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認清學佛的動機


        現今正值末法時期,對於初涉佛法的人很容易為外界各種知見所迷惑,遠離正法。如何才能確保所學的佛法是正知正見的呢?那就要先認清自己學佛的動機!

          近年,藏傳佛教在東西方逐漸廣泛流傳,但未能深入瞭解的人比比皆是,而被誤解為求財得財、求官得官,以致有人為了追求事業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姻緣的和合等等而求法。我們必須知道,這只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佛經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諸佛菩薩渡化眾生,會先滿足眾生的要求,然後逐漸引導他們進入佛之知見。換句話說,種種的福報只是先讓學佛者感受一下佛法的妙用而已。  然而,世間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情的生老病死、萬法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全是剎那的遷流變化。一切的功名利祿、人天福報,甚至於我們的肉身,都會在無常中到來,在無常中消失。因此,只為求福報而學習佛法是不能究竟的。  又人是為了獲得神通、特異功能而學佛,其動機當然也是不正確的。行者經過相當的修持會自然修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這能力雖然得來不易,但是且看外道及靈鬼也具有神通、鬼通、甚至五通之能力,卻仍舊沈淪六道,無法出離,由此可見,神通並不能夠解脫生死。

          佛法的修持著重出離心(可點選)、慈悲心及菩提心的生起,與神通並無直接的關係。

          其實眾生皆知道學佛的目的是「解脫生死、出離煩惱、成就佛道」,但真正能夠深入經藏、研究佛法義理,乃至實修的人,則有如鳳毛麟角。如今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學佛的動機:以追尋真理智慧的菩提正道,實踐慈悲利生的菩薩行,了知諸法無我、緣起性空的道理。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不爭不執,再依戒定慧三學去修習,直破無明,截斷生死的根源,才能獲得出世解脫的涅槃之樂。更要發大願,為一切眾生解除痛苦,願所有眾生同樣得到解脫,這才是真正的究竟啊!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於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III

一旦你認清身、心和名字這三個概念是空虛的,那麼所謂的“我”就什麼也不剩。 “我”純粹是一個編造出來的事物,由迷妄所變化出來的騙局。患有眼疾的人可能會看到各種事物(燈火、線條或斑點)飄浮在空中,但事實上,天空什麼也沒有。同樣的,因為我們患有相信有一個“我”的疾病,因此把“我”視為一個本然存在的實體。
在本質上,心覺察一切——它是明晰的,覺知到一切外境和事件。但如果我們試圖去尋找它,它卻如彩虹一般難以捉摸,不可能被抓取——你愈去追逐它,它似乎退得愈遠,愈去檢視它,你能夠找到的就愈少,這是心的空性的面向。明晰和空性是心的真實本質,兩者不可分割,並且超越所有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
扎楚仁波切引用第五世達賴喇嘛(the Fifth Dalai Lama,1617-1682)的話:一切現象是本然清淨的;它們無處可尋,是空虛的;它們雖然是空虛的,卻如一場魔術表演,我們可以清楚地覺知;當我們檢視它的本質,去尋找可以辨別的事物時,我們可以清楚覺知的事物卻不存在。雖然它不存在,卻能夠生起所有痛苦和快樂的感受。
烏帝亞那(Oddiyana)的偉大蓮師說:
如一顆埋藏在窮人房屋底下的珍寶,本初清淨之明覺一直存在於法身之中。
它沒有被認出來,乃是輪迴迷妄之故。
透過直指那種明覺,並且加以認清,一個人證得了本初虛空之智慧,
——此即人們所知的成佛。
一旦你能夠認識心的空性,當你的心看見美麗的事物,執著和貪欲將不會生起;當你的心遭遇到任何可怕或令人不悅的事物,瞋恨與嫌惡將不會生起。由於這些負面情緒不再生起,心不再受到欺騙,不再迷妄,不再累積業行,痛苦之流因此被斬斷。
如果你把一顆石頭丟向一隻豬的鼻子,那隻豬會立刻轉身跑開。同樣的,每當念頭生起時,認清那個念頭是空虛的。如此一來,那個念頭將立刻失去令人信服的力量,不會產生執著與瞋恨。一旦執著與瞋恨消失了,對於圓滿清淨之佛法的了悟將自然而然在心中開展。
不論你多麼努力嘗試,只要持續相信外境是執著與瞋恨生起的原因,就永遠無法去除執著與瞋恨。你愈嘗試去排拒外在的現象,它們愈會反彈回來。 因此,重要的是去認清念頭的空性,讓它們消失。當你明白是心創造並覺知輪迴與涅槃,空性乃心之本質,心將不再能夠迷惑你,把你牽著鼻子走。
一旦你認清心的空性,對傷害你的人生起慈心就變得容易了。但沒有這種認識,就很難去阻止瞋恨從心中生起,不是嗎?去檢視心,你將會看清,是心從事善行,也是心創造逆緣。由於佛陀完全了解心之空性,安住在大慈的三摩地之中,因此魔王摩羅如陣雨般落在他身上的武器,全都被轉化成為花雨。相反的,如果佛陀讓“摩羅想殺死我”的念頭深入其心而爆發瞋恨,他必定難以抵擋那些武器,並且飽受巨大創傷之苦。
讓心變得平靜,安住在離於念頭的寂靜禪定狀態之中,被稱為“奢摩他”(shamatha,或“止”)。在這種平靜狀態中,認清心之空性,被稱為“毘婆舍那”(vipashyana,或“觀”)。止與觀雙運,乃是禪修之精髓。
話說: 檢視心,一無所見。 一無所見,我們見到了佛法,一切諸佛之源。 偉大的噶當派上師曾說:我將在心門握著觀照之矛,當情緒威脅時,我也將威脅它們;唯有當情緒鬆懈它們的箝制的時候,我才會放鬆我的矛。
事實上,如果你無法調伏你的心,還能調伏什麼?整個佛教修道的目標,包括根基乘和大乘的修道目標,即是去調伏心,去了解心。
在根基乘之中,你了解世界充滿痛苦,因此你努力去控制貪戀和執著,以能夠在遠離那種痛苦的解脫道上邁進。在大乘之中,你放下對“我”這個概念、以及相信自我是真實存在的執著,只關心其他眾生的福祉。你也認識到空性和現象在本質上的不可分割性——此即究竟菩提心;你看清現象的本質是空虛的,因此它們能夠毫無障礙地顯現,如同虛空讓整個宇宙、以及宇宙中的大陸和山峰在其中展現一般。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於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
一切生起之現象乃心之造作,心的本質離於概念之限制。認清心之本質,然後停留在這認識之中, 不造作,不持有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概念而修行。 菩薩的修行
                                                      摘自頂果欽哲仁波切-你可以更慈悲

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於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II

我們來檢視一個當下的念頭。舉例來說,你可能會想:“我冷。”這個念頭在你的皮膚之中,或在骨頭、神經之中,還是在心臟、腦部或肝臟之中?如果你認為有某一件事物在某一個地方,那麼它具有任何形狀嗎?它是方形、圓形、還是三角形?它有顏色嗎?它是紅色、藍色、黑色、黃色,還是什麼顏色?或者它如天空中的彩虹,因為各種因素的結合而突然顯現?
不論你多麼努力地去看,你都無法用手指指著任何一件事物說:“念頭在這裡!”你無法這麼做,是因為念頭的本質是空,除了空性之外,沒有別的。
當一道彩虹栩栩如生地在天空顯現,你可以看見彩虹繽紛美麗的色彩,但你無法把它當做衣服來穿,或把它當做飾品。彩虹透過各種因素的結合而生起,但它沒有什麼是可以被抓取的。同樣的,在心中生起的念頭沒有具體的存在或本俱的堅實性。不具任何實體的念頭,沒有任何符合邏輯的理由去擁有支配你的力量,你也沒有任何理由成為念頭的奴隸。
過去、現在、未來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念頭讓我們相信,某件事物本來就存在,而且是不斷存在,我們稱這件事物為“心”。但事實上,如先前所說,過去的念頭如死屍般沒有生命。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因此,這兩種不存在的念頭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本來就存在的實體的一部分?
很難想像一個當下的念頭會是既不和過去有所連結,也不和未來有所連結。另一方面,一個當下的念頭如何能夠倚賴過去和未來這兩件不存在的事物?會不會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念頭互相結合、互相接觸之處?舉例來說,如果當下的念頭和過去的念頭相接觸,那麼這個當下的念頭必定是一個過去的念頭,要不然那個過去的念頭必定要存在於當下。當下的念頭和未來的念頭相會也是相同的道理:當下的念頭仍是未來的一部分,要不然未來的念頭已是一個當下的念頭。
當你檢視心的時候,表面上似乎是過去的念頭引導出現在的念頭,現在的念頭引導出未來的念頭。但如果你更仔細地檢視這些念頭,你會看清沒有一個念頭是真實存在的。把某種完全不存在的事物視為存在,稱之為迷妄。只有缺乏明覺和執著,才讓念頭擁有某種真實性。如果在心的究竟本質之中,念頭擁有任何本俱的存在,那麼它們至少擁有一個形相,或位於某處,但它們什麼也沒有。
然而,那種不存在不只如虛空般空虛。在其中,有一種立即的明覺,稱之為“明晰”(clarity)。有人給你一顆蘋果,你興高采烈;一隻蜜蜂叮蟄你,你感覺疼痛。這是心的明晰面向。這種心之明晰如同太陽,照亮山光水色,讓你看見山巒、路徑和斷崖——你可以去哪裡,不可以去哪裡。
雖然心確實擁有這種本俱的明覺,但去說有“一個心”, 等於是把某種不存在的事物貼上標籤——去假定某件事物的存在,如同替一連串的事件命名。舉例來說,一百零八個珠子串在一起,稱為一串念珠,但“念珠”不是本來就自行存在的事物。如果串繩斷了,念珠到哪裡去了呢?同樣的,“我”的念頭是讓你在輪迴中流浪的原因。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就會發現沒有“我”這樣的東西。去相信某件不存在的事物是錯誤的。一旦“我”的概念在心中生根,它便成長蔓延成為許多相關的信念,例如相信“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名字”。
你的身體是由五蘊所構成,你的心則由各種識所構成。你的名字,或“我”的想法,是貼附在身與心的瞬間連結的標籤。
首先檢視“身體”這個概念。如果你把皮膚、肌肉和骨骼從身體挑出。然後問自己,身體是否居住在皮膚裡面,肌肉是否就是身體,或你是否能夠稱骨骼為身體,你會發現什麼?你愈深入地調查檢視,一路向下檢視到原子的程度,你越無法指稱“身體”(或指稱任何其他的物體)為一個獨立的實體。 “身體”僅僅是一個聚合物的名稱,一旦組成這個聚合物的不同事物分開,“身體”這個標籤就不再適用。
心亦是如此。你所謂的“我的心”,是具有某種連續性的事物——你相信它具有連續性。但如我們所了解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念頭和感受無法有相互接觸的點。去設想這樣的一個實體(心)是不可能的:這個實體是念頭的集合物;在這些念頭之中,有些念頭已經止息,有些念頭尚未發生,有些念頭存在於當下。
至於你的名字,你緊抓著你的身分,彷彿你的身分擁有某種獨立自主的存在——彷彿它真的屬於你。但如果你仔細檢視,你會發現它沒有本俱的真實性——如同任何事物的名稱一般。讓我們以英文字“獅子”(lion)為例。它是由lion四個字母所組成。把這四個字母分開,就什麼也不剩,“獅子”這個名稱消失了。    next 

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於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I【究竟菩提心】

在今生之中,你對周遭的一切有許多不同的認知與看法。讓我們舉你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為例。你對某些人產生正面的看法——朋友、親人、施恩於你的人、保護你的人;你視其他人為仇敵——那些批評你、毀損你的名譽、打敗你、愚弄你或詐騙你的人。這個過程從感官開始;透過感官,我們的心感知到各種形狀(色)、聲音(聲)、氣味(香)、味道(味)和感覺(觸)。當心覺察到這些外在的對境,它把它們加以分類。它受到令它感到愉悅的對境吸引,並試圖去避免令它感到不悅的對境。然後,心開始受苦,因為它得不到它想要的、令它感到愉悅的事物,同時必須經歷它想要避免、令它感到不悅的事物。它總是忙碌地追逐一些令它感到舒適愉快、或它想要去享受的情境,或努力去逃避一些它不想要的、困難的、令它感到不悅的情況。但這些令人愉快或不悅的體驗,並不是你所感知的對境本俱之功能。它們僅僅是心之造作。
讓我們以感知視覺形相的過程為例。對境是外在世界的一個特定形相,眼睛是感覺到這個對境的器官,而意識則感知到這個影像,並加以分類。看到一個美麗俊俏的人、一個親愛的親人或一尊佛像時,你感到欣喜;看到一件醜陋的事物,或某個心懷惡意的人前來揶揄或攻擊你,你感到不悅、焦慮或憤怒。所有這些認知與看法都是從心生起。它們由你感知到的對境所觸發,但它們本身並不存在於那個對境之中,也不源自心以外的任何處所。
一般而言,心是它偏頗認知的奴隸。心把每一件事物區分為討人喜歡或不討人喜歡,並且不斷努力去體驗令它感到愉快的事物,去除令它感到不悅的事物——對這不是離苦得樂之道的事實視而不見。盲目的無明驅使心不斷地生起喜愛與憎惡的感受。你永無止境地投入俗務,而這些俗務不比在水中做畫長久。你全然投入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耗盡了生命,浪費了目前享有的、珍貴的暇滿人身。
心造作一切。因此,你唯一要做的,即是掌控你的心。帝洛巴Tilopa,988-1069教導其弟子那洛巴Naropa1016-1100說:束縛你的不是你所感知到的事物,束縛你的是你對該事物的執著。斬斷你的執著,那洛巴!帝洛巴及那洛巴是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
如果你能掌控你的心,心自然而然會保持專注、寧靜和明覺。你甚至能夠在人群中漫遊徘徊,而不被貪欲或瞋恨所分散帶走。但如果你沒有掌控你的心,受到串習的影響制約,那麼即使你在一個僻靜處閉關,念頭仍將一個接一個生起,如同水中之漣漪。過去的記憶將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湧現,對於未來的計劃、決定和臆測也將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湧現。你將把所有時間花在追逐念頭和概念之上;如此大量的心理活動,對修行一點用處也沒有。
一個受到控制的心,乃是快樂唯一的、真正的來源。但要掌控你的心,你必須更加明白心如何運作。因此,這個心是什麼?
當你看到一個討人喜歡的形相、朋友或親戚,一種快樂的感受生起,你心想:“遇見他們多麼快樂!”就一個面向而言,這是心。當你看見一個不喜歡你、指控你偷竊或不誠實的人,你可能會生起憤慨和暴怒的感受,這是心的另一個面向。這些反應都只不過是念頭,然而一旦它們在心中生起,就能夠擴張,生起更多的念頭,變得非常強而有力。一旦瞋恨生起,它可能會增長到你準備要殺人的地步。一旦執著和貪欲被激起,你可能很快就準備要不擇手段,用身上的每一分錢去獲得你渴望的事物,不論是一個女人、男人或其他物品。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會看清它只不過是念頭,沒有別的。你感知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如此。
現在你看我坐在這裡,你心想:“他正在教授佛法,我最好仔細聽他在說些什麼。”這些也是念頭。你認為在你面前有某件堅實的事物,是因為你感知到一個對境,並生起與這個對境有關的各種感受。
如之前所說的,這個過程始於感官覺知。有一個識感知到色相,一個識感知到聲音,一個識感知到味道,一個識感知到氣味,另一個識感知到觸覺。但這些還不是我們所謂的念頭,它們僅僅是基本的覺知。接著,當你接觸到某件事物,一連串的念頭被觸發了。舉例來說,如果你剛剛聽到某人讚美你,你開始感到得意洋洋,心想你的聲譽正在提升。或者,某人剛剛羞辱你,你開始感到厭煩,這些都只不過是念頭。簡而言之,心只不過是這些隨機念頭的集合。

過去的念頭已經逝去。自從日出以來,在你心中生起的無數念頭已經全部消失。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而未來的念頭會是什麼,難以捉摸。誰知道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午夜,你會想些什麼?因此,你只剩下當下的念頭可以檢視。next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