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任誰也無法逃避。「眾生」心念有眾多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

 "Pray to the lama to bless us, so that we become aware that this company of humans is like a flock of birds united at the top of a tree: they may take flight and disperse at any moment."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能够覺知,同伴們就有如齊聚樹頭的鳥群一般,隨時都可能飛走而四散他方。」——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昔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化時,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已得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四位梵志都知道自己七天後壽命將盡,於是便聚在一起討論:「五通之力不僅能令天地反轉,也能輕易地手撫日月、移山止流……無所不能,難道神通無法讓我們避免一死嗎?」
     有一梵志說:「我可以神通潛入大海,不浮出水面,也不到達海底,處於大海的正中間,無常殺鬼必定不會知道我的所在。」
     又一梵志說:「我要以神通飛到須彌山中,再將我所在的地方封閉起來,讓外表看起來毫無痕跡,無常殺鬼豈會知道我在哪裡!」
     第三位梵志說:「我只要展現神通,就能隨意飛隱在虛空當中,就不相信無常殺鬼找得到我!」
     最後一位梵志說:「我要藏到人口密集的大市集中,無常殺鬼一定會隨便找個替死鬼,又何必一定要抓我?」
     四位梵志各自作好決定,臨行之際向國王辭別,說道:「我們的壽命只剩七天了,現在我們將各自以神通脫免無常,避開死劫之後,再前來覲見國王。請大王善自珍重,進德修業,護祐人民。」向國王辭別後,四人便各自離去,前往自己預設的躲藏之處。
     七日期滿,這四位梵志都不免一死,就像熟透的果實終會落下。市集的監長前去報告國王:「有一位梵志死於市集之中。」國王當即了知:「四位梵志都想要逃避死亡,現在已有一人往生,其餘三人豈能倖免?」
     於是,國王立即命人駕車來到佛陀所在的精舍,恭敬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虔心請示:「世尊!近來有梵志兄弟四人,皆獲五種神通,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便各自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躲避,不知他們現在是否都逃過了死難?」
     世尊對國王開示:「生為人者,有四件事無法逃避。第一,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第二,從母胎出生後,就必定會漸漸老去;第三,老了以後,就不得不生病;第四,遭病難者,最後也免不了一死。」世尊隨即說了一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國王聽了佛的開示,讚歎言:「是啊!就如同世尊的教誨,四位梵志雖然竭盡神通躲避無常,現在已知一人往生,每個人的福報與壽命,雖有多少、長短的差別,但都免不了一死啊!」隨從的官臣們聽聞之後,莫不信受。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無常品第一》
一般人面對周遭親友的死亡,免不了感傷、痛苦,甚至逃避,這是因為無法接受生、老、病、死必然之現象。即使成就五種神通,若未能漏盡煩惱,縱然極盡神通,仍須受無常業力之逼迫。
修道上最卓越殊勝的成就: 出離心大悲心不變(不退轉)的信心和(空性)正見的了悟  
所謂「眾生」,就是心念有眾多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因此,真正要了生死,不是從一期的生死上去了,而是必須從心念來下功夫。時時刻刻能夠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念?是惡念?依著「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的原則,以‘善念’捨除惡念,進而連善念也不生,回歸‘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能真正地出離生死、解脫自在。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