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學時,聲聞、獨覺及阿羅漢,只能圓滿自利,安住在自我解脫的涅槃中,無法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愛他的力量,不夠堅強的緣故。菩薩在修學道次時,可以在剎那間累積無量的功德,有如此強大的心力是因為緣一切有情的心,希望一切有情可以離苦得樂的清淨意樂而能快速的累積資糧。如沒有一切有情,則菩提心發心的心力,無法如此強大,所以《入行論》中說:能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因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發心,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辦,所以成就佛果的功德上一半靠佛陀,一半由眾生。而得到此功德,因此在感恩佛陀時,也要感恩一切有情。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上說:佛果位的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須有無量的福智功德方能成辦,所以須要具足四無量資糧-所緣一切有情無量、時間無量。「時間無量」是指:利益眾生的時間沒有限量。在此長久的時間裡,可以提起心力利益眾生,因為以強大心力的緣故,所以許下承諾而快速成就佛果(註:1.諸住無量時;2.為無量有情;3.求無量菩提;4.作無量善法。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另外一種人沒有此強大心力,覺得佛道太遙遠,所以想要快速的成就佛果,實際上,因為心力不夠,反而產生與佛果的境界更加遙遠的危機。所以我們應該如《入行論》說的:「乃至有虛空、有眾生,我一定要住在世間,為了盡除一切有情的痛苦。」(註: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自己的身體、受用和一切安樂,從內心深處,都認為是屬於他人的,當有此想法時,心力會非常強大。
在未證道諦功德前,不管是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因有此心力而獲得殊勝的功德。達到十地菩薩位,或成就佛果位時,也是由此不可思議的心力而能廣大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個心力是非常稀有的,值得讚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