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建立佛法,便建立在你的心中;你會在自心的深處找到佛。若你欲造訪佛土,便淨化俗妄執取,圓滿安適的佛土就在身邊。培養修行的精進,此即教法的精華,有誰能不修行就獲得成就?見到己過是不易,但赤裸見之則為有力教誡。最終過失皆除時,證悟功德即會增長且照耀。當你堅毅地修持佛法時,始終將任何身、語、意的善根都轉向利他是必要的。 首先,慢慢地在最細小的行為上如是修習,假以時日,檢查自己是否仍受到自私自利的污染。如果你用慈、悲、菩提心來鍛鍊自心,就不會投生在下三道。而且,從此刻起就永不會退轉。這點即是我的口訣。不管你到哪裡,心念菩提心,永不離開菩提心。不要因任何事而自滿,如果你覺得自己博學多聞、偉大或高貴而驕傲,將得不到任何的功德,因此拋掉自滿,訓練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沒有絲毫片刻的動搖。一切有情眾生皆因自身煩惱之故而造作(惡)業,因此要訓練自己對其生起慈心與悲心。﹏蓮花生大士
公告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能持續修持,一定會有所成果。儘管困難,但沒有什麼是無法熟能生巧
猶如蓮師所說:
不要老是想著他人的瑕疵,而是盡可能除去自身的過失!
不要關心自身的福樂,而是要為他人的安樂而擔憂,並且仁慈地對待一切眾生。
要生起四無量心,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照料所有眾生!
猶如仔細秤量羊毛的重量一般,要詳盡地權衡、細思顯經與密續,並吸收經典教法,將之同化到生命之流中!
獻給三寶的祈願文。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三寶的加持
執著和嗔恨是輪迴之因,是我們永無止盡地在輪迴中流浪的原因
永不消逝的真正大樂
切勿沉溺於惡行,竭盡所能地行善,不論其大小
佛陀教導,下三道無可忍耐之痛苦,乃是不善業之果。
一旦你皈依三寶,行止符合三寶的教法是重要的。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斷努力去從事更多正面、具有利益的行為,避免從事任何負面的行為。積極地從事十善業,避免從事十不善業。舉例來說,這不只代表避免殺業,也要去護生、去救贖即將被屠宰的牲畜,去釋放被捕捉的魚隻等等。
有四種不善法(black dharmas)要避免,四種善法(white dharmas)要持守。這四種不善法是:(1)欺騙那些值得敬重的人;(2)使某個人懷疑其善行的價值而感到悲傷;(3)去批評詆毀聖哲;(4)欺瞞自己的過失和品質,並且欺詐他人。
四種善法是:(1)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不說謊;(2) 敬重讚美菩薩;(3)不欺詐,仁慈對待一切眾生;(4)帶領一切眾生走上證悟道。
懺悔你所犯下的每一個惡行,即使是在睡夢中所犯下的惡行。不要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止而感到迷惑。努力使你的行為符合上師的教導。據說,阿底峽尊者從未讓一天度過而不懺悔他可能犯下的惡行。一旦懺悔之後,惡業就相對地容易被清淨。
造作許多惡業的人,即使他富裕有權勢,仍將無法避免墮入輪迴的下三道。從事許多善業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乞丐,將在一切諸佛的帶領之下,從中陰前往西方極樂淨土,或投生上三道。如俗話所說的:善業惡業,報應不爽。
死亡時所發生的事情 符合你的所作所為。 如果你的行為良善有益,將有安樂,投生三善道。如果你的行為邪惡有害,將有痛苦,投生三惡趣。此時此刻,在你能夠選擇快樂或痛苦的時候,切勿沉溺於惡行,竭盡所能地行善,不論其大小。
沒有一個行為會消失得不留痕跡。諸如殺生等惡業所製造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直到你嚐到它不可避免的業果,或用正面的對治解藥來抵銷它為止。另一方面,即使是供養一朵花給三寶,或念誦一次六字明咒(或“嘛呢咒”),都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同樣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惡行,都會有一個惡果——因此應該立即被清淨。
關於因果業報的法則,要記住四件事情:(1)業果是確定不爽的;(2)業果容易增長;(3)你所經驗到的任何事物,沒有一個不是你過去行為的結果;(4)你的行為所播下的業的種子,絕對不會被消耗,也絕對不會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說,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結果。這是因果業報不爽的法則。
佛陀洞見一切眾生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你可以信賴佛陀的話語。舉例來說,諸佛曾經讚美念誦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對那些利益存有疑慮,或認為持咒的結果要等到數劫之後才會顯現,那麼你只是讓自己離證悟更加遙遠。
懷疑和猶豫是達到共與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礙。如果你懷疑上師,你將無法領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懷疑教法,不論投入多少時間來研習與禪修,你的努力將沒有結果。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
如蓮師所說的:雖然我的見解比天高,但我對行為所做的觀照,以及行為的結果,卻比麵粉來得微小。
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帶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金剛薩埵六字心咒:淨障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此刻即是修持佛法的時機
除非你正確地修持,佛陀的教法擁有極大的力量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佛法的基本要點就是遠離生命中對苦樂的恐懼和希求
生活在這個時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島上,絕不能放鬆警戒。我們遇到的任何狀況,很容易轉變為悲慘境遇的來源;我們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事實上,除了具德上師,沒有人能給我們可信賴的忠告。這點必須謹記在心。
心是這麼容易被物質現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語攪擾,那麼遠離這些到僻靜之處不是比較好嗎?這是開展對眾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復一日如是修行,最後就能以菩薩的無盡悲心來行事。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動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無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你會為這黑暗時期眾生的微脆而感傷,並生起強烈出離輪回的決心。如果這些態度能真正深植於心,大乘佛法的功德與成就一定會應運而生。如果出離輪回的真正決心並未根深蒂固,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將永遠不能全然展開。此時反而是檢視自身過錯,並對症下功夫的時刻。
嘴巴是罪惡之門。雖然話可以從口中輕易溜出,但它所帶來的後果卻深遠而嚴重。多數的閒談只是貪愛和嗔恨的表達而已。如果你說得太多,將惹上麻煩,就像一支鸚鵡落到被關在鳥籠的下場。所以應捨棄不必要的閒談。是心讓我們在輪回裏徘徊流轉;是心不斷地產生貪、嗔、癡、慢、疑五毒;心必須為遍布三界的妄念負責。與其讓這個愛惹麻煩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們,不如持續細察自己的過失,只要惡念一生起,就採取適當的方法來對治它。舉例來說,增長無私來對治貪愛;增長慈愛來對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緣(因果互倚的瀑流,由無明開始而生起世俗諦的現象。)如何造成輪回來對治愚癡。善行的關鍵就是修心,這就是為什麼說:苦行要旨善護心;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斷檢查心境是否與法教一致,或已被煩惱入侵。如果心能守戒並保持明覺,身和語自然就會跟進。這種心的內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師,佛法是隨時都可以運用的,否則它又有什麼用? 此時此刻,你或許正體驗著各種幸福歡愉,但這些都不會久長,所以不要執著。今生你必會經歷各種困難、疾病和其他麻煩;重要的是從這些經歷中,了知法教的真實意義。
不論何時我們經歷痛苦或快樂、不幸或滿足,都是過去行為的結果。如果你現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為你過去所行的善報;如果你因疾病、障礙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過去惡行的果報。不管身處何種環境,你都可以淨化自心。受苦時,你可以發自內心深處祈求,願你的苦能代替別人的苦,讓他們所有的痛楚和苦難永遠了脫。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實踐替一切眾生承擔痛苦的修行。以這種方式來經歷困境,把它當做修持佛法的一種激勵,它們會成為助力而非障礙。密勒日巴尊者就是用這種方法,將他所受的痛苦和艱難全部轉向證悟之道,成為最完美的例子。
佛法的基本要點就是遠離生命中對苦樂的恐懼和希求。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義,即使今天突然被雷電劈死,也毋須有任何遺憾。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擔心:你沒有任何機會遠離輪回;你現在就置身其中,而且還會在裏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支被困在罐子裏的蜜蜂,飛上飛下卻無處可逃。如果你繼續浪費時間,不論再多活幾年或上百歲,到頭來都沒什麼差別。
萬法皆是有為法(compounded) ,凡有為法均無常,無常即苦。
我們該如何修行佛法?偉大的噶當派上師認為,最珍貴的法教便是空性與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利他的能力會毫不費力地生起。這些大師以堅持如法的修持而聞名。他們自我訓練的方式,是先仔細研讀佛法,然後以禪修來直接體驗。這是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的正確方法,能夠達到究竟佛果的無上勝樂。
當佛陀在兜率天即將成為此劫的第四尊佛時,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現佛陀諸善行的時候到了。眾菩薩和天人都試著勸阻他:現在是黑暗時期,遍地充斥著異端邪說。但佛陀回答,他確信能夠實現利生的誓願。為何他擁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為他的悲心無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無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為證,其音色之美妙莊嚴,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樂聲。
為了開展龐大的悲心,我們必須捨棄世俗的做法,並致力馴服頑固、狂野的心。如果試著把佛法的修行與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們的證悟將不完美,如同一塊沾有污點而失去光澤的黃金。與其倉促從事、僅稍稍反映真正菩薩事業的行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後,當我們證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時,便能自在地效法諸佛菩薩的步履。
輪回與涅槃無盡的現象,就如同魔術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個永恆、本俱存在的實體。從未有過一個國王可以永遠保有其王國;從未有過生而不死之人;從未有過不會消散的群體。一切就像齣戲,戲裏演員們扮演著戰爭、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場夢,有時是美夢,有時是惡夢。
在此末法時期,人們遺忘來世,只顧眼前即刻的滿足;他們詭譎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積如山的有害惡行裏。不按時令的雨、雪、冰雹、炎熱和寒冷,擾亂了四時節氣的自然歷程。看到這一切,我們必須瞭解當好事降臨時不須特別欣喜,因為它可能隨時會變成相反的境況;我們也必須瞭解,在惡劣環境下也不須過於沮喪,因為相較於三惡道中無數眾生的苦難,我們的困頓實在微不足道。
魔術師從不會被自己的伎倆所騙。當他幻變出馬群、牛群、車乘或任何幻象時,不論有多麼維妙維肖,他都知道它們並不真的存在。如同魔術師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象所愚弄般,一個已經證悟萬法空性的菩薩,認清世間所有的追求都屬虛幻,即使他過著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會受煩惱或我執影響。他瞭解一般世俗行為空的本質,既不受其誘惑,也不會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懼怕失敗,因為他對自己的聞、思、修具足信心,不論做什麼,都會使他愈來愈接近徹底的解脫。
然而,這樣的了悟如今很少見了。迷妄日積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這種迷妄深到讓我們難以找到一條全身而退的出路。我們已喪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們不浪費生命是很難的。但就像過去諸佛所說的:『萬法皆是有為法(compounded) ,凡有為法均無常,無常即苦。』所以我們應認清世俗價值是什麼;放下所有對財富、衣、食的思慮;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融合。如果我們能夠捨棄所有忙碌的世間活動,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續地直趨目標。
我們必須以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種真理來理解萬物的本質。簡言之,世俗諦就是現象顯現的範疇,由一連串相互依存的因、緣和合所產生。既然一切萬象是以此方式互相連接,在世俗諦的層面就無法避免因果法則的作用;善或惡的行為必然會產生快樂或痛苦。一旦因緣現前,就不能阻止果報的產生;就像春天土壤裏的種子,若有陽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潤,就會長出花和果實。這就是我們應該連最微小細行的潛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覺的原因所在;我們也應該明瞭,能夠有機會修持佛法是多麼稀有珍貴。現在我們手邊可能擁有這個機緣,但隨時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時間了。不斷思惟無常會激勵我們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說:『一切足跡中,象印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無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無常,即是了悟萬法空性本質的關鍵。這就是勝義諦,唯有那些已全然證悟的人才能明瞭。究竟而言,這兩種真理無二無別,顯空不二。
我們在述說過去的故事、談論現在的情況與商討未來的計畫時,絕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愛憎表達。人們心存惡念時,可能說著甜言蜜語;相反地,當他們心懷善意時,所言可能冷酷無情。如果你將一切的言語當真,必定被誤導。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閒談,改以念誦祈禱文和咒語,並大聲讀誦佛經。
由讚美和批評所產生的快樂和痛苦瞬間即逝。被恭維時,不要驕傲,把讚美當做在夢中或幻想時所聽到的某種東西。告訴自己被讚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經由修行所培養的美好德性。事實上,只有那些證得解脫之人,才真正值得讚美。
被批評時,把它當成一個認識自己潛藏過失的機會,以增長謙卑。誠謂:『責難與惡劣對待,是禪修之花的根源。』它們是你的上師,用以摧毀執著和渴愛。若將惡語和苛責當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緣,將激發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謹嚴。你要如何報答這樣的恩惠呢?
對一個已經明瞭言辭如幻本質的菩薩而言,批評和毀謗只會增進他的禪定修持。無論遇到好的或壞的情境,兩者都會增長他的福德與智慧。他從不會任由煩憂和欲望擺布,因為他的心安住在無擾的圓滿正見中。
對我們來說,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聞天下,總還是會遭人詆毀;縱使我們因勇氣、美貌或權力而成名,所獲得的聲名畢竟還是暫時的。所以當你受到恭維時,想一想這只是因為你實踐了佛法的教授而已。當你受到批評時,用它來提醒你增長對別人的悲心,捨棄輪回的行為方式。
先是審慎尋上師;爾後審慎善承事;最終審慎修法教。依此三審慎行者,解脫道上進無誤
沒有人會對自己心懷惡意。人們從不會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會期盼自己殘廢、窮困或被搶劫;他們所想的是,他們多麼渴望快樂,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話有多開心。但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來自於有個『我』的信念。因為這根深蒂固的信念,使我們自始就只顧自己的快樂。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即使被加冕為寰宇之王,我們仍然希求更多的權力、財富和欲樂。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親近的家人和朋友的感受上。因為我們愛他們,看重他們遠勝於其他人,如果有人稱讚或幫助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特別高興。但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基於『他們是屬於我們的』想法。
雖然我們如此珍愛自己,但壓根卻不知如何尋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就像瘋子般對待自己,在名利中尋找快樂,無視於死亡將把它們全部帶走的事實。在跨入死亡的門檻時,我們辛苦掙來的一切,甚至連一樣都帶不走。所有殫精竭慮的努力,最多只換得短暫的歡樂――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點成果。
唯一能獲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向上師祈求,並如法修行。透過因果的自然法則和三寶的加持,我們將在所有的來世中降生佛法興盛之地,永遠得遇善知識,並持續不斷向證悟成佛邁進――如此一丁點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修持與行善了無意義,認為做錯事無害;如果我們認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情享樂,那麼我們一定會投生三惡道或連『佛法』這個字都不曾聽聞過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們相信,關照我們親近的人、試著征服不喜歡的人是最值得讚賞的事。但這是錯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這一生中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獻給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目前,我們離根除我執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法教說:『證悟為一己,慈悲為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我執和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若彼行徑粗莽者,轉得細心與專注,美若皎月出雲端。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在此黑暗時代,人們心中充斥的有毒煩惱,是導致其在無盡輪回中徘徊流轉的主因
末法時期的過患(一) 當一千零二尊佛為利益眾生而發願時,釋迦牟尼佛誓願幫助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儘管這是五濁惡世,他並無懼於眾生心智被粗重煩惱障蔽和強烈業風擺布,以致粗蠻難馴的事實。正因如許崇高的願力,在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燦亮的白蓮。 當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間,他就捨棄了所有自私的念頭,只為他人的福祉著想。他在三大劫及數百次的轉世裏不斷累積善業,以堅定的決心和無盡才智,竭盡所能地幫助眾生。例如,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輕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見一隻非常饑餓、虛弱得無法餵哺幼虎的母虎。出於大悲,他將自己的肉布施給母虎,但老虎連吃的力氣都沒有。於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來滋養老虎;等到老虎恢復元氣,再用整個身體餵哺牠。
釋迦牟尼佛因無比的悲心和堅毅的精進力,終於證得圓滿佛果。他循著真理之路直達盡頭,徹底斷除了我執。為了利益眾生,釋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著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利他,透過其圓滿示現和無瑕教授,使我們現今有機會將自己的心性與正法相融合,以證得佛果。藉著正確的發心,並依循正道,我們可以獲致真實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樣,不再自欺欺人。因為佛陀為真實者,所言皆是如實真理。對那些有過失的人,他直指其錯誤;對那些發願終生奉獻佛法者,他說:『離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將自身融入聞、思、修中。』對在家眾,他解釋如何戒除十惡業和長養十善業。用這些方法,他讓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過活,並如理修持佛法。
佛陀的追隨者――不論是博學的聖者、有成就的禪定者或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都應好好追隨其道路。即使在塵世中,人們也同樣尊敬心性、行為正直無欺的人,不誠實的人是不受任何人信賴的。
我們應該祈求上師清楚指出我們的錯誤和缺點。當他這樣做時,我們必須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過。以下巴楚仁波切的開示,來自釋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傳承,也是佛陀的法語:
在完美的黃金時期不需要陽光或月光,因為眾生自身就會放光。他們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無需任何固體食物維生,一切眾生自然依止十善業。但隨著時光流逝他們開始互相傷害、被私欲控制、偷竊、說謊。他們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須仰仗太陽和月亮的照明;他們失去飛行能力;開始需要固體食物的滋養。最後當自生稻和滿欲牛消失後,他們就必須辛勤工作來生產食物。在今日這個時代,所有黃金時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華盛宴後令人胃口盡失的殘羹剩飯。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見到末法時期人們的悲慘境況,都不禁深感悲憫。
在此黑暗時代,人們心中充斥的有毒煩惱,是導致其在無盡輪回中徘徊流轉的主因。要對治這些煩惱,我們必須不斷保持警醒,如噶當派大師常說的:吾握正念長矛立心門,若當無明煩惱進逼時,吾亦同樣無懈威嚇汝;唯汝鬆怠吾矛方歇止。
有情眾生如同虛空般無限
如果期待未來證得果位,卻不去認識自心的本來面貌,那麼你也算不上是個佛法行者。 你也許累積了善根業力,然若是尚未遠離世間八法,那麼你也算不上是個佛法行者。
未來的行者啊,無論身份高低,世間八法是住於所有人內心的狂妄鬼魔。
世間八法即是:被當面稱讚(稱)就感到歡喜,被責難(譏)就感到不快;
名聞遐邇時(譽)就感到歡喜,聲名狼藉時(毀)就感到不快;
遇到悅意之事(樂)就感到歡喜,遇到不悅之事(苦)就感到不快;
得到(利)就感到歡喜,失去時(衰)就感到不快。
你必須詳加審視自己,看看過去以思維、言語和行為所創造的一切善根,是否建基於這八種心態,看看當下的行為是否包含了這八種心態,看看你所作的未來計劃是否包含了這八種心態。我們必須避免涉入世間八法,這點非常重要!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