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能持續修持,一定會有所成果。儘管困難,但沒有什麼是無法熟能生巧

猶如蓮師所說:

不要老是想著他人的瑕疵,而是盡可能除去自身的過失!

不要關心自身的福樂,而是要為他人的安樂而擔憂,並且仁慈地對待一切眾生。

要生起四無量心,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照料所有眾生!

猶如仔細秤量羊毛的重量一般,要詳盡地權衡、細思顯經與密續,並吸收經典教法,將之同化到生命之流中!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為你帶來喜樂。它如同發展任何一項技藝——隨著你嫻熟其中的重點,它就變得愈來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與日俱增。俗話說,儘管困難,但沒有什麼是無法熟能生巧的。如果你持續修持這些教法,一定會有所成果。
不論你從事了什麼樣的禪修或思考,它都不會白白被浪費。在死亡時,它所帶來的利益將出現在你的心續之中,幫助你投生在一個佛法興盛、靠近一個真正上師的處所。一個生世接著一個生世,你將逐漸從一個下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中等的修行者,從一個中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上等的修行者。
聞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隨著你愈來愈深入教法的意義,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將變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飛得愈高,太陽就顯得更加明亮燦爛。
你變得寧靜平和,乃是你已經完全融會貫通所聞之佛法的徵兆。你離於煩惱,乃是你已經完全融入禪修的徵兆。隨著聞通向思,思轉化成為修,你對今生充滿迷妄的活動的渴望將會減少,轉而心向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從事的任何事情,不論它是微小或是不重要的,都將帶來利益。如同《賢愚經》所說的:切勿輕忽微小之善行,認為它們無所助益,因為假以時日,滴水將溢滿巨壺。
同樣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個小時,但是只要懷著信心和熱忱來修行,良善的品質將逐漸增長。規律地修行能夠輕易轉化你的心。從了解世俗諦,你將全然地確信勝義諦的意義。
“散漫”是生起這種品質的主要障礙。散漫能夠在每一剎那生起。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麼在死亡時,你將後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在你獲得定力之前,散漫會損害你的修行。居住在僻靜處。遠離令人沮喪的活動,你將能夠全心全意的修持佛法。在死亡時,你將沒有悔恨。”
種敦巴說:“這個末法時代不是凡夫俗子從外表幫助其他眾生的時代,而是居住在僻靜處,修持菩提心的愛與慈悲的時代。”
阿底峽尊者(982-1054)出身孟加拉皇室,首先在印度親侍偉大的金剛乘上師,例如梅紀巴(Maitripa)、羅侯羅笈多(Rahulagupta)、毘魯巴(Virupa)、法護(Guru Dharmaraksita)—— 這位觀修慈悲的偉大上師曾把自己的肉布施出去。
以及梅紀瑜伽(Maitriyogin,噶當派修心教法的大師,其他兩位是法護和法稱)——他能夠實際承擔他人的痛苦。然後他渡海至蘇門答臘,跟隨法稱,即色林巴十二年。在他返回印度的途中,他成為著名佛學院超戒寺(Vikramashila)的住持。他應耶喜•烏(Yeshe O)和強秋•烏(Changchup O)之邀入藏,並在西元1040年抵達西藏。他居住在西藏,直到七十三歲於拉薩南方的涅唐卓瑪拉康(Nyethang Drolma Lhakhang)圓寂。
他是噶當派的祖師,擁有無數弟子;在這些弟子之中,主要的弟子是印度的地藏(Kshitigarbha)、皮托巴(Pitopa)、法作慧(Dharmakaramati)、友密(Mitraguhya)和智慧(Jnanamati),以及西藏的庫敦•宗竹•永壤(Khuton Tsondru Yudrung)、俄•卻庫•多傑(Ngo Choku Dorje)、種敦巴(Drom Tonpa)以及岡波巴和所謂的“四瑜伽士”(four yogis)。
種敦巴(Drom Tonpa Gyalwai Jungne,1004-1064),阿底峽尊者最親近的西藏弟子。種敦巴追隨阿底峽十八年。他創建了瑞廷(Reting)寺,並且在六十歲圓寂之前,於該寺停留、教學七年。

獻給三寶的祈願文。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三寶的加持

偉大的聖哲嘉瑟•戊初•東美(Gyalse Ngulchu Thogme1295-1396)出生在西藏中部蒼省(Tsang)的普中(Phuljung);該地距離薩迦寺西南方數英里。他的父親貢秋•帕(Konchog Pal,意指“吉祥三寶”,以及他的母親恰札•布敦(Chagza Bumdron),都具有清淨的心,並對佛法懷有極大的信心。嘉瑟•戊初•東美在胎兒期間,他的母親感受到極大的喜樂,她的悲心也變得更加深刻。他被取名為貢秋•桑波(Konchog Sangpo),意即“殊勝三寶”

       嘉瑟•東美的修行已經臻至圓滿,能夠毫不費力地帶領其他人達到成熟的境界。人們只需見他一次,就能夠生起信心、出離心、慈心和悲心,並且發展出證悟心(或菩提心)──也就是帶領一切眾生成佛的願望。
喇嘛仁耶瓦對嘉瑟•東美說:“所有這些惱人的事情發生時,我多少能夠運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來控制我的心,但我執著和嗔恨的念頭是那麼的多!你也會如此嗎?”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喜樂和痛苦都只不過是心的造作,以及過去業行的結果,”嘉瑟•東美回答,”就我淺薄的見識而言,在世俗諦的層次,一切事物如同虛幻;在勝義諦的層次,一切事物都超越概念的造作,因此我完全沒有體驗到執著與嗔恨。”
嘉瑟•東美是如此寧靜、自制和仁慈,因此在他身邊的人自然而然地都不再執著於世間俗務。
接著是他生命最後幾個月的光景:在幫助了所有他要利益的人之後,為了驅除他們認為事物永恆的信念,以及為了在其他淨土的眾生,雖然他已超越所有改變,他仍然示顯出死亡的徵兆。
他首先示顯病兆來鼓勵弟子要精進修行──藉由讓他們感受到悲傷,來教導他們疾病如何能夠被當做修道的資糧。他說,他已經藥石罔效,但為了讓每一個人平靜下來,他仍然服用一些藥物,讓人們為他持誦祈願文和舉行法會。他讓每一個人透過他們所感受到的大樂來積聚功德──為他的住世而生起的喜樂。但在此不久之後,他再度顯現病兆。
某人問嘉瑟•東美,是否有任何方法可以延長他的壽命。他說:
'如果我的病痛能夠利益眾生,那麼願我受到疾病的加持!
如果我的死亡能夠利益眾生,那麼願我受到死亡的加持!
如果我的康健能夠利益眾生,那麼願我受到康復的加持!'
這是我獻給三寶的祈願文。我全然相信,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三寶的加持,因此我是快樂的。
我應該接受發生在修道上的任何事物,而不去嘗試做任何改變。”
嘉瑟•東美的親近弟子懇求他想一想,他們是否能夠提供藥物或任何有助於改善他健康的事物。然而嘉瑟•東美說:“我的壽命已盡,我已病入膏肓。即使有醫術高明的醫師帶著如甘露的藥物來治療,也不可能發揮太大作用。”然後他又說:如果這個虛幻的身體、這個我執著為“我的”的身體病了──那麼就讓它病吧!這個疾病使我耗盡過去累積的惡業,得以從事修行,幫助我清淨兩種障蔽。
如果我是健康的,我感到快樂,因為當我的身心安泰時,我可以增長我的修行,並且透過使我的身、語、意向善,來賦予人身真實的意義。
如果我是貧窮的,我感到快樂,因為我沒有要去保衛的財富,而且我知道所有的嗔恨,都萌芽自貪婪和執著的種子。
如果我是富有的,我感到快樂,因為我可以運用財富來從事更多善行,而短暫和究竟的安樂,皆是善行的結果。
如果我很快就要死亡,那就太殊勝了,因為我相信,有著順緣的助力,在任何障礙阻撓之前,我應該能夠進入無謬之道路。
如果我長壽,我感到快樂,因為沒有遠離溫暖、充滿利益的法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能夠完全成熟內在覺受之果。因此,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應該感到快樂!
兩種障蔽或二障:由令人迷惑的情緒所引起的障蔽,即煩惱障;以及遮蔽究竟之學識的障蔽,即所知障。

執著和嗔恨是輪迴之因,是我們永無止盡地在輪迴中流浪的原因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你的心強烈地受到執著與嗔恨的影響——執著於朋友、親戚和任何令你心滿意足的人;仇恨任何違反你願望,避免你獲得財富、舒適和歡樂,因而被你視為仇敵的人。在你的迷妄之中,你竭盡所能地去利益自己和你喜愛的人,並且努力去戰勝、消滅所有被你視為仇敵的人;你如此厭惡這些人,甚至無法忍受聽到他們的名字。從無數的生世以來,你一直被拖進輪迴的惡海之中,被執著和嗔恨的巨流帶著走。執著和嗔恨是輪迴之因,是我們永無止盡地在輪迴中流浪的原因。
仔細思量你所謂的敵人和朋友指的是什麼。當你仔細檢視它的時候,很明顯的,沒有什麼是永遠的朋友或敵人。那些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不總是你的朋友。事實上,他們在過去可能曾是你的敵人,或在未來可能成為你的敵人。這其中沒有什麼是確定的。
你為什麼要如此強烈地執著於某些人?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難道不是短暫無常的嗎?不論人生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後你都將面對死亡。到了那個時候,你別無選擇的要和每一個人分離,不論你對他們的感覺是執著還是嗔恨,都要分離。然而,在你的一生當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有那些受到執著與嗔恨驅動的行為,將形成一股業力,把你推往來生,使你在來生嚐到這些行為的業果。
因此,你要放棄對朋友親人的執著,以及對仇敵的嗔恨。用無分別的平等捨來看待一切眾生。在此時此刻,人們是你的朋友或敵人,都只是過去的因緣和業行的結果。把執著和嗔恨視為真實,只不過是一種迷妄;執著和嗔恨源自錯誤和迷惑的覺知。這如同你誤把一條躺在昏暗道路上的繩索當做一條蛇,你或許感到害怕,但不表示你的恐懼具有任何真實的基礎。繩索從來不是一條蛇。
你為什麼感受到執著與嗔恨?它們源自何處?基本上,它們源自“你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的想法。一旦出現了這種想法,你就發展出各種概念,例如“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名字”。你認同這三件事物,任何令它們感到愉快的事物,你就執著於它。任何令它們感到不快或厭惡的事物,你都想要除掉它。
最輕微的痛苦,例如被一根刺給刺傷或被火花燙傷,都會讓你感到不悅。如果某人冤枉你,你就竭盡所能地傷害對方,施以報復。你為他人所做的最微小的善行,讓你充滿了驕慢。只要這種自我珍愛的態度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將無法達到證悟。就最基本的層次而言,“自我真實存在”的想法即是無明,並且由此生起其他負面的情緒。
即使你發現自己處於最佳狀態,你也從不感到滿足。你總是想要更多。你如此專注於自己的快樂和福祉,忽略他人的快樂和福祉,即是你在輪迴中流浪的原因。
如寂天大師所說:世間所有的喜悅,來自希望他人快樂。世間所有的痛苦,來自希望自己歡樂。
寂天(Shantideva),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撰寫了著名的《入菩薩行論》和《學處要集》。這兩本重要的著作闡述了一個菩薩的理想和修行。
             如果你訓練和調伏你的心,你對“朋友”和“仇敵”的概念的執著都會消失。你會把每一個人視為你的父母、兄弟和姊妹。

永不消逝的真正大樂

         剛開始,世俗的享受令人愉悅,但隨著時間的消逝,它們卻成為痛苦持續增加的來源。如果你把一條濕潤的皮革纏繞在手腕,剛開始沒有問題,但等到皮革乾燥縮水,它就緊繃得令人感到疼痛。用一把刀子把皮革切開,是多麼令人感到輕鬆!如果你把心轉向佛法,真誠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但經過生生世世,你將逐漸清淨你的染污,讓自己從輪迴中解脫。這充滿了意義。
如同蓮師所說:不論你多麼勤奮,世俗的活動都沒有盡頭;但若你修持佛法,將可迅速成就一切。不論它們看起來多麼美好,輪迴中的事物總是以災難終結;但修持佛法的果實,永遠不會衰敗。自從無始以來,你已經積聚、助長了業、負面情緒和串習,因而迫使你在輪迴中流浪。如果你繼續如此,解脫何時才會到來?如果你在死亡時才看清這一切  就太遲了一一 當頭顱已被斬下, 藥物還有什麼用處?認清輪迴的痛苦,轉向涅槃之寂靜。
如果你認清迷妄的真面目,你將了解到,在這個凡俗的世界上,在整個輪迴之中,沒有什麼是有價值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崇高的天神,例如梵天(Brahma)和帝釋天(Indra),他們的身體散放出光芒,可以照亮整個天空,他們擁有無價的珠寶飾物,享受無與倫比的權勢與昌盛,但是當業——讓他們擁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業——耗盡時,他們除了墮入輪迴的下三道,別無其他的選擇。

         在輪迴中,有六種基本的痛苦:(1)朋友和敵人是易變不定的;(2)我們似乎永遠擁有得不夠;(3)我們一再死亡;(4)我們一再轉世;(5)我們一再地在輪迴中起起伏伏;以及(6)我們在本質上是孤獨的。     
證悟者知道上三道的眾生並不比地獄道的眾生來得好。下等根器的眾生知道下三道的痛苦,而希望投生上三道。中等根器的眾生知道整個輪迴中的一切都是令人不滿足的,而且都以痛苦為終結。他們把輪迴視為一座失火的大宅院,在這個宅院之中,沒有一處可以停留。     
認清輪迴的本質,你就會對輪迴產生厭倦,而如此的厭倦將激發你努力尋求解脫。透過努力尋求解脫,你將獲得解脫。輪迴從來不會自行消失。你自己必須積極地想要根除輪迴。     
如果你認識到輪迴的痛苦,你將認清煩惱和煩惱所產生的負面行為是痛苦的根源;你會認清執著於自我的概念是煩惱的根源。如果你能夠去除那種執著,痛苦就會止息。解脫意味著讓你自己脫離煩惱和負面行為的束縛。而讓自己脫離這種束縛的方法是修持佛法——去修學戒律(戒)、禪定(定),以及讓你了悟自我和現象不存在的智慧(慧)。戒律是禪定的基礎,禪定是智慧的基礎。
如果你適當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無數生世和無數劫以來所造作惡業的結果將能夠被清淨。隨著你持續地修持佛法,即使修持的時間不多,仍將逐漸能夠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最後,你將證得永不消逝的真正大樂。

切勿沉溺於惡行,竭盡所能地行善,不論其大小

佛陀教導,下三道無可忍耐之痛苦,乃是不善業之果。

一旦你皈依三寶,行止符合三寶的教法是重要的。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斷努力去從事更多正面、具有利益的行為,避免從事任何負面的行為。積極地從事十善業,避免從事十不善業。舉例來說,這不只代表避免殺業,也要去護生、去救贖即將被屠宰的牲畜,去釋放被捕捉的魚隻等等。 

有四種不善法(black dharmas)要避免,四種善法(white dharmas)要持守。這四種不善法是:(1)欺騙那些值得敬重的人;(2)使某個人懷疑其善行的價值而感到悲傷;(3)去批評詆毀聖哲;(4)欺瞞自己的過失和品質,並且欺詐他人。

        四種善法是:(1)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不說謊;(2) 敬重讚美菩薩;(3)不欺詐,仁慈對待一切眾生;(4)帶領一切眾生走上證悟道。     

懺悔你所犯下的每一個惡行,即使是在睡夢中所犯下的惡行。不要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止而感到迷惑。努力使你的行為符合上師的教導。據說,阿底峽尊者從未讓一天度過而不懺悔他可能犯下的惡行。一旦懺悔之後,惡業就相對地容易被清淨。     

造作許多惡業的人,即使他富裕有權勢,仍將無法避免墮入輪迴的下三道。從事許多善業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乞丐,將在一切諸佛的帶領之下,從中陰前往西方極樂淨土,或投生上三道。如俗話所說的:善業惡業,報應不爽。

死亡時所發生的事情  符合你的所作所為。 如果你的行為良善有益,將有安樂,投生三善道。如果你的行為邪惡有害,將有痛苦,投生三惡趣。此時此刻,在你能夠選擇快樂或痛苦的時候,切勿沉溺於惡行,竭盡所能地行善,不論其大小。     

沒有一個行為會消失得不留痕跡。諸如殺生等惡業所製造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直到你嚐到它不可避免的業果,或用正面的對治解藥來抵銷它為止。另一方面,即使是供養一朵花給三寶,或念誦一次六字明咒(或“嘛呢咒”),都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同樣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惡行,都會有一個惡果——因此應該立即被清淨。

        關於因果業報的法則,要記住四件事情:(1)業果是確定不爽的;(2)業果容易增長;(3)你所經驗到的任何事物,沒有一個不是你過去行為的結果;(4)你的行為所播下的業的種子,絕對不會被消耗,也絕對不會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說,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結果。這是因果業報不爽的法則。     

佛陀洞見一切眾生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你可以信賴佛陀的話語。舉例來說,諸佛曾經讚美念誦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對那些利益存有疑慮,或認為持咒的結果要等到數劫之後才會顯現,那麼你只是讓自己離證悟更加遙遠。

      懷疑和猶豫是達到共與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礙。如果你懷疑上師,你將無法領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懷疑教法,不論投入多少時間來研習與禪修,你的努力將沒有結果。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

      如蓮師所說的:雖然我的見解比天高,但我對行為所做的觀照,以及行為的結果,卻比麵粉來得微小。

 

 

     

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一切取決於你的發心。因此,你要時時刻刻檢視你的態度和發心。
猶如巴楚仁波切所說,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快樂,但是為他人帶來快樂,乃是獲得圓滿安樂的真實之道。
《大乘莊嚴經論》提及觀修慈心所生起的八種無上功德。
巴楚仁波切曾說:觀修慈心可以平息鄰近地區所有的災難和紛擾。
密勒日巴尊者也說,對待人道眾生如同對待天道眾生,等於是獻給我們自己一個寶藏;如果我們只希望他人快樂,並且充滿慈心,就會開啟各種圓滿成就的寶庫,而我們所有的願望都會自然而然地實現。
《大乘莊嚴經論》提及觀修慈心所生起的八種無上功德:
1)天眾與人將隨喜;2)他們將保護你;3)你不會受到毒藥的傷害;
4)也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5)你將擁有一個快樂的心;
6)你將體驗到各種快樂;7)你將毫不費力地成就願望;
8)即使你沒有立即獲得解脫,也將投生上三道。
有渴望奪取生命的惡靈。阻止他們傷害你及他人的最佳方式,不是懷著嗔恨與他們戰鬥,而是一再地觀想你把自己的身體當做供養來滿足他們。在你準備就緒,能夠為了其他眾生而布施你的生命和身體之前(目前你無法做到這個程度),你至少能夠在心意上如此從事。當你的習慣了利他的慈悲之後,你的語言和行為將自然而然地反映出那種態度。
曾有五個羅剎(以血肉維生,如食人魔般的眾生)抵達一個陌生的國家,準備大肆獵殺。他們首先攻擊羊隻,試著用武器、尖銳的牙齒和爪子殺害眼睛所見的每一個生物,卻徒勞無功——他們無法殺害任何動物,甚至無法傷害它們。這個國家的生物似乎刀槍不入,彷彿它們是石頭做的。他們的嗔恨轉為驚訝。他們詢問一些牧羊人:“為什麼我們無法殺害任何一隻羊?”牧羊人告訴他們,這個王國是由一個名叫“慈愛的力量”的君王所統治。他一直待在宮殿最高的塔內,全神貫注、深刻地觀修慈悲。正是他慈愛的力量,使王國之內沒有飢荒、疾病或瘟疫,沒有生物能被殺害。
五個羅剎前去會見國王。他們告訴國王,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吃肉飲血,但他們在他的王國之內找不到任何食物。國王說:“我想給你們提供食物,但我不能讓你們傷害任何人。由於你們需要血肉來維持生命,因此就把我自己的血肉給你們吃。”國王用一枝矛刺穿身體,把血肉布施給五個羅剎。五個羅剎嚐到菩薩國王的血時,突然體驗到一種慈愛的甚深禪定狀態。他們立下誓言,從那個時候開始,絕不傷害任何生命。這個故事說明了慈愛的力量。
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在西藏拉薩,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純金的美麗器皿,供養水食子給餓鬼。有一天,他行供養的時間晚了,一些餓鬼出現在他的面前。他們催促他趕緊供養。喇嘛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著急。那些餓鬼回答,他們想要去領受卡拉•貢秋的水食子供養,因為他的供養比任何其他的供養更令他們感到滿足。他們擔心,如果錯過了卡拉•貢秋的供養,他們將會挨餓。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卡拉•貢秋而加以查問。他發現,卡拉•貢秋是居住在蒼卡拉一處洞穴的謙卑隱士。當卡拉•貢秋供養水食子的時候,他使用半個核桃殼做為容器,放幾粒穀子在其中。而供養的水則來自他的慈悲之淚。因為他悲心無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餓鬼都前來領受他的供養。
蒼卡拉(Tsang Karak),地名,位於西藏中部。
卡拉•貢秋(Kharak Gomchung),十一世紀的噶當派大師,一個放棄所有活動,僅僅從事修行的出離者之完美典範。想到不可避免的、即將發生的死亡,他甚至甚至不造通往他的洞穴的階梯,也不移除洞穴入口長滿荊棘的樹林。他認為,如果他那天就要死去,做這些事情是多麼浪費時間。他以無限的悲心聞名。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帶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佛陀愛一切眾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說:利益眾生即是利益我,傷害眾生即是傷害我。 如同一個母親因為某人 幫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我的心也因為某個人幫助任何眾生而感到歡喜。如同一個母親因為某人 傷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傷,我的心也因為某個人 傷害任何眾生而感到憂傷。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彷彿每一個眾生是你唯一的孩子,是回報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幫助眾生則是獻給佛陀之無上供養。如佛陀所說的: 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是最佳的供養。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來供養佛陀—— 你的供養將使一切諸佛欣喜, 將使一切眾生欣喜。 要取悅世尊, 莫過於帶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因此,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滿溢的慈悲,乃是實現諸佛菩薩之願望的最佳方式。身為一個初學者,你可能無法給予眾生太大的幫助,但你應該不斷觀修慈悲,直到整個人充滿慈悲為止。交換痛苦與快樂的法門,不是僅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門,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門,直到菩提心從你的內在完全綻放為止。
寂天大師的《入菩薩行論》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偉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習《入菩薩行論》時,一天學習不超過兩個或三個偈誦,因為他觀修這些偈誦,把它們的意義徹底融會貫通。巴楚仁波切不斷地因為它是一個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動,並在每一次讀到末尾時感到悲傷。他總是隨身攜帶《入菩薩行論》,直到他圓寂。

金剛薩埵六字心咒:淨障

金剛薩埵六字心咒:嗡 班雜 薩埵 吽!
《地藏十輪經》中說佛陀的教法中有兩種人沒有所犯的罪,一種人從來也不造惡業,稱為樹立佛幢者;另一種人雖然造過惡業,但以慚愧心已經髮露懺悔了,這叫摧毀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說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淨者
  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好是從小就不造任何惡業,但這在末法時代非常困難。在家人於皈依之前、皈依之後,身體上殺生、邪淫、偷盜,語言上說妄語、惡語、綺語、離間語,心裏面生貪心、嗔恨心、邪見,還有誹謗佛法、摧毀三寶,犯很多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所致,故意或無意中犯了戒律,想得起和想不起的罪業相當多。要成為沒有造過業的第一種人,恐怕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應希望變成第二種人——雖然造了罪業,但願意在金剛薩埵面前髮露懺悔。
  即生能遇到金剛薩埵法門,是殊勝的緣分。金剛薩埵的修法極殊勝,《集密意續》中雲:三時諸佛之本體具德金剛薩埵六字心咒,何者耳聞此咒語名,證明曾於眾多佛尊前行事,將來必定生於金剛薩埵佛刹,蒙諸佛加持,於大乘獲得定解,具備神通,擁有勝觀慧眼,必定成為佛子。所以,遇到如此清淨的法門,緣分非常殊勝。
  在懺悔的過程中,把金剛薩埵像放在面前,一邊觀想一邊誦心咒。金剛薩埵心咒的力量非常大,縱然不會觀想,光念誦也有很大功德。但如果能觀想得非常清楚,那個功德會更大。一心祈禱金剛薩埵,就個人而言,能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從整個世界來講,對世界和平起到很大作用,眾生相續中的煩惱、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都可以通過這個聲音來遣除。
  此心咒為什麼能清淨業障呢?金剛薩埵是一尊佛陀,在因地時曾發過宏願:願我住於罪業深重者面前,若有眾生持誦我的心咒而無法淨除一切罪障,我決不成佛。後來金剛薩埵的願力已經實現了,因此他成佛現前清淨刹土。依靠金剛薩埵的加持力,再加上自己的髮露懺悔,大家要好好念誦。以發心力集聚於此,意義很大的。為什麼呢?人生無常,如果罪業沒有清淨就死了,那它始終會存於相續中,一旦成熟之後,永遠都得不到解脫。對每個人來講,是懺悔罪業的一個機會。如同種子被火燒掉一樣,依靠這四種對治力進行懺悔,往昔的罪業會全部燒光,自相續一定會得以清淨。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此刻即是修持佛法的時機

今生今世得到人身了,這不是偶然啊,這是累生累世積累的福德,今生才有這麼一個機緣,才得到的這個人身。
蓮師所說:能夠值遇佛法,又得人身,實乃因前世積聚資糧。
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深陷在輪迴大海中受苦。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不知道已在輪迴裡受苦多少次、多少次?而未來還要再受苦多久,我們也沒有辦法確定。若不好好利用這輩子難得的人身修行,將來輪迴的苦會很多。比如造惡業而墮落到地獄道,受生到下三道必然要受很多很多的苦。如果好好利用人身,就可以把這個寶貴的人身當作大船、工具,去渡過輪迴的大海,到解脫的彼岸,甚至用這個人身來成就佛陀的境界。 如果能夠善用這一世難得的人身,知道人身就是解脫輪迴的大船。知道、了解這一點的話,就會好好利用這個色身去解脫輪迴的種種痛苦。
    擁有這個殊勝難得的人身,如同擁有一艘裝備完善、可以渡過汪洋、前往金銀島的船隻。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乘著人身之船,越過煩惱之海。
    寂天菩薩對自己說:「如果我已經了解人身是這麼難得,這個愚癡的您,不要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好像昏沉睡著沒有辦法做有意義的事一樣。」我們要好好精進,好好把握時間,好好努力修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今世的享樂上。因為知道人身有多難得了,要每天反省所做的事,是為今世享受?還是為來世解脫成道?如果沒有辦法了解人身難得,只做世間的活動,那是最愚癡、最愚昧的了。
    你獲得這個殊勝難得的人身,並非偶然。它是你在過去一個生世,曾經聽聞佛陀的名號、曾經皈依佛、累積善業,以及生起一些智慧的結果。你不一定再度獲得這艘船隻。如果你在今生沒有修持佛法,你肯定不會在來世獲得人身。因此,忽視這樣的機會非常愚蠢。不要白白浪費這個人身,要日日夜夜地修行。

除非你正確地修持,佛陀的教法擁有極大的力量

一個良善、利他的心,乃是健康、長壽和財富等短暫快樂的根源,以及從輪迴中解脫、獲致不變之證悟等究竟大樂的根源。所有輪迴、戰爭、飢荒、疾病、天災的痛苦,都源自嗔恨和其他內在的毒藥。當有害的念頭盛行,人們只想到傷害彼此的時候,世界福祉日益衰退。如果人們的心充滿了助人的願望,世界福祉會穩定增長。
為了獲得短暫和究竟的安樂,你首先要生起菩提心的發心,也就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獲致證悟的心,而此一菩提心源自於慈悲。接著,你必須結合善巧方便與智慧:修持六波羅密和了悟空性。
龍樹(Nagarjuna)在《寶鬘論》(或《寶行王正論》,Ratnamala)中說:如果你立志證悟,它的根本是如須彌山一般穩固的菩提心、遍在的慈悲,以及無二的智慧。當佛陀還是個行走於證悟道上的菩薩時,他甚至投生為鳥類和野獸,對其他鳥獸解說佛法。他鼓勵它們放棄傷害彼此,生起慈悲和求取證悟的願望。佛陀清淨、利他之心的力量,使周圍村莊的作物總是豐收,居民免於疾病,沒有一個眾生墮入下三道。去欣賞一個利他的念頭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是重要的。
一個佛已經把這種利他心發展極致,降服了眾生的頭號大敵——貪、嗔、痴、慢、疑。當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時,一支由兩萬一千個惡魔組成的軍隊,向他發射一陣陣如雨落下的武器來使他分心,阻止他獲致證悟。但佛陀只觀修慈悲,並透過禪修的力量,使如雨般落下的武器轉變成為清新芬芳的花雨。
佛陀擁有如此的力量,乃是因為他的身、語、意已完全地、和諧地與佛法的真諦融合為一,並浸滿慈悲。佛法住於佛陀的心中,透過他的慈悲而生起,並且被傳達給他人,作為指示解脫道的教法。佛陀自然而然的化現為一個指引者,帶領所有因為無明而盲目的人脫出輪迴。佛陀的慈悲是如此的:假如一個人正在攻擊他,同時另一個人正在供養他,佛陀既不會對前者產生絲毫仇恨,也不會對後者產生絲毫好感。
佛陀的教法擁有極大的力量,但是除非你正確地修持它們,否則那力量將僅僅只是從未被展現的潛力。如果一個人擁有一個工具,卻不使用那個工具,那麼將不會成就太多的事情。一個不被使用的工具本身,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但是如果你如實地把教法付諸實修,那麼當佛法在你心識流中誕生成長時,你所有的過患將自然而然地消失,你所有的正面品質將自然而然地盛放,如同高升的朝陽逐漸把愈來愈強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一般。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佛法的基本要點就是遠離生命中對苦樂的恐懼和希求

末法時期的過患
活在這個時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島上,絕不能放鬆警戒。我們遇到的任何狀況,很容易轉變為悲慘境遇的來源;我們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事實上,除了具德上師,沒有人能給我們可信賴的忠告。這點必須謹記在心。
心是這麼容易被物質現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語攪擾,那麼遠離這些到僻靜之處不是比較好嗎?這是開展對眾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復一日如是修行,最後就能以菩薩的無盡悲心來行事。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動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無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你會為這黑暗時期眾生的微脆而感傷,並生起強烈出離輪回的決心。如果這些態度能真正深植於心,大乘佛法的功德與成就一定會應運而生。如果出離輪回的真正決心並未根深蒂固,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將永遠不能全然展開。此時反而是檢視自身過錯,並對症下功夫的時刻。 
嘴巴是罪惡之門。雖然話可以從口中輕易溜出,但它所帶來的後果卻深遠而嚴重。多數的閒談只是貪愛和嗔恨的表達而已。如果你說得太多,將惹上麻煩,就像一支鸚鵡落到被關在鳥籠的下場。所以應捨棄不必要的閒談。是心讓我們在輪回裏徘徊流轉;是心不斷地產生貪、嗔、癡、慢、疑五毒;必須為遍布三界的妄念負責。與其讓這個愛惹麻煩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們,不如持續細察自己的過失,只要惡念一生起,就採取適當的方法來對治它。舉例來說,增長無私來對治貪愛;增長慈愛來對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緣(因果互倚的瀑流,由無明開始而生起世俗諦的現象。)如何造成輪回來對治愚癡。善行的關鍵就是修心,這就是為什麼說:苦行要旨善護心;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斷檢查心境是否與法教一致,或已被煩惱入侵。如果心能守戒並保持明覺,身和語自然就會跟進。這種心的內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師,佛法是隨時都可以運用的,否則它又有什麼用? 此時此刻,你或許正體驗著各種幸福歡愉,但這些都不會久長,所以不要執著。今生你必會經歷各種困難、疾病和其他麻煩;重要的是從這些經歷中,了知法教的真實意義。
不論何時我們經歷痛苦或快樂、不幸或滿足,都是過去行為的結果。如果你現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為你過去所行的善報;如果你因疾病、障礙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過去惡行的果報。不管身處何種環境,你都可以淨化自心。受苦時,你可以發自內心深處祈求,願你的苦能代替別人的苦,讓他們所有的痛楚和苦難永遠了脫。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實踐替一切眾生承擔痛苦的修行。以這種方式來經歷困境,把它當做修持佛法的一種激勵,它們會成為助力而非障礙。密勒日巴尊者就是用這種方法,將他所受的痛苦和艱難全部轉向證悟之道,成為最完美的例子。

佛法的基本要點就是遠離生命中對苦樂的恐懼和希求。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義,即使今天突然被雷電劈死,也毋須有任何遺憾。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擔心:你沒有任何機會遠離輪回;你現在就置身其中,而且還會在裏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支被困在罐子裏的蜜蜂,飛上飛下卻無處可逃。如果你繼續浪費時間,不論再多活幾年或上百歲,到頭來都沒什麼差別。

萬法皆是有為法(compounded) ,凡有為法均無常,無常即苦。

末法時期的過患(三)     巴楚仁波切
     我們該如何修行佛法?偉大的噶當派上師認為,最珍貴的法教便是空性與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利他的能力會毫不費力地生起。這些大師以堅持如法的修持而聞名。他們自我訓練的方式,是先仔細研讀佛法,然後以禪修來直接體驗。這是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的正確方法,能夠達到究竟佛果的無上勝樂。
    班智達阿底峽是噶當派傳承的創建者,將菩提心與修心的法教帶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斷培養至誠的慈悲心。如果我們也像他一樣,以悲憫眾生而發心,我們將建立為了利他而尋求證悟的堅定願心,也就沒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沒有這樣的願心,我們的悲心只不過是對真正悲心的慘澹模仿罷了。所謂:『希冀別人快樂,即使對那些想要害我們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極樂的根源。』最後當我們到達了這個層次時,對眾生的悲心自會毫不造作地生起。         
   當佛陀在兜率天即將成為此劫的第四尊佛時,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現佛陀諸善行的時候到了。眾菩薩和天人都試著勸阻他:現在是黑暗時期,遍地充斥著異端邪說。但佛陀回答,他確信能夠實現利生的誓願。為何他擁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為他的悲心無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無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為證,其音色之美妙莊嚴,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樂聲。
   為了開展龐大的悲心,我們必須捨棄世俗的做法,並致力馴服頑固、狂野的心。如果試著把佛法的修行與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們的證悟將不完美,如同一塊沾有污點而失去光澤的黃金。與其倉促從事、僅稍稍反映真正菩薩事業的行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後,當我們證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時,便能自在地效法諸佛菩薩的步履。           
    輪回與涅槃無盡的現象,就如同魔術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個永恆、本俱存在的實體。從未有過一個國王可以永遠保有其王國;從未有過生而不死之人;從未有過不會消散的群體。一切就像齣戲,戲裏演員們扮演著戰爭、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場夢,有時是美夢,有時是惡夢。
    在此末法時期,人們遺忘來世,只顧眼前即刻的滿足;他們詭譎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積如山的有害惡行裏。不按時令的雨、雪、冰雹、炎熱和寒冷,擾亂了四時節氣的自然歷程。看到這一切,我們必須瞭解當好事降臨時不須特別欣喜,因為它可能隨時會變成相反的境況;我們也必須瞭解,在惡劣環境下也不須過於沮喪,因為相較於三惡道中無數眾生的苦難,我們的困頓實在微不足道。
    魔術師從不會被自己的伎倆所騙。當他幻變出馬群、牛群、車乘或任何幻象時,不論有多麼維妙維肖,他都知道它們並不真的存在。如同魔術師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象所愚弄般,一個已經證悟萬法空性的菩薩,認清世間所有的追求都屬虛幻,即使他過著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會受煩惱或我執影響。他瞭解一般世俗行為空的本質,既不受其誘惑,也不會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懼怕失敗,因為他對自己的聞、思、修具足信心,不論做什麼,都會使他愈來愈接近徹底的解脫。
    然而,這樣的了悟如今很少見了。迷妄日積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這種迷妄深到讓我們難以找到一條全身而退的出路。我們已喪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們不浪費生命是很難的。但就像過去諸佛所說的:『萬法皆是有為法(compounded) ,凡有為法均無常,無常即苦。』所以我們應認清世俗價值是什麼;放下所有對財富、衣、食的思慮;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融合。如果我們能夠捨棄所有忙碌的世間活動,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續地直趨目標。
    我們必須以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種真理來理解萬物的本質。簡言之,世俗諦就是現象顯現的範疇,由一連串相互依存的因、緣和合所產生。既然一切萬象是以此方式互相連接,在世俗諦的層面就無法避免因果法則的作用;善或惡的行為必然會產生快樂或痛苦。一旦因緣現前,就不能阻止果報的產生;就像春天土壤裏的種子,若有陽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潤,就會長出花和果實。這就是我們應該連最微小細行的潛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覺的原因所在;我們也應該明瞭,能夠有機會修持佛法是多麼稀有珍貴。現在我們手邊可能擁有這個機緣,但隨時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時間了。不斷思惟無常會激勵我們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說:『一切足跡中,象印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無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無常,即是了悟萬法空性本質的關鍵。這就是勝義諦,唯有那些已全然證悟的人才能明瞭。究竟而言,這兩種真理無二無別,顯空不二。
     我們在述說過去的故事、談論現在的情況與商討未來的計畫時,絕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愛憎表達。人們心存惡念時,可能說著甜言蜜語;相反地,當他們心懷善意時,所言可能冷酷無情。如果你將一切的言語當真,必定被誤導。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閒談,改以念誦祈禱文和咒語,並大聲讀誦佛經。
     由讚美和批評所產生的快樂和痛苦瞬間即逝。被恭維時,不要驕傲,把讚美當做在夢中或幻想時所聽到的某種東西。告訴自己被讚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經由修行所培養的美好德性。事實上,只有那些證得解脫之人,才真正值得讚美。
     被批評時,把它當成一個認識自己潛藏過失的機會,以增長謙卑。誠謂:『責難與惡劣對待,是禪修之花的根源。』它們是你的上師,用以摧毀執著和渴愛。若將惡語和苛責當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緣,將激發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謹嚴。你要如何報答這樣的恩惠呢?
     對一個已經明瞭言辭如幻本質的菩薩而言,批評和毀謗只會增進他的禪定修持。無論遇到好的或壞的情境,兩者都會增長他的福德與智慧。他從不會任由煩憂和欲望擺布,因為他的心安住在無擾的圓滿正見中。
     對我們來說,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聞天下,總還是會遭人詆毀;縱使我們因勇氣、美貌或權力而成名,所獲得的聲名畢竟還是暫時的。所以當你受到恭維時,想一想這只是因為你實踐了佛法的教授而已。當你受到批評時,用它來提醒你增長對別人的悲心,捨棄輪回的行為方式。

先是審慎尋上師;爾後審慎善承事;最終審慎修法教。依此三審慎行者,解脫道上進無誤

末法時期的過患(二)            
    沒有人會對自己心懷惡意。人們從不會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會期盼自己殘廢、窮困或被搶劫;他們所想的是,他們多麼渴望快樂,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話有多開心。但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來自於有個『我』的信念。因為這根深蒂固的信念,使我們自始就只顧自己的快樂。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即使被加冕為寰宇之王,我們仍然希求更多的權力、財富和欲樂。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親近的家人和朋友的感受上。因為我們愛他們,看重他們遠勝於其他人,如果有人稱讚或幫助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特別高興。但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基於『他們是屬於我們的』想法。
    雖然我們如此珍愛自己,但壓根卻不知如何尋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就像瘋子般對待自己,在名利中尋找快樂,無視於死亡將把它們全部帶走的事實。在跨入死亡的門檻時,我們辛苦掙來的一切,甚至連一樣都帶不走。所有殫精竭慮的努力,最多只換得短暫的歡樂――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點成果。
    唯一能獲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向上師祈求,並如法修行。透過因果的自然法則和三寶的加持,我們將在所有的來世中降生佛法興盛之地,永遠得遇善知識,並持續不斷向證悟成佛邁進――如此一丁點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修持與行善了無意義,認為做錯事無害;如果我們認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情享樂,那麼我們一定會投生三惡道或連『佛法』這個字都不曾聽聞過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們相信,關照我們親近的人、試著征服不喜歡的人是最值得讚賞的事。但這是錯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這一生中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獻給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目前,我們離根除我執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法教說:『證悟為一己,慈悲為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我執和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若彼行徑粗莽者,轉得細心與專注,美若皎月出雲端。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在此黑暗時代,人們心中充斥的有毒煩惱,是導致其在無盡輪回中徘徊流轉的主因

五濁惡世 命濁。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



末法時期的過患(一)      當一千零二尊佛為利益眾生而發願時,釋迦牟尼佛誓願幫助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儘管這是五濁惡世,他並無懼於眾生心智被粗重煩惱障蔽和強烈業風擺布,以致粗蠻難馴的事實。正因如許崇高的願力,在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燦亮的白蓮。     當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間,他就捨棄了所有自私的念頭,只為他人的福祉著想。他在三大劫及數百次的轉世裏不斷累積善業,以堅定的決心和無盡才智,竭盡所能地幫助眾生。例如,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輕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見一隻非常饑餓、虛弱得無法餵哺幼虎的母虎。出於大悲,他將自己的肉布施給母虎,但老虎連吃的力氣都沒有。於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來滋養老虎;等到老虎恢復元氣,再用整個身體餵哺牠。
    釋迦牟尼佛因無比的悲心和堅毅的精進力,終於證得圓滿佛果。他循著真理之路直達盡頭,徹底斷除了我執。為了利益眾生,釋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著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利他,透過其圓滿示現和無瑕教授,使我們現今有機會將自己的心性與正法相融合,以證得佛果。藉著正確的發心,並依循正道,我們可以獲致真實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樣,不再自欺欺人。因為佛陀為真實者,所言皆是如實真理。對那些有過失的人,他直指其錯誤;對那些發願終生奉獻佛法者,他說:『離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將自身融入聞、思、修中。』對在家眾,他解釋如何戒除十惡業和長養十善業。用這些方法,他讓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過活,並如理修持佛法。
    佛陀的追隨者――不論是博學的聖者、有成就的禪定者或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都應好好追隨其道路。即使在塵世中,人們也同樣尊敬心性、行為正直無欺的人,不誠實的人是不受任何人信賴的。
    我們應該祈求上師清楚指出我們的錯誤和缺點。當他這樣做時,我們必須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過。以下巴楚仁波切的開示,來自釋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傳承,也是佛陀的法語:
    在完美的黃金時期不需要陽光或月光,因為眾生自身就會放光。他們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無需任何固體食物維生,一切眾生自然依止十善業。但隨著時光流逝他們開始互相傷害、被私欲控制、偷竊、說謊。他們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須仰仗太陽和月亮的照明;他們失去飛行能力;開始需要固體食物的滋養。最後當自生稻和滿欲牛消失後,他們就必須辛勤工作來生產食物。在今日這個時代,所有黃金時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華盛宴後令人胃口盡失的殘羹剩飯。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見到末法時期人們的悲慘境況,都不禁深感悲憫。
    在此黑暗時代,人們心中充斥的有毒煩惱,是導致其在無盡輪回中徘徊流轉的主因。要對治這些煩惱,我們必須不斷保持警醒,如噶當派大師常說的:吾握正念長矛立心門,若當無明煩惱進逼時,吾亦同樣無懈威嚇汝;唯汝鬆怠吾矛方歇止。

有情眾生如同虛空般無限

         有情眾生如同虛空般無限。我們曾經活過的生世也是無限的——因此,在所有這些無數的生世之中,我們必定曾經和每一個其他眾生結下各種因緣。事實上,每一個眾生一定至少有一次曾經是你的母親。下至最微小的昆蟲,每一個眾生所要和所嘗試去做的,都是去享受真正的快樂和自由,去避免痛苦。
但絕大部分的眾生完全沒有覺察到,快樂是善業之果,痛苦是惡業之果。在努力追求快樂的過程中,他們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從事惡業,因此事與願違,只為他們帶來更多痛苦。當你如此思維,你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起大悲。 
你現在擁有一個具備所有閒暇和優勢的人身(即“暇滿人身”),尤其擁有極大的幸運來接觸佛法,並且開始修持佛法。善用這個殊勝難得的機會,要聆聽教法,也必須將他們付諸實修。
一個初入佛門的修行者,仍然缺乏協助眾生的能力。因此,要能夠真正地利益他人所需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即是透過修心和轉化你的心來讓自己臻至圓滿。
                          蓮花生追隨者,由衷想要修持佛法的人啊:
要以如流水般不間斷的虔敬心來追隨你的上師和三寶。要像母親照顧獨子般的慈愛,以仁慈和悲心來照顧你的追隨者。 不要怠惰,而是要像一個頭髮著火的狂傲少女一般,積極又充滿活力地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努力從事善行。對善惡要抱持誠實謹慎的態度,注重因果業力的心要像麵粉般細微,要像面對毒藥般,對惡行避之唯恐不及。無論做什麼事,切莫與具義之事相離,而是要將念頭、言語和行持轉向佛法。  不要批評他人,反而要向世界坦露自己的過失。 種種不同的無常,諸如死亡或分離等等,都是給你的訊息,因此要留神注意!不要為那些會讓自己分心散亂的活動來回奔忙,而是要放鬆身心,要運用甚深口訣教授來修心。 死亡時刻何時到來,我們無從確定,因此,要守護自心本性的堡壘。要尋求一位具格上師,無時無刻都應頂戴禮敬上師,並開展、培養自己對信心與虔敬的熱望。無論你在哪方面學有所成,自大自負將會讓災難之魔得到立足之地,因此,要讓驕傲心謙卑下來。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
如果期待未來證得果位,卻不去認識自心的本來面貌,那麼你也算不上是個佛法行者。 你也許累積了善根業力,然若是尚未遠離世間八法,那麼你也算不上是個佛法行者。
未來的行者啊,無論身份高低,世間八法是住於所有人內心的狂妄鬼魔。
世間八法即是:被當面稱讚()就感到歡喜,被責難()就感到不快;
名聞遐邇時()就感到歡喜,聲名狼藉時()就感到不快;
遇到悅意之事()就感到歡喜,遇到不悅之事()就感到不快;
得到()就感到歡喜,失去時()就感到不快。 
你必須詳加審視自己,看看過去以思維、言語和行為所創造的一切善根,是否建基於這八種心態,看看當下的行為是否包含了這八種心態,看看你所作的未來計劃是否包含了這八種心態。我們必須避免涉入世間八法,這點非常重要!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