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波羅密多」,其義為一切所應棄者皆已棄,且一切善巧方便皆已圓滿

六波羅密多

一、 布施波羅密       

布施有兩種:供養三寶與布施有情。首先談供養三寶。以最大的誠信之心,將實際的物品供養給三寶與三根本,此誠信之心發之於對他們的無量功德之瞭解與憶念。而供養他們的實物通常為:清水、鮮花、香、燈、香水以及各種香美的食品,各種樂器如鈴、鈸、鑼、銀鈸、鼓、喇叭、雙簧管、號角、琵琶、笛等等。對於僧,你可供養食物、衣服、住處及其他必需品,或者供養旗、旛、傘、蓋,諸如此類。以現有的事物供養,意思是盡一切所有來供養,或以山嶽、懸崖、河流、海洋、池、湖、草地、公園、叢林、藥物、穀物、房屋、食物、衣物、絲袍等作供養。想像的供養,為將內心所想像的一切色法與心法,供養於皈依處之前:例如形質美好的如來石、和諧的聲音、香、美味以及數量過於虛空所能容納的想像之物,如「八種吉祥的象徵物」、「七種王者之物」、「八種好緣起之物」等等。        

作如是供養的意義何在?諸上師、降伏魔怨之諸佛、以及諸菩薩眾,都已經圓滿一切功德與覺性,已經證得一切法的性相,超越的覺性已得現前,法之自性已於體悟中證得,所以他們已毫無我執、依戀、或貪愛。然而,因為他們已得圓滿,且為至尊至上之應供者,以其有大慈力及悲心故,因而歡喜接受供養,令諸具信弟子福德得以增長。假使你以淨信及虔誠之心去施供,你將會圓滿福德,並漸可增長智慧善根,且能不斷增進福慧兩種資糧。當各種有利的因緣、條件與要素都一時具足時(例如:這些至尊至上之應供者的慈悲攝受、種種美好的供品、以及你的虔信),此時你的福慧變得圓滿,而佛果---佛身----便獲證得。這好比將許多條件(譬如土地、濕潤、暖氣、空氣等種種因素)都施於一個主因---種子---結果便會出生果物或穀子。以上是談第一種布施,供養三寶。

其次談布施有情。第二種布施的對象是一切眾生。由於眼見眾生沈浮於令人惑亂的表相之波濤中,因此你起於大悲,布施你的身體、財富、以及一切所有,令其各得所需:飢者施食、渴者施水,裸露者施衣、貧者施錢、怖畏者施以庇護,病者施藥、苦者施樂等等。更佳之布施則為布施佛法,因佛法是現在、過去、未來一切時中快樂安穩的主因。在任何眾生的耳邊,為說甚深的曼陀羅或陀羅尼,以及諸佛的名字,為樂好佛法者施與佛法,這便是法供養。如是,以大悲為因,使得你為諸有情做四種施。當菩提道之福慧兩種資糧已積集,法身便得成就,這是為了利益你自己;而報身與化身也得成就,這是為了利益他人。如是將對一切眾生產生無比的利益。

二、 持戒波羅密        

嚴持戒律,不論是五戒、沙彌十戒、具足戒、菩薩戒、密戒,都旨在使你於身口意防非止惡,並消除不良習氣,以及有損於人的不淨之行。由於冷靜、成熟、以及生活有節制的關係,你的情執將得以降低,而信心、精進與智慧將得增長,從而自心之安樂得以增進,而助他人得樂之善念,亦得增長。為圓滿福慧兩種資糧,必須嚴淨毘尼,謹防無犯。

三、 忍辱波羅密        

信心、慈悲與空慧可使你堪忍任何苦楚:由任何眾生加之於你的直接、間接的傷害,由於他們癡闇無明執著於「我」一切二法,因而加害於你之痛苦。如上之法亦可使你堪忍由自心情執所產生之種種不安、修行為人所擾,或其他不愉快的感受。

四、 精進波羅密        

佛法之修學,必須以聞、思、修三學行之。你若不為任何痛苦所怖退,你的精進心便得增進滋長,因而不再畏懼寒冷、飢、渴,且厭棄懈怠、散亂之習氣,並且不再追求舒適。

五、 禪定波羅密        

欲習禪定,必須放棄官能的滿足,以及一切足以分散你的心意的活動。而且你更應退居靜處,寡欲知足,以七支法而結跏趺坐,並且禁語。盡你所能的將你的心集中於一點,亦即集中於無執著,而使那一點至為清晰與空寂。或者,將你的心集中於你的氣息之進出,或集中於一尊佛像、一個字、一點光、諸如此類。心緣一境是禪定法門的主要修習。        

事實上,你的心現在是絲毫作不得主的,因為恆沙妄念紛紛而起,因而你的心未嘗一刻止息。禪定修習的意思在於:經由練習,而產生心得自主的能力,然後你的心便能止息於一點上。在此法門的修習中,有許多成就的次第,如四種禪定會生起,這四禪的生起是由覺、觀、喜、樂之有無來判定。       

接著,更深一層的禪定會使身心產生巨大的快樂、消除許多業習、並出生殊勝的功德。然後,最究竟、最真實、超越的覺性、了了分明的照見本性之境界便到來,而菩薩初地於茲在焉。如海波一般的偉大功德亦由斯始。

六、 般若波羅密        

般若波羅密為了知一切法之性相。以相對之義言之,一切法相皆為迷惑妄現,毫無真實,其自性空,然而仍以種種形相而分明顯現:當這些形相顯現時,他們的性質是無常、變動不居的,正如經中八種或十二種幻化之喻所說;因此,這些都不是足以繫戀或貪愛之物,亦不足執以為真實。以究竟之義言之,這個能了別這些法相的能知之性,也是無來(沒有來處)無去(沒有止處)、亦無久暫、超越一切形象,如顏色、形態等等,其際限無可認知,或一或多,實如太虛,本無自性。        

法雖無自性,然而,你必須一心地修習思維如上之理,以達到真實的證解。字面上的知解是不足以得到解脫的。新孵出的鳥是不能飛的。「持戒」可護此空慧之幼鳥免於虛弱,「布施」滋長其氣力,「禪定」穩定之,「精進」不斷維護之,「忍辱」之鎧保其溫暖。結果,「般若」之善巧方便得以圓滿,翱翔之能力以得鞏固。此鳥已無所不能!同理,你若常得此五波羅密為伴侶,你將可以般若波羅密證悟之成就而成佛。        

沒有般若波羅密之了知與證悟,那隻鳥只能在較高的天際跳來跳去,不論他有多強壯。沒有翅膀,它是不可能飛翔於超越一切苦惱的虛空中的。同理,你若沒有這超越一般知解的甚深般若空慧,一切修行,如布施、持戒以及其他,都不能名為「波羅密多」,也無甚重大意義。你若有此智慧,則六波羅密便得具足,而成為成佛之因。     

. 八種吉祥的象徵為:傘、金魚、花瓶、蓮花、白海螺、無盡結、勝幡、金輪。七種王者之物為:寶輪、寶珠、寶后、寶象、寶馬、寶宰、寶將。八種好緣起之物為:鏡、朱砂、白海螺、象內臟所得之藥、矩奢草、比爾華果、酸奶酪、白芥子。
. 曼陀羅與陀羅尼為深具象徵意義之一組音節。一般而言,曼陀羅是與本尊或護法有關之壇城,而陀羅尼則為達成某些特定的效果,如長壽、消除業障、去除疾病等之咒。
. 四種布施為:供養三寶、布施物品給有情、幫助或庇護急難之人、布施佛法給能受到利益的人。
. 「執著二法」於此意指:因執「我」為實,而執外在之物為對立之「實體」。
. 聞慧意為實際聽聞教授,且加以研究。思慧意指不斷地思索所聞之教,直到確實明瞭為止。修慧使你聞思的理知上的瞭解,變成你生活與行為的一部份,此等過程名之為修慧。
. 七支法為:雙腿全跏蓮花坐,雙手置於腳跟上(右手在上、兩大拇指微觸),背直、肩挺、收下額、舌舐上顎,雙眼集中注視於鼻尖前數寸之處。
. 亦即菩薩初地,這是當你第一次真正證悟心之本性時所達到的境界。這個證悟將漸次加深、加廣,一直到你到達第十地,以至於成佛。
. 八種幻化之喻為:幻術、水中月、熱時焰、夢、響、幻覺、空中花、錯覺。十二喻為再加如下四喻:彩虹、閃電、水中砲、鏡中像。   ----摘自第一世卡盧仁波切1905年-1989年)的法談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