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建立佛法,便建立在你的心中;你會在自心的深處找到佛。若你欲造訪佛土,便淨化俗妄執取,圓滿安適的佛土就在身邊。培養修行的精進,此即教法的精華,有誰能不修行就獲得成就?見到己過是不易,但赤裸見之則為有力教誡。最終過失皆除時,證悟功德即會增長且照耀。當你堅毅地修持佛法時,始終將任何身、語、意的善根都轉向利他是必要的。 首先,慢慢地在最細小的行為上如是修習,假以時日,檢查自己是否仍受到自私自利的污染。如果你用慈、悲、菩提心來鍛鍊自心,就不會投生在下三道。而且,從此刻起就永不會退轉。這點即是我的口訣。不管你到哪裡,心念菩提心,永不離開菩提心。不要因任何事而自滿,如果你覺得自己博學多聞、偉大或高貴而驕傲,將得不到任何的功德,因此拋掉自滿,訓練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沒有絲毫片刻的動搖。一切有情眾生皆因自身煩惱之故而造作(惡)業,因此要訓練自己對其生起慈心與悲心。﹏蓮花生大士
公告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圓滿成佛的六條要素
無上正等正覺者
![]() |
世間難得的珍寶,稱為「佛寶」。《心地觀經》說:「善男子!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1.有無上大功德田;2.有無上大恩德田;3.於無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貴;4.極難值遇,如優曇花;5.獨出現三千大千世界;6.圓滿世間、出世間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故,佛寶有不思議恩。」 |
佛陀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
三、不邪淫
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惡口罵人是最犀利的劍。貪心是最劇毒的藥。煩惱是最熊焰的火。愚癡是最黑暗的長夜。
涅槃
一天,釋尊在衹樹給孤獨園,接受梵天的訪問。梵天向釋尊頂禮,提出幾個問題。下面是他們的問答。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耶喜措嘉佛母祈願文
願以永不動搖的虔敬心,心懷喜悅地依上師的意願行持,領受您如甘露般的加持、您心的精華、殊勝之證悟!
願您身、語、意的加持,成熟我的三門;願我得受殊勝的生起與圓滿次第灌頂並付諸實修!
願我的邪見魔障、疾病、逆緣和障礙得以止息,眷屬及資糧增長,一切所願皆成就!
於屍陀林、閉關山居、雪洞等具足合適條件之聖地,願我能恆常實修見地精義之勝觀!
以我修行的成果,願我能成就四種事業,令神靈信服、魔眾降服,願我能護持佛陀的教法!
願佛陀宣說的一切殊勝教法能毫不費力地在我的心續中生起,獲得最勝智慧後,願我成就究竟的證悟!
以菩提心的力量,願我能懷攝一切有情,並藉此如意寶無可抵擋的威力,願這一切關係皆富意義!
藉著弘揚佛法,願持有教法傳承及傳法者增長,願一切有情得到究竟安樂,一切處所成為佛土!
願從我的身、語、意化現無數化身,各自依照每一位眾生的需要及根器去利益他們!
總之,輪涅一切無一餘,皆與上師之本性無別,願我能迅速成就三身不即不離的遍知佛果!
願眾生作祈請!願上師賜加持!
願本尊賜成就!願空行予授記!
願護法除障礙!願佛法廣增盛!
願一切眾生得安樂與幸福,晝夜修持佛法。願自他一切願望皆任運成就!
以此全然清淨之善德,願我能掀動特別是下三道之輪迴深處,願我們不再流離於輪迴苦海之中,而一同證得三身!
願諸佛之大密寶藏,此圓滿無上之教法,如旭日東昇般傳遍四方!
以修成此善及其他善行,願我具足具德上師之智慧心續中的一切圓滿功德!
願我成為弘揚佛陀寶貴教法的大力者!
已得最勝智、悲、力,願我成為圓滿佛!
願一切六道有情眾生從輪迴大苦海中解脫,迅速證得圓滿佛果!
傳承的重要性
歷代祖師傳承加持力量強大,如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與虔敬心的話,便能得它的加持而證悟。
開啟《龍欽寧體》心意庫藏的經歷──吉美林巴 尊者
白色持明大氅妙髻吉祥座,胸持黃卷光明通徹智慧界, 凡所現升自解明智四相中,心傳加持寶藏怙主前頂禮!
一九八五年頂果欽哲仁波切在尼泊爾雪謙寺,傳授吉美林巴龍欽寧體前行中的“上師相應法”,並給予詳細解說。
所詮釋及引用的法本是屬於“龍欽寧體”的傳承,也就是偉大的伏藏者吉美林巴所尋獲的甚深廣大法教。《龍欽寧體》是由吉美林巴(無畏洲)尊者開啟的意伏藏法門中續部和儀軌(修部)的總集。此法是《寧體》──(大圓滿)竅訣部極密類法門,並且是由吉美林巴數次親見龍欽饒絳(無垢光尊者)(1308-1363)得到加持後發掘的。
吉美林巴大師對六度的箴言
無愧三寶就是持戒,我們在三寶面前發誓要行十善、約束自己不行十不善、受菩提心戒,所有受的一切戒律都是為利益眾生而約束自己的,無愧三寶就表示沒有破戒;
什麼是忍辱呢?不失慧念勝忍辱,在心中永遠持守正知正念,是最殊勝的忍辱,因為你隨時隨地在觀察自己在做什麼,不會被煩惱及所知障的業力牽引,這就是最殊勝的忍辱;
一切助伴須精進,這一切都需要靠精進來推展;
什麼是禪定度呢?執現觀聖靜慮度,把執著於現實中所顯現的一切,觀想成遍滿法界的諸佛菩薩聖相;
什麼是智慧度呢?貪執自解智慧度,從所執為實有的一切貪著中自行解脫,叫做智慧度;所有的一切本來沒有作者、受者及所作之境,這就是三輪體空;
般若,並不是脫離世俗的任何見解,因為真正的涅槃勝過寂滅,這才是真正的勝義;
以上所講的一切都是不可說,所謂不可說,不是不能說,而是需靠自己的心去體會,希望你們能夠牢記在心中!
吉美林巴Jigme Lingpa大師簡傳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fFwv4reKrqiH2gd__9VZQ69ULXE9UExr8DLkfhB0t0H_I3w1mbkqbvFpzw47pBym9tTNbxDwCoFtkffDgMg6w0c_rMQdeFz6gdDjNfPkDS3n-eGykSWJ53yVyyWxCtqTB26fkvoXzeDs/s1600/%25E5%2590%2589%25E7%25BE%258E%25E6%259E%2597%25E5%25B7%25B4%25E5%25B0%258A%25E8%2580%25853.jpg)
西藏佛教在朗達瑪滅佛後的後宏時期,顯密教法漸次混淆、衰微,正待再次重整,加以復興宏揚。此時在衛藏,心滴光明精要《大圓滿》法的四個主要傳承,法本雖仍存在,但卻無人能真實理解其中奧義,以致如此甚深殊勝的法門,隱晦無人知曉,無人傳承。
貝瑪拉米扎大師曾預示「大圓滿」法在此世間將會有衰隱的情形,因此他將持續以智慧化身,每一百年降生到此世間一次,恢復並傳續此殊勝教法,廣利眾生。
毘盧遮那大師、龍欽巴大師、堪布昂秋等都是大師慈悲的化現,而吉美林巴大師也是諸悲願化身之一。
吉美林巴大師於六歲進入巴日寺學習,由措嘉活佛為他剃度及雅旺袞旺處受沙彌戒;於二十歲以前,以普通僧人的身份,居住於巴日寺,學習《語法三十頌》、詩歌等文化課程,並於二十八歲時,斷絕與外界的接觸,於該寺閉關三年。期間依循希熱沃色伏藏師的法脈,修持生圓次第,圓滿時獲得殊勝的徵兆。
出關後,依怙在上師帖秋孜處,得到昌波大伏藏師希熱沃色的伏藏,即解脫明點意自解脫的傳承,自此進入成就解脫和灌頂講解的金剛乘之道。隨後,大師遠離塵俗,於各聖地、山洞閉關,一意專修,十二年如一日。
於此十二年間,他曾在梅朵桑欽普的大密洞內閉關三年。尤其是在拜讀龍欽巴尊者(1308-1363)的著作典籍之後,他了解到尊者乃是與真佛無二的化現,因而從內心對尊者產生極大的信心。於是,他精進修持上師相應法,因而得到蓮花生大士和龍欽巴尊者二位智慧身的攝益,於淨相中親見龍欽巴尊者如見佛陀,而非凡夫俗子。雖然他與尊者所處的時代,前後相差將近三百年,然而因為對尊者毫無懷疑的虔誠心,使他得以在禪定中,獲得尊者三次親自授與法要,與尊者成為師徒。
尊者授與他諸多殊勝教法,有如瓶中之甘露,點滴不漏地倒入另一瓶中,使他如同得到父親財富之人,成為尊者傳承的持有者,證悟境界與上師無所差別。以此因緣,他解除了喉部報身輪的脈結,從心中湧現如大海般的意伏藏,唱出了表達證悟境界的原始金剛道歌。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在造業
一、稱:每逢人家「當面稱讚」我們的時候,總不免感到滿懷的歡喜!
二、譏:每當人家「當面責罵」我們的時候,總令我們感到無限的羞辱。
三、毀:有些人總愛「背後說人家的壞話」,一旦讓我們知道了,總感到忍受不了,甚至心存報復。
四、譽:當人家「背後褒獎」我們,認為是一種榮譽,而不覺沾沾自喜。
五、利:當我們事業成功,「順利通達」的感受,自然令我們感到滿足。
六、衰:當我們事業衰敗,所有的打擊,難免不使我們感到萬分的頹喪。
七、苦:當種種的煩惱逼迫得我們的身心難以承受,深感人生確為一大苦聚。
八、樂:當我們的身心獲得非常適意時,總認為那是人生快樂的享受。
《龍欽七寶藏》為龍欽巴尊者所作,後人稱七寶藏,為寧瑪派的哲學大作
《七寶藏》中的《如意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二十二品,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
《實相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四品,分別闡述無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
《宗派寶藏論》共分八品,卷首略述釋迦牟尼佛出世經歷,綱領全文,繼而破斥教外各宗,以諸聖法分別成立佛教共不共乘。
《勝乘寶藏論》共分二十五品,依《大密決定十七密乘經》詳細闡明一百一十九教言要旨。
《詞義寶藏論》共分十一品,全文以道用之方式宣說基位元實相、道位串修、現前果位。《法界法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十三品,以空界部要旨為主,論述密乘大圓滿之基、道、果。
《竅訣寶藏論》是以六偈教言的方式為修行人開示深法。
七寶藏不愧為享用不盡的寶藏,它囊括了顯密一切佛法,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大圓滿傳承上師華智仁波切曾經感慨萬分地在《勸閱七寶藏》一文中寫道:“奇哉殊勝功德七寶藏,並非未依聖典自臆造,大海之中所獲如意寶,從劣境中隨意豈得到?證悟智慧日輪之光芒,需依未失加持師竅訣,否則一切盲修瞎煉者,行至妙道本地極鮮少。無有聞法世間過雖大,顛倒聽聞較彼罪更大,故具拜閱智者論此時,為何不睜聽聞之雙目?此世間中唯一摩尼珠,全知上師論典之至寶,除此之外無有餘佛陀,於此誰人不生大喜悅?
具緣上師與具德上師孰輕孰重?七寶藏
如果沒有遇見自己有緣的上師的話,即使面見了佛陀也是利益不大;如果永遠沒有見到的話,那就不可能有成佛的機會;如果見到上師、聽到了教言自己又好好修持的話,佛陀的果位就一定能夠很快的得到。
具緣上師一定要在具德上師的範圍中找。如果要尋找一個具緣上師的話,一定要注意:必須要在具德上師的範圍內找。也就是說必須要先無疑的確定他是一個如法的,合乎佛經續部標準的上師,然後才可以去考慮他是不是具緣上師的問題。
僅因緣分就去依止是很愚癡的行為。如果你看到一個師父就覺得很喜歡,那最可能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是你生生世世的上師,而是因為你們前世有某種親友關係,比如他是你前世的父母、愛人、朋友等等。不能因為頭腦一熱就自作多情的以為某人是你的有緣上師,有緣分是有緣分,但不一定能作你的上師。如果因為有“一見鍾情”的感覺,就把他當作自己生生世世解脫的導師的話,那無疑是輕率的、愚癡的,甚至也可以說是瘋狂的。
選擇上師是最重大的事情,千萬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有一天一個大成就者和他的侍者一起出門,路上偶然碰到一個陌生的小男孩,他們彼此從來沒有相見過,但是當小孩看到這個侍者的時候,突然就控制不住大哭起來。大成就者就告訴侍者說:“這個小男孩是你前世的妻子,前世你們感情特別好,所以今世見到你他才會這樣。”假如這個侍者到漢地去化緣,結果會是怎麼樣呢?肯定是在哭的一片稀裡嘩啦以後認定為生生世世的根本上師了吧。實際上這個侍者才剛出家不久,連念經認字都還困難呢,更別說有什麼成就了。所以選擇上師是最重大的事情,千萬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具緣雖然很重要,但是相對具德來講,具緣就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了。應在已經確定了具德的基礎上找到具緣上師。 寧瑪巴竹欽寺一位閉關指導師的開示
龍欽巴尊者的最後言教
龍欽巴尊者簡傳 Long chenpa
龍欽巴尊者自小,即能憶念前生,悲智俱足;五歲時,開始學習讀誦書寫的啟蒙教育,並從父親受聞密法,瞭解醫藥曆書等學問;十二歲,進入蓮花生大士首創的桑耶寺出家,研習佛法戒律,十四歲起參學專門講經的寺院,學習新舊派教理,並修行密法,得甚深禪定。在擔任桑耶寺住持數年後,即隱居深山專事修行和著述。主要著述有《四心滴》、《龍欽七寶藏》、《三自解脫論》、《三自休息論》。廣傳於世的《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龍欽寧體、廣大心要)並非龍欽巴的著作,而是吉美林巴 (無畏州,Rigdzin Jigme Lingpa,1729-1798)的於龍欽巴處取出的伏藏。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大圓滿傳承簡史 ∕ 無垢友 (貝瑪拉密扎)尊者
藏傳佛教九乘次第
九乘次第
(1)聲聞乘 (小乘)
(2)緣(獨)覺乘 (小乘)
(3)菩薩乘 (大乘) 外三乘:
(1)事部:
主要是身與語之修習,重視手印及持咒;視本尊為清淨的對境,以種種事相上的供養、承事等,來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說,為了修道的方便,可將清淨的自性「如來藏」和其上的染污視為實有,再藉著種種事相上的修持,清除「如來藏」上的染污。簡單的說,就是行者視本尊如主人,自已則為僕,自已因承事主人而得到主人之加持。
(2)行部:
身、語與內心之修持二者均等;已不視外境或本尊為實有,只是一個概念;行者依本尊之所行,因學習本尊之一切,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視本尊如友伴,行者學習友伴的行徑,因而得到相同的成就。
(3)瑜伽部:
以修持禪定之內心修持為主,以身、語之修習為輔;「瑜伽」的意義是「相應」,就是與本尊相應。行者在修持時,將自身觀為本尊,所處之地方為本尊之清淨壇城,由此來達到內識之清淨。
寧瑪巴(紅教)簡介
法本:指堪布菩提薩埵,代表佛法。西藏的戒律、佛法的經、律、論,皆因他得以傳至西藏,並發揚。
蓮花:指蓮花生大士,他自蓮花中生出,意指清淨無染。
二鳥雙頭:
二頭之含意:一頭指自印度傳入最圓滿的佛學。一頭指從西藏傳出最圓滿的佛學。
海水:本性如海,意指本性(或指普賢王如來法)如清淨海水不斷地涌涌流出。
- 如來密意傳:法身佛之法教,源自法身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 持明象徵傳:報身佛之法教,源自金剛薩埵,傳給金剛手菩薩,再傳給格拉.多傑尊者(Garab Dorje,極喜金剛)。
- 補特迦羅口耳傳:化身佛之法教,源自五方佛,傳至極喜金剛,再傳給師利興哈、 蓮師、智經(Jana Sutra, 札那蘇札)、貝瑪拉密扎(無垢友)和毗盧遮那。此傳承然後在西藏開展,延續迄今。
另有三種特別傳承(伏藏)方式: - 親承語旨的授記傳
- 有緣的伏藏傳
- 發空行母印付傳
蓮師八變
1. 海生金剛 (藏歷六月初十) Tsokye Dorje (10th day of the 6th Tibetan month)
2. 蓮花生 (藏歷十月初十) Padmasambhava (10th day of the 10th Tibetan month)
3. 愛慧上師 (藏歷二月初十) Loden Choktse (10th day of the 2nd Tibetan month)
4. 蓮華國王 (藏歷十二月初十)Pema Gyalpo (10th day of the 12th Tibetan month)
5. 日光上師 (藏歷八月初十)Nyima Odzer (10th day of the 8th Tibetan month)
6. 釋迦師子 (藏歷二月初十)Shakya Sengye (10th day of the 2nd Tibetan month)
7. 師子吼聲 (藏歷五月初十)Sengye Dradrok (10th day of the 5th Tibetan month)
8. 忿怒金剛 (藏歷十一月初十)Guru Dorje Drollo (10th day of the 11th Tibetan month)
蓮花生大士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名叫烏仗那國的小國,有位富有而慈悲的國王名叫因扎菩提,他為了子民的福祉,將自己的財富都慷慨地布施。當他的獨子不幸去世後,他感到十分悲痛;而禍不單行,國家又遭逢連年旱災和饑荒,其時國庫空虛,人民只有吃那些未成熟的稻析花卉為生。國王除了傾囊布施外,更向神聖的佛陀禱告。
移喜措嘉佛母 Yeshe Tsogyal 簡傳
貝瑪拉密札Vimalamitra 無垢友尊者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願力不可思議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UE378oY16jIbWRoql6i6Ups2CwpjiHcnwgYeZEbU0gCfEnQ8RDAsV4Ri-hT_069XJWIwOJlQreEKu9R_ILoVJjH4qmAYSX4CrzZ_X-GNrEFh6z7OBv6_EJ7ZvaABr4ViCU7eFB78sBuk/s1230/%25E4%25BD%259B%25E6%25B3%2595%25E4%25BF%25A1%25E5%25BF%25832.jpg)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