單純自然,才能與本性相應,並獲得圓滿成就。 

在座下修法期間,修學淨觀、悲心與菩提心

 
     ●我們在座上修法時,應該觀想咕嚕仁波切,以及由空行母和空行組成的眷眾。用專注於一境的禪定來喚請咕嚕仁波切,並且一再地領受他的加持和灌頂。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地把這個修法當作我們的正行。在座下修法期間,把一切現象(諸法)視為咕嚕仁波切的展現,修學淨觀、悲心與菩提心。      蔣貢米龐仁波切(Jamgon Mipham1846 - 1912) 
     《水晶山》(Crystal Mountain,來自《上師密意集》的證悟身密續)伏藏的教法,由桑傑林巴(Sangye Lingpa1340-1396)掘取所說的
在一片無染湖面的盛放蓮蕊上,坐著貝瑪金剛策,不受出生為人之染污,在他身側乃賜予加持之后曼達拉娃。
他們是善巧方便與智慧,空性與大樂,跳著無上之舞。他是一切勝者的本質和體現,以眾多化身顯現。如果你觀修悲心和菩提心,你的心將會受到加持。如果你把居住之地視為烏底亞那,你的鄰里將會受到加持。如果你把房屋觀想成為一座無量宮,你的房子將會受到加持。如果你視其他人為本尊,他們將會受到加持而成為智慧本尊。最後,把你所有的食物和飲水視為甘露,你將加持它們成為供養物。這是加持的五種面向。 除此之外,尚有其他不可思議的加持。 ※※※※
在惹那.林巴掘取出來的法本《口傳寶藏》第四品中,咕嚕仁波切給予伊喜措嘉以下的建議: 偶爾前往令人愉悅的處所,山巔或人跡罕至的山谷,大聲向我祈請---大聲到彷彿你的頭要爆裂了。你的心充滿虔敬,讓對輪迴的厭離、對脫離輪迴的渴望,在你的心中滿溢,直到淚水泉湧而出。這是一個重要的教導,因為它將沖刷走你許多的業障。
禪修的覺受將自然生起。                                                                                                                                                 
【惹那.林巴 Ratna Lingpa1403-1478 簡介】是蓮師二十五心子之一朗卓譯師袞秋.炯涅(Langdro Lotsawa Konchok Jungne)的轉世。惹那.林巴21歲時,在淨相中見到大寶上師(蓮師),被授予取藏授記指示(khajang)與教誡。30歲時,在瓊千巖(Chungchen Rock)邊發掘出他的第一個伏藏,內含一套三根本修持法。由於因緣極為順利且毫無障礙,故他一生中便發掘了二十五部伏藏,這些原本是他被授命要在三個生世中所取出的伏藏,因此他有三個名字:席波.林巴 ( Zhigpo Lingpa)、卓度.林巴 (Drodul Lingpa)、惹那.林巴。他取出的著名伏藏包括《大圓滿續.清朗空白》(Great Perfection Tantra of the Clear-Sky Sun)。惹那.林巴有許多學術方面的辛勤成就,包括蒐集舊譯派的所有密續,整理成為一套典籍,名為《寧瑪十萬續》,並且印製成新書。
桑傑.林巴(Sangye Lingpa1340-1396):赤松德真國王次子的一個轉世化身。他是大伏藏師,也是《上師密意集》系列十三函的取藏者。桑傑.林巴的字義是「覺醒的聖殿」。

喚醒內心慈悲與愛的力量


有個老喇嘛喜歡在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面打坐,俯視一泓寧靜的潭水。然而,每次他誠摯地開始祈禱,就在他盤起雙腿,調好坐姿的當兒,他就會瞥見昆蟲在水裏無助地掙扎。一次又一次地,他撐起他吱吱作響的老邁驅體,將那微小的生物送到安全的地方,才又再坐回他的岩石座上。因此,他的禪修就是如此,日復一日……
他的師兄弟們──一些虔誠的修行者,他們每天也都會到那片荒蕪人煙的地區,在岩石峻穀和山洞內獨自打坐,他們終於發現老喇嘛幾乎不曾安靜地坐著,事實上他禪坐的時間都花在把蟲子從小池裏撈出來。雖然救護一個無助的生命,不論其形體的大小,是理所當然的,但一些喇嘛有時會想:如果老喇嘛到別處靜坐,遠離這些令他分心的事,他的禪定功夫可能會更好些。有一天,他們終於向他表示他們的關懷。
到別的地方打坐,入甚深禪定,整日不受打擾,不是更能獲益?這樣您不就可以更快地證悟?如此一來,就能救度所有的眾生從輪回的苦海中解脫。有一位這麼地問老喇嘛。
 “或許您還可以閉著眼在池邊打坐。另一位僧友建議。
 “如果您在打坐的時候不斷地站起、坐下,反覆不下數百次,您如何能開展完全的寧靜和甚深如金剛般的定力?一位年輕的學僧比其他師兄更有勇氣,更機智地質疑他。
這位老喇嘛很仔細地聽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卻沒說什麼。當全部的人都說了他們要說的話後,他很感激地向大家敬禮,說道:師兄弟們,誠如您們所說的,如果我整日坐著不動,我的禪定功夫一定會更有結果。但是老朽如我,我也曾一再地發願要將此生此世(和所有的來世)服務救護他人,我又怎麼能夠閉上眼睛、硬起心腸來祈禱並吟誦大悲觀世音利他無私的心咒,卻任由無助的小生物溺死在我眼前而不顧呢?
對這麼一個簡單又謙虛的問題,竟使那群喇嘛沒有一個人知道該如何回答。

不論你的命運如何,要常心存感激。 接受每一件事,接納每一個人。


轉經者常是手持中軸的把手,依順時針方向搖轉經輪。有些轉經輪則設計成依流動的溪水或瀑布來轉動,如此它們可以利用大自然的能量,並將此讚美與祝福散佈到各處。虔信者相信,不斷地轉動轉經輪或懸掛經幡(Prayer Flags於風中飄揚,則真言與經文之祝福和祈願都會實現。
西藏的康地(Kham)與美國西部荒野類似,康地的人們馬術高超,與常騎馬者一樣,他們喜愛他們的馬匹。大約一個世紀以前,康地分裂成十幾個小王國,每個小王國采強制徵兵而擁有自己的軍隊。
從前在偏遠的康地東邊有個老人,大家都叫他摩尼老叟,因為他日以繼夜很虔誠地一直在旋轉自己做的小摩尼轉經輪。轉經輪裏裝滿大悲觀世音的心咒──嗡嘛呢美吽。摩尼老叟和兒子住在一起,他們還有一匹駿馬。兒子是老人生活中的喜悅,那匹馬則是男孩的驕傲和快樂。
老人的妻子在漫長歲月辛勤持家下,早已辭世,投生到更有福報的地方去了。父子倆住在平原邊靠河的一幢簡陋石屋中,過著樸素單純的日子。有一天他們的馬不見了,鄰居都為老人遺失了唯一的財富而惋惜不已。但是老人卻默不作聲繼續搖動他的轉經輪,口中不斷地念著:嗡嘛呢美吽這句西藏最流行的真言,對別人的詢問或安慰,他僅是淡淡地說:要心存感謝萬事萬物,有誰能說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咱們等著看吧……”
幾天後,那匹駿馬回來了,後面還跟著一對野馬。老人和他兒子很快便馴服了這對野馬。於是每個人都為老人意外的好運而歡唱恭賀。老人搖著轉經輪微笑地說:我很感謝……但誰曉得呢?咱們等著看吧。
 之後,男孩在騎其中一匹野馬賓士的當兒,跌下來而摔斷腿。   鄰居們將他抬回家,大家都詛咒那匹野馬,並為男孩的惡運而歎息不已。不過老人坐在愛子的床邊只是不停地一圈又一圈地搖著他的轉經輪,嘴裏輕聲喃喃地念著大悲觀世音的心咒。他既不抱怨,也不抗議他們的命運,只是溫和地點頭,重複他以前說過的話:佛是慈悲的,我很感激我兒子生命倖存。我們等著看吧。”   隔了一星期,軍官到村上來點召徵集年輕人參加打得正激烈的一場邊境戰爭,當地所有的年輕人都立刻被帶走了,只留下摩尼老叟躺在病床上的兒子。村民們爭相向老人恭賀他的好運,並將這好運全歸功於老人不停搖轉經輪,以及他那乾裂嘴唇不曾間斷持誦真言所累積的善業。此時老人笑而不語。
一天,當男孩和他父親注視著他們的馬群在草原上吃草時,沈默寡言的老人突然唱起歌來: 人生就這麼周而復始、起落,有如水車;我們的生命就像它的桶子,空了又滿,滿了又空。 似陶土般,我們的肉體被塑成一個形態之後又一個形態;形體破滅了又重生,一再再地,卑下必高升,崇高終墮落;黑暗將變亮,富貴轉成空。  財富雖好,但太快失去它的滋味,終將成為負擔、爭執的根源。 沒有人知道什麼業等著我們,但是我們今日播種的因,在來世將會成熟結果;這是確定的。因此,要慈悲對待所有的人,不要在得失的幻象上心存偏見。 不希求也不恐懼,不期盼也不焦慮;不論你的命運如何,要常心存感激。 接受每一件事,接納每一個人;遵從佛陀正確無誤的法教。要純樸與自在,自然保持安適與祥和。假如你歡喜,你盡可將箭射向虛空,兒啊!但是它們終歸要落回大地。老人唱著歌的當兒,經幡旗在他頭的上方飛揚,而那塞滿成千上萬手寫密咒的摩尼輪,就那麼不斷地旋轉著。 之後,老人沈默了。                         

厭惡輪迴的出離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願利他的發心、認識壽命無常

閉關教言
南無格熱字達瑪呢耶! 頂禮上師長壽佛!這次修貝瑪長壽心要的同修們,我向你們請示:
初、從地獄到輪迴之頂,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沒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 
         修長壽佛就能在輪迴最大的痛苦裡保護眾生得到解脫。
         初始的動機是發願菩提心,這樣來修長壽佛是最殊勝的。
         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瑪莫扎、不生不死蓮花生大士一樣即身成佛。
全知無畏芽如來說: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飽、住得好、施主多,為了名氣來閉關,獲得眾生的頂禮、恭敬和供養,這樣的慾望千萬不要有。 
       密勒日巴說:吃穿只是修行的一個條件,如果閉關修行是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
要多想多念這句話,否則多少年的大閉關人會變成像老虎一樣。僅僅住在和外人不接觸的地方,門封上封條,在這樣的屋子裡躲著一個身體,沒有什麼作用。
       大譯師仁千松波閉關時是這樣做的:外閉:不與外人接觸;內閉:寫字、畫圖、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閉:普通的妄想(東想西想)都捨去。這樣發誓後閉關了12年,以無餘虹光身飛往空行剎土。 我們應當像他這樣做 。
三、在幽靜山修法,每一座的時間越長、越精進,今生的貪愛就減少的越快、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增長。這就是修行的心要。         障礙並不是妖魔給的一些惡夢,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自己和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障礙。
         殊勝的修長壽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無量壽的金剛三處本來無別;自身觀本尊,語念咒,意不離三摩地;重複的念、祈禱上師無量的功德;重複來契入三門本尊、咒、法身。
         你們已經蒙上師的攝受,也得到了深奧殊勝的竅訣,有了一個修行人的名字。 通過這樣嚴格的閉關得到修證的把握, 看到輪迴的生活令人作嘔,沒有對世間八風的慾望,徹底消除八風的影響,需要自己的發誓。
         閉關的結果是觀出離心、壽命無常的催促。平時要覺察自己的念頭,破除自心以外沒有一個在外面的本尊,破除本尊以外也沒有一個心,本尊的境界和心無二無別中見到本性的面目,言語道斷,這是無法指給你們看的。 輕鬆、自由的認識到無言的境界,這樣的認識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門。
         繼續得到定解的話,今生的貪愛慢慢消除了,對上師的恭敬、對眾生的悲心、對修行的歡喜逐漸增加,是修本尊的驗相。
         在這個時代,於幽靜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數量達到之後,就說:我修好了,自以為是老修行者。千萬不要這樣想!因而產生貢高我慢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總的來說,證入修行時,前行皈依、發心、出離心、信心和精進種種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發心、供曼達、百字明、蓮師心咒數量很多相比,前行竅訣裡所說的—— 厭惡輪迴的出離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願利他的發心、認識壽命無常而對未來的計劃越來越短,這就是真正的前行,應該放在心中,這就是竅訣的精華! 不要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應融入自相續 。        以上是很重要的! 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財賢即頂果上師)宣說。

父母的恩賜!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


我最親愛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們給了我生命,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從嬰孩到現在,您們一直用愛來照顧我,為我引見真實的上師,感謝您們的慈悲,我才能夠接觸解脫之道。   普賢上師的生平,我已經充分地聞、思、修,一般人所在乎的這一切,我將安靜地離去,在空曠、無人的山谷中流浪。父親和母親,留在你們美麗寬闊的房屋中;我,您們的愛兒,卻渴望的是空曠的山洞。 
       感謝您們給我細緻、柔軟的衣裳;但是我不需要——我寧願穿著樸素的白毛氈。 我將所有值錢之物留下—— 一個乞食缽、一根柱杖,和袈裟是我唯一需要的。我把榮華富貴一切都拋開,無悔無憾; 一小冊深奧的忠告是我唯一想收藏的。
     獨自走向懸崖斷壁的荒野,我將離開這奼紫嫣紅的花園。我不需要隨從,他們只會增添憎恨和執著;我唯一渴望的伴侶是鳥和野生動物。 之前,在我無上 上師面前,當他給我「秘密心精要」灌頂,我就許下宏願, 棄絕世俗生活的一切活動依佛法來修行 。 這個承諾深深地銘志我心——我不得不離去,至了無人跡的深山中閉關。
     現在,您們的兒子要到山谷中隱居,但是,您們的笑容會永遠陪伴著我,我不會忘懷您們慈悲的照顧;如果我能達到經驗和體現的城堡,可確信的,我會回報您們的恩賜! ——頂果欽哲仁波切於十三歲時所寫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透過各種供養的修行,執著逐漸減少,心將變得愈來愈崇高寬廣

此心貪戀我執輪回因,是故敬獻身財與善德,
上供涅槃下施輪回眾;捨除一切貪執誦嘛呢。
通往成佛道上前進,必須積聚必要的資糧以持續旅程。累積資糧就是積聚福德與智慧。透過善行與供養來累積福德資糧,將可成就色身;以無所執之心行善而累積智慧資糧,將可成就法身(究竟身)。這兩種資糧應以利他之心來完成。 執著於有『我』這個實存自我的概念,是我們流轉三界的根本原因,了知這點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相信有我的錯誤根深蒂固,我們便開始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名字、我的財產、我的家庭等;就是這些想法使我們渴望快樂,厭惡痛苦。結果是一連串無休止的喜惡交替,而且從這些潛藏衝動所生的矛盾情緒,正不停地攪擾著我們的心。 在過去無數的累世裏,我們曾擁有許多財富資產,但因為我們如此害怕失去或用盡所有,因此不管是供養三寶或佈施他人,都無法慷慨施捨。甚至有些非常富有的人因為吝嗇,只穿破爛的衣服,吃最簡陋的食物;這顯示他們對『無常』是多麼無知,因為這個時刻必將到來――肯定在他們死時或很可能在那之前――他們將失去所有。屆時,他們不僅帶不走任何財物,甚至可能投生在一個連『食物』及『飲水』這樣字眼終生都不會聽聞的地方。雖然你的財產實在不比夢中珍寶或地平線上閃動的海市蜃樓來得真實,但將它們供養給觀世音菩薩及三寶,你將會積聚如夢般的福德,帶給你如夢般的幸福、長壽及榮祿,最後能得解脫。為了積聚真實的福德,你應以最大的虔誠心,不帶任何驕慢地行供養及佈施。
在所屬物品中,我們最珍惜自己的身體,連身體被荊棘刺到或被小火花燙到都受不了。為了扭轉這種執著自身舒適和財物的習性,供養己身予佛為僕,獻出所有財物做為對諸佛菩薩廣大如雲的供養,才是真正有意義地使用身、財的方式。進一步運用你的想像力,供養宇宙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嬌美的花朵、清涼的林苑、最優雅的音樂、絕妙香氣、絕佳美食、各種彩光、最珍貴精緻的珠寶。在所有這些供養中,最殊勝的就是整個宇宙的曼達供養,包括須彌山及四大部洲、珍寶山、滿願樹等。簡言之,就是充滿無窮盡人天財寶的整個宇宙系統。呈獻這個無盡供養給住於涅槃的諸佛菩薩和六道輪回的一切眾生。除了上述這些供養,佛經與密續也記載對治輪回深處之我執的進一步方法,是觀想身體轉化為甘露,然後將它供給四種賓客的一種甚深修持法門。在這四種賓客之中,第一類是那些特別值得尊敬與信仰者――三寶。第二類是那些具有功德、值得供養者――護法。第三類是那些需要悲憫者――六道一切眾生;對他們而言,你要觀想甘露化為任何可以紓解他們痛苦的事物,例如給饑餓者食物,給病者良藥,給受凍者衣服,給無家者庇護所等。第四類賓客是你今生及累世的冤親債主,感覺上他們好像變成一種逆緣,製造種種障礙與迷惑來阻礙你修行;透過供養任何他們最想要事物的方式,你對他們的業債將得以淨除。

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心將經驗分為主體和客體。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我們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祉。我們對於舒適的追尋,我們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我們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讚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為“我”這個概念。
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瞭解到,所執著的物件,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 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他就會毫無猶豫的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醒覺於證悟之境。”當我們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當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當我們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柴。”當我們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食用禪定之糧。”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當我們關一扇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關上通往下三道之門。”當我們走到外面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們能步上讓一切眾生解脫之道路。”當我們上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帶領眾生走向上三道。”當我們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去下三道解放眾生。”當我們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至樂。”當我們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
驚人的利他行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動機 --  例如期望被人感謝,在來世享受業果-完全和心地善良無關。如此的動機貶損了行為的功德。記住,誓願帶領一切眾生解脫的愛與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思憶上師的心,也是上師融入的心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賢者夏嘎
我在閉關。
有一天中午,天空晴朗,我走到山洞上面的山頂上,獨自坐在那裡,望向北方,一朵純白色的雲從對面山頂上飄過來,像沸騰的牛奶滾開來一樣。
那一剎那,我想起珍貴的心靈父親,這思念令我無法自已,遂唱出這首思念之歌:
從北方,一朵純白色的孤雲自山巔湧現而來——白如滿溢之奶。 見此,憶起上師之慈悲。
那遙遠的雲朵之下吉祥隱庵孤絕的高地。上師在此殊勝處閉關的方式,浮現我心。
憶起彼之慈悲,熱淚盈眶,悲從中來。 己心受挫,覺受不定——一切皆模糊而不真。 倘上師再現,何等奇妙!
己乃凡夫俗子,信心微薄之人。 但仍渴望再次面見彼。上師安住於絕對虛空中,悲憫之子,仍在輪迴泥濘中。
見草原中百花齊放,憶起真實上師之面貌。 當時仍能親見師,得激勵,而今卻無緣。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聽布穀鳥溫柔鳴叫,憶起真實上師之聲音,低沉而和諧。當時仍能聽聞師之悅耳聲,而今卻無緣。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見太陽四處散射光芒,憶起真實上師之智慧與慈悲。當時溫柔地照顧我,而今不復再。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思憶起離去數月、數年後,再面見上師時:溫馨笑顏,如在眼前。不論走向何方,思憶上師;不論身處於何隱密處,思憶上師;不論見何徵兆,思憶上師——永遠,隨時,思憶我真實上師。
當我唱著這首哀傷的歌,那朵雲彩繼續膨脹,直到它成了一堆珠寶的模樣。在它的上方,我的根本上師在一個五色彩虹光的帳篷中現起。 他跳了一支優雅的舞蹈,持著保護的手印,比平時還更華麗,散發著無與倫比的慈悲與愛。 他的笑容燦爛,用像婆羅門的聲音說出這些話:
高貴之子,如同我心。 請勿沮喪,聽父所言。由過去祈禱之力量,我們父子相聚,在絕對光明中,我倆不可分。
兒子,從現在起,令修行的期限等同於你的生命長度之期限。在獨自的山中閉關處所,精進修行:四處流浪,願你能夠利益一切有緣眾生。
不要悲傷,看著感受悲傷的心。 上師與心是無二無別的。思憶上師的心,也是上師融入的心。 安住在不造作的心之本性中,絕對之境。
接著,以優美而輕盈的動作,彷彿在舞蹈一樣,他往上升,愈來愈高,直到像彩虹一般消失在天空中。雲朵接著也消失到虛空中,我的悲傷也一同消逝了。 在那超越意念的寧靜之境,我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超越時間的生命(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馴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氣餒,當你的發心愈來愈廣大,行善能力也將隨之擴展。


等虛空無邊無盡的眾生,小至微細昆蟲的每個生命,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沒有一個眾生瞭解,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帶來快樂;也沒有一個眾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時,會因惡行而導致痛苦。因此眾生不知不覺地悖離了快樂,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樂又不放棄惡行,就好比把手伸進火裏卻不希望被火燒炙般。當然,沒有人願意受苦、生病、挨餓受凍——但只要我們繼續縱情作惡,苦難將永無止境。同時,除非我們有善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否則永遠不會獲得快樂。善行必須靠自己培養,買不到也偷不來,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們的作為不外乎身、語、意三者。這三者中,身、語的活動無法自行引發;意決定了我們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處馳騁,只會滋生愈來愈多惡行,這正是我們累世在輪迴中不斷徘徊流轉的原因。
在無始輪迴和累世中,我們必曾有過父母。事實上,因我們不斷受生,所以每位眾生都必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思及這些曾為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無助地在輪迴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時,不禁會對他們生起強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質的幫助。但只要我們的心還受制於執著,僅供給他們食物、衣服、金錢,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帶給他們有限和短暫的快樂而已。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路,幫助他們從痛苦中完全解脫出來。而唯一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實修佛法。
因此,在接受這些珍貴的法教之前,首先應該生起正確的發心,明白學習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為自己,主要是為了讓眾生從輪迴大海中解脫,並引領他們證悟成佛。這便是廣大圓滿的菩提心。
菩提心,意即“覺悟的思惟”。它有兩個面向:一是為了一切眾生,二是智慧的開展。第一個面向是對一切眾生無分別的悲心,不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心中常存這種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盞燈或念一句咒,都希望能利益一切有情,無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幫助所有眾生,單有悲心還是不夠。我們常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雙手癱瘓的母親無助地望著孩子被洪水沖走;毫無疑問地,她雖有悲心,卻無法解救溺水的孩子。因此凡是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引領他們獲致證悟之事,我們都必須劍及履及。我們應該瞭解自己何其幸運,能出生在值佛住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識、並接受其教導。現在正是我們善加利用寶貴人身,往解脫道上邁進的時刻。
俗話說:“人生可引領你至開悟,也可引領你入地獄。”依著所發的心願和所抉擇的方向,我們可以成為聖者,證悟佛性,也可以變成十足的惡棍,死後直墮地獄。佛法的教授讓我們能辨別這兩個方向,明示我們何者當為,何者應避免。
現在我們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願眾生離苦為助機,那麼不斷地發願終會實現。動機引導行為的動力,就像灌溉溝渠將水引至所需之處一般。每件事都取決於我們的動機。如果我們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壽雙全,那我們最多也只能達到那樣;但如果我們盼望所有眾生都自輪迴解脫,我們最終也會達成這個無比崇高的目標。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將願力投往低下的目標。
從前,有位母親和幼子搭乘小舟橫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勢急高,小船行將翻覆之際,他們警覺大禍臨頭。母親心想:“願我子得救。”孩子同時想著:“願我母獲救。”雖然船沉了,母子雙雙溺斃,但因其祈願的清淨和力量,使兩人即刻往生殊勝的淨土。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開展,證悟空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這兩種菩提心——慈悲的善巧與空性的智慧,應永不分離,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僅靠了悟空性亦無法得證。

小心! 一個強大的敵人步步逼進了


是什麼使人生空空洞洞?雖然修行菩提道,所修的道卻沒有形成成佛的肇因;雖然修行佛法,卻沒有形成自我解脫之道;或者甚至沒有辦法修行佛法。基本上,這都是由於貪執現世、世俗法的惡念在作祟,而貪執今生的惡念,也是不念死無常使然。念死無常,使人修行佛法,擷取今生的菁華,來世安樂、解脫乃至成佛。
現在可能會想:若現在捨棄了所有世俗活動,以後會怎樣?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它東西?如果讓這些迷妄的疑慮和不安支配餘生,只會使輪迴的網愈扯愈緊。一旦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性持續,痛苦也會延續下去。 除非真的厭惡世俗生活,並滿足此刻所擁有的一切,否則不會是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
思惟這一切,悲哀、厭離和決心就會油然生起:目睹眾生的境況,卻無能為力而傷悲;想到在墮落的輪迴裡持續漂流,就感到厭離,於是決心通過修習佛法來做點事。
力促內省自己的過失和輪迴生活的過患。 如此才會認清自己庸碌地忙於事業和其它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無非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為都受好惡所縛,貪愛友人而怨恨仇敵。了解這些是多麼無意義,自會對其厭煩而開始產生強烈徹底的出離心。 這種企求解脫的決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因為只有洞悉輪迴的過患時,才會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在這個鬥爭的時代,人們心懷惡意,極為狡詐。 大家都把自己擺在第一,不顧他人的需求。 凡是奉承者就有朋友,違逆或反對者就是敵人。這些心態漸漸扭曲了他們的行為和言語,思想變得愈來愈偏頗扭曲,如同盤根錯節的老樹,直到心智墮落到完全喪失是非觀念。
我們正處在由憤怒、渴愛、野心、愚癡、驕傲和嫉妒所控制的時代;是佛法的太陽沉落西山、多數偉大上師前往其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墮入歧途、在家眾和出家眾皆不依法而行的時代。人們可能從這個時代誤導的價值觀中,得到一些短暫的利益,但最終騙不了別人,只是欺騙了自己。在此黑暗時代,人們心中充斥的有毒煩惱,是導致其在無盡輪迴中徘徊流轉的根本原因。
小心! 一個強大的敵人步步逼進了。 那不是普通的敵人,而是無法被征服的敵人:死亡。 不論我們滔滔雄辯或苦苦哀求,都不能說服死亡延緩幾年,甚至連一秒鐘也不行。即使是統領世人所有軍隊的最強悍的戰士,也動不了死亡的一根汗毛。 死亡不可能被巨額財富賄賂,也不會為銷魂美色所動。

對無常與死亡保持著敏銳的覺知力

頂果欽哲仁波切曾用二十二年時間閉關禪修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一九一零~一九九一)是最後一代在西藏受完全部教育和訓練的偉大上師之一,他是寧瑪派傳承的資深上師及不丹皇室的上師,同時也是一位實修傳承的傑出棟樑;他曾以其生命中二十二年的時間閉關禪修,達成了他所曾領受的諸多教法之果。
他還寫了許多詩偈、禪修儀軌與注解,並身為一位德童-意岩的取掘者,他在正觀中所髮露掘取之作,將蓮花生大士的圓滿口訣心髓教授直接帶給我們。他是現今西藏利美不分派運動的模範,他以堪能依各種傳承而傳授每一個佛教傳承的教法而聞名;並如此地成為西藏四個主要教派諸多喇嘛的尊貴教師。他也是大圓滿心髓教授的引導專家之一,集學者、聖者和詩人於一身,頂果欽哲仁波切透過他超凡的品格,質樸、威嚴和謙虛,從未中斷地去啟發一切與他相遇之人。
仁波切在出生地丹考可山谷附近,偏僻的險峻森林進行長達十三年閉關時,自己煮茶從來不用離座,只要傾身向前,就可以將即將燃盡地星星之火重新燃起來。十六歲時,他所有的時間都坐在一個四面關起來的小木箱裏,偶爾才會把腿伸出來。仁波切的大哥為他護關,為了怕他的雙腿會變成畸形,讓他到外面走一走,但仁波切一點也不想離開木箱,並曾連續三年沒有說過一句話。
仁波切在修行“拙火”的時候,感受到很大的熱度。後來不論日夜,即使氣候非常寒冷,仁波切也只是披一條白色披肩和一件生絲袍。仁波切在森林的閉關處,曾在關房下面河流邊的一塊石頭上留下腳印。晚上,人們從森林看向仁波切的關房,會看到關房被火燃燒著的景象。有人問仁波切關於有火燃燒的事,仁波切說那是護法喇乎拉,並叫人不要接近。
有一次仁波切在他的妹妹家裏,他妹妹的兒子喜歡打獵,且槍法很準,他的妹妹拿著槍說:“這把槍殺了許多動物,請你為它加持。”仁波切用嘴對著槍桿子裏吹氣,之後,那把槍再也無法發射。
仁波切有一位親戚叫做阿布蔣則,他有一隻巨大的獵犬,經常獵殺附近窮人的山羊和綿羊。有一次仁波切正在吃一個燒燕麥球,仁波切的姑姑談到此事,問仁波切該怎麼辦?仁波切就在燕麥球上吹了一口氣,讓那條狗吃掉,之後那條狗再也沒有襲擊過其他動物。
蔣揚欽哲確吉.羅卓仁波切頂果仁波切到安多雷康去傳《新伏藏法》,出發前,仁波切極不尋常的警告他的隨從,叫他們看好仁波切的馬。到了要出發時,馬不見了,幸好有人給了仁波切幾隻犛牛,經過一個月的旅程到達了安多康雷。仁波切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給一千九百位瑜伽士傳了《新伏藏法》的灌頂。在仁波切開始傳法的最初兩個星期,那些小偷出現了,帶來了所有被偷的馬匹,乞求仁波切把馬收回去。但是仁波切回答說,他已經不需要那些馬了,讓他們帶回去。小偷們說:自從偷了那些馬後,沒有一樣事情是順利的。擠牛奶時擠不出奶來,只能擠出血;他們之中的一位的小孩還被禿鷹襲擊(禿鷹一般只襲擊死人);家族中許多成員也生病了。他們把馬匹留在寺廟附近。
一次仁波切在十九世紀著名的瑜伽士夏噶措珠讓卓曾經住過的地方傳法,那裏有一塊大石頭,後面有一棵樹,夏噶曾坐在此處唱出他著名的證道之歌。當地人請仁波切坐在這個位置,仁波切即席唱起歌來,與此同時,彩虹在天空出現,天上降下雪花,輕柔的像花瓣落下來一般。
1991年初,仁波切在印度菩提迦耶傳法的時候,出現了第一次身體不適的徵兆,此後,仁波切做了一些閉關,健康似乎好轉。但到了927日傍晚,他請隨從扶他坐直到了清晨時,他呼出了最後一口氣,心已融入絕對的虛空。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