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欲知過去因,當觀現在果;欲知未來果,當觀現在因。一切事物的成立,皆依循著因果法則。

   
世間人希求算命改運,卻不知道在因上努力斷惡修善,清淨身口意三業。因果之理,歷然不失,不論貧富貴賤都是自作自受,不由他人。所謂「禍福由因,轉變在緣」,唯有端正知見、布施培福,才能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光明再增光明,掌握、改變自己的命運。行者當慎護身口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世尊再三叮囑:「切記當善護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當如是學!」三寶福田中,恆以恭敬心、清淨心廣修供養,皆是為未來廣植親近三寶的勝因!
 「四種人的苦與樂」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比丘們開示:世間之人可歸納成四種,是哪四種人呢?有人先苦而後樂;有人先樂而後苦;也有人先苦而後苦;更有人先樂而後樂。
     如何是先苦而後樂的人呢?譬如有人一出生就貧窮卑賤,或是以殺生為業的屠戶,或是工匠的後代,或生於信奉邪師外道之家,衣食經常短缺匱乏。即使出身寒微卻無邪見,心中具足正確的見解,認為:世間有施者、受者,也有今生、來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有母,也有阿羅漢等已獲法益的聖者,世上也有善惡果報。
     若見到豪門貴族,便知是過去廣行布施和不放逸的善報;如果遇見衣食匱乏的貧戶,便知此人過去未曾行布施之德,因此常處貧賤。同時反省自己:「我今生如此貧賤,衣食短缺,都是由於過去不知修善積福、誑惑世人、行為放逸,造作種種惡業,招感今生貧窮下賤,衣食不充。」所以當見到出家沙門等修善之人,便至誠懺悔,改往修來;若有多餘財物,便與人分享。此人命終將投生善道,如果投胎為人,生於富貴之家,不虞匱乏。這就是先苦而後樂的人。
     何謂先樂而後苦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在豪門貴族,或是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高貴種姓,或是衣食豐足的富貴人家。但是卻常懷邪見,不是執著人死如燈滅的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後還是會投胎為人的常見,因為有這樣的見解,所以認為:「世間沒有施者、受者;也沒有今生、來世與父母,世間更沒有阿羅漢或證得果位的聖人,也沒有善惡果報」。
     由於這樣的邪見,如果見到富貴人家,心中便想:「此人恆久以來就擁有這些財寶」,也認定男子永遠是男子,女人永遠是女人,畜生永遠是畜生。既不布施也不持戒,若見奉持戒律的出家沙門、婆羅門,反而瞋心大起說道:「這人真是虛偽!哪裡應該有獲得供養的福報呢?」這樣的人往生後便會墮入地獄;如果投胎為人,出生貧戶,衣食不足,挨餓受凍,衣不蔽體。這是先樂而後苦的人。
     什麼樣的人會先苦而之後仍苦呢?有些人生於貧賤人家,或以殺生為業的屠戶,或工匠之家,乃至衣食不濟之家。由於思想偏邪,恆常落入斷見、常見等邪見,心中認為:「世間沒有施者、受者,也沒有今生、來世的善惡果報,也沒有父母,更沒有阿羅漢等證得果位的聖者。」所以不樂布施,也不持戒。如果見到出家沙門等修行人,便起瞋心;如果看到窮人,便說此人從過去到現在都如是貧困;見到富人,便說此人長久以來都如是富貴;看到為人父親的,認定此人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為人父親,見到作母親的,認為此人從往昔至今都是為人母親。這樣邪見的人往生之後,便墮入地獄受苦;如果能夠生而為人也是極為貧賤、衣食缺乏。這就是先苦而後苦的人。
     如何是先樂而後樂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於富貴之家,或是剎帝利、梵志種姓;或生於國王、長者種姓,出生豪貴,一生衣食財物豐足,具足正見,更無邪見,心中如是認為:「世上有施者、也有受者,有今生、也有來世,有出家沙門、婆羅門,也有善惡果報,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聖者」。若見到財寶多饒的富貴人家,心裡便想:「這是往昔廣行布施感得的善報。」如果看到貧賤人家就思惟:「此人過去沒有布施,才會如此貧窮;我現在應該隨緣廣行布施,以免將來生於貧困之家」,因此常以歡喜心慷慨布施。若見出家沙門、修道之人,必定恭敬問訊,盡其所能供養所需的衣服、飲食、臥具與醫藥等。此人壽終之後,將投生天界;如果投胎為人,出生富貴人家,財寶豐足,這就是先樂而後樂的人。
     此時,有一位比丘稟佛陀:「我觀察世間的眾生,有些眾生今生先苦而後樂,也有眾生此生先樂而後苦,或者今生先苦而後苦,乃至於這一生先樂而後樂。」
     佛陀回答比丘:「的確有這樣的因緣,讓世間有些眾生,在今生先苦而後樂,也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是先苦而後苦,也有眾生是先樂而後樂。」
     比丘請示佛陀:「是什麼樣的因緣讓眾生在此生中,有先苦而後樂,先樂而後苦,或者先苦而後苦,乃至於先樂而後樂的差別呢?」
     世尊進一步開示:「諸位比丘!假定人壽百歲以春夏秋冬來區分,有時修善積福做諸功德,有時起種種邪見造作惡業,便會在之後隨不同時間因緣,呈現不同業報,例如冬受樂,夏受苦。倘若在百歲中年以後,廣積福德,未曾造惡犯過;然而中年以前,曾經因為邪見而造不善行,就會先受罪報而後享用福德。如果年少時修善積福,卻在年長以後造作惡業,來世,年少時先享用福報,年老之後就必須承受罪報。若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都作惡多端,來生從生至死都是貧賤寒苦;若一生皆廣行布施供養,來世從年輕到老都生活安樂。諸位比丘!由於這樣的因緣,而有先苦後樂,先樂後苦,先苦後苦,先樂後樂的果報之別。」
     比丘說道:「世尊!如果有眾生希望先樂而後樂,應當常行布施供養,當得先樂而後樂。」世尊回答:「是的,比丘!如你所說,如果想要成就涅槃及證阿羅漢,乃至於圓滿佛道,應當樂善好施、修諸功德。你們應當要依此學習。」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一)》
        金剛薩埵咒語百字明普攝一切本尊心咒的精髓,可以說是咒中之王,具足虔誠地向金剛薩埵祈請並念百字明咒,等於祈請一切本尊,念一切本尊心咒。過去印度和西藏的大成就者在消除業障時,都是依靠金剛薩埵百字明來修的。密續中說過,如法修百字明滿十萬遍者,可以徹底清淨一切的五逆重罪。因此稱之為懺罪之王。
  造業是我們用自己的心去造的,懺悔也要用我們自己的心去懺悔,只要用心真正的去懺悔,肯定能清淨很多業障。念修百字明時,所要懺悔的業障有哪些?
(一)懺悔謗法罪
  對顯教起邪見誹謗;對密教起邪見誹謗;對於佛法執著一者是成佛障礙,另一者是成佛方便,貪執自宗,嗔毀他宗;對某宗佛法輕視不恭敬,在不通達密意時,隨口批評,貶低,呵斥;對顯密經續論典輕視褻瀆;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檢查罪業後應在金剛薩埵本尊像前具體髮露,如今是以金剛薩埵身像救度眾生時期,能依像誠心髮露罪業,佛尊以願力決定賜予加持。
  今生或許未造謗法罪,但無始以來曾經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若不對治,業力成熟時決定墮落,故應懺悔無始以來所作。(以下懺悔時均應如此)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未來縱遇命難,也絕不對任何佛法詆毀輕捨破壞。併發護法大願:生生世世護持各宗派的教法和證法,使三寶種性相續不絕。
(二)懺悔五無間罪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悉心出佛身血。
  是否自作,教他作,見做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未來縱遇命難也不造五無間罪,寧捨生命也不捨此誓言。
(三)懺悔近五無間罪
  殺害比丘沙彌;對比丘沙彌惱亂辱駡打縛;輕蔑損壞法衣;毀壞女眾戒律或製造違緣;毀壞販賣佛經佛像,對經像褻瀆,謗訕,不恭敬;毀壞佛塔或妄加評論,在佛塔前不恭敬等;毀壞經堂,在經堂內睡覺,丟口水鼻涕渣等;在經堂內坐污穢的座墊;毀壞三寶殿堂,法座,供器等;占三寶地;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殺害比丘沙彌,不汙具戒尼,任何惱亂打罵輕慢褻瀆的行為都不做,不毀壞佛塔佛像佛堂,下至起一不恭敬心也做防護,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同時發願:今後恭敬如來教下一切沙彌比丘,下至現僧相者,對於佛塔佛像佛堂經書都視如真實三寶而恭敬。
(四)懺悔殺生罪
  殺人,墮胎;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極苦;釣魚射鳥填穴覆巢破卵傷胎髮蜇驚棲等;見殺不救;見人畜死,不起慈心;役使畜生至精疲力竭,不憐其苦,強行役使或鞭打;欺弄損害盲人聾人病人愚人老人小孩;籠系禽畜;見鰥寡孤獨,貧民,饑渴,寒凍等不做救濟;看暴力片,戰爭報導等而隨喜;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殺生,不殺獅子老虎龍等大旁生,不殺豬馬牛羊等畜牲,不殺蚊蛇跳蚤蝨子等,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為堅固誓言,觀想有人拷打逼迫自己也決不殺生,下至以身口意損辱有情的行為都不做。發願:盡未來際救護饒益眾生。
(五)懺悔不與取罪
  不與取三寶物,上師物,父母物,國家物,私人物;對三寶物,上師物,父母物,國家物,私人物,損壞不賠償;對三寶物,上師物,父母物,國家物,私人物,借貸不還;偷稅漏稅,威取詐取,小出大入;公款挪為私用;因果差錯,非專款專用;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造偷盜不與取,欺詐不與取,權威不與取,不盜三寶上師父母物,不取任何有主物,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為堅固誓言,觀想即使饑寒將死,也不盜用不義之財,下至任何對他人財物不愛惜的行為都斷除。發願:盡未來際上供下施,饒益眾生,供養上師三寶。
(六)懺悔邪淫罪
  非所應行,非支非時非處而行淫;欲染娼家;婚外戀;見良家美色,起心私之;觀看傳播淫穢書刊繪畫影視;鼓吹欲愛;于不清靜場所過往觀聽;意淫手淫;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永離邪淫,對一切異性,不論何種年齡身份,都持梵行守身如玉。為堅固誓願,觀想美色當前,即使捨命也不犯淫,下至起心動念都做防護。且發願,稱讚梵行功德,引導一切有情遠離淫欲,獲得清涼。
(七)懺悔妄語罪
  未見佛菩薩鬼神等而說已見;未得證相授記等而說己得;未通達法義等而說已通達;對正法上師僧眾等無理誹謗;欺騙上師父母等;為求名聞利養妄說功德,欺騙信眾;世間經商等時為求名利而說妄語;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未來決不說妄語,不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對上師三寶父母等重境決不誹謗欺騙,乃至對任何有情都不妄語。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為堅固誓願,觀想被拷打逼迫或以億萬美鈔引誘也不說妄語。並發願:一切時處說誠實語。
(八)懺悔離間語罪
  挑撥上師大德與其眷屬之間的關係;破壞佛教團體之間的關係;破壞道友之間的關係;離間他人骨肉;破人婚姻;離間同事朋友鄰里主僕師生等關係;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對上師大德道友說離間語,決不對一切團體及個人說離間語,進而對一切友情都不挑撥離間,下至破人關係的念頭都不升起。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一切時處說和合語,對於關係破裂者勸其和好。
(九)懺悔粗惡語罪
  對上師,三寶,尊長,父母,平交,卑幼說粗惡語;出損德之言;揚人之惡;取人外號;刻意搜求先賢之短;辯論生嗔而惡口;指責佛像佛塔;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說粗惡語,不對上師三寶尊長父母說粗惡語,不對道友同事卑幼說粗惡語,下至旁生也不說粗惡語,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發願對有情說悅耳之語。
(十)懺悔綺語罪
  宣說鬥訟競爭語;樂說無關語;對外道論典,外道咒以愛樂心受持諷誦;在大眾場合喜談王論,臣論,盜賊論等;說戲笑,遊樂,愛欲語等;說罪語,顛狂語;說邪命語;念誦經咒夾雜世語;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決不說鬥訟語競爭語,不說無關語,不說戲笑遊樂愛欲語等,不說世間王臣盜賊等論,不閱不誦能引起貪嗔的外道論典。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發願以正念攝持,說具義語。
(十一)懺悔貪欲罪
  占人財產之心;貪求供侍之心;貪求恭敬之心;貪求利養之心;炫耀功德,貪圖名聲之心;貪求天人妙欲之心;貪求權位之心。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在任何境緣下,都努力遮止對於財富,名聲,恭敬等生起貪欲。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發願少欲知足。
(十二)懺悔嗔恚罪
  心想如何令他遭受殺縛;願他由他緣或自身任運損耗財物;念他已作正作無義而思報復;願他現世喪失親屬;願他現世喪失資產;願他現世事業失敗,功名不成;願他聞思修等善法失壞;願他遭遇不幸而內心歡喜;願他親友以自緣或他緣而衰損;願他後世墮落惡趣。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對一切有情下至螞蟻蚊蟲,不起損害之心。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發願對一切友情生起慈悲心,行持無害行。
(十三)懺悔邪見罪
  謗無前後世;謗無業果,認為修善無功德,造惡無過患;謗無三寶;謗無淨土。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再不對三寶,業果等生邪見。縱遇命難也不捨此誓言,發願使一切有情生起業果等正見。
(十四)懺悔具力重罪
  以犯戒身受用僧務;以已施僧眾比丘物,或自用或轉施在家者;毀犯屍羅而受信施;緩學處而受信施;道友之間互相嗔恚;對菩薩忿恚,厭背或起不悅意心;輕毀菩薩,說菩薩惡稱;對上師輕慢,生起超過上師等惡心;對上師語不恭敬,說上師過失;對上師身不恭敬,不承事;違背上師言教,不依從,不重視;對上師起邪見;障礙上師事業,善行;捨棄上師;對父母有失敬養;違背父母合理訓誡;父母責怒而生嗔,抵觸;父母有過而不善巧勸化;父母歿後而不超度資薦;以上罪業是否教他作,見作隨喜。
  誠心髮露懺悔並觀想:
  今後對於上師,三寶,菩薩,父母等具大力田,寧捨生命也不侵損,傲慢,輕毀,忿恚,厭背。並發願恭敬上師,菩薩,道友,對父母盡孝。
   在懺悔罪障時,一定要以利益所有眾生為發心,來清淨業力。殊勝的金剛薩埵佛,是我們懺悔時託付和信賴的對境,即所依對治。藉由金剛薩埵佛的願力,我們向他虔誠祈請,幫助我們及六道所有苦難眾生,清淨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罪障,才能真正臻至圓滿佛果。
對惡業的後悔心越強烈,罪業就越得到清淨, 
罪業就是傷害生命,
給其他眾生帶來巨大痛苦的事情。
        所有的罪業都是這樣子,我們造了這樣子的罪,無緣無故去傷害這些無辜的生命,這種行為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合法合理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感到後悔。要想辦法反復地發起強烈的後悔心,後悔、內疚、慚愧這些都非常重要。
  在這一生當中過去的殺妄,我們能夠回憶的全部回憶,然後在金剛薩埵的座前坦白,用佛教的話來講“要髮露”,就是對金剛薩埵說“我某年某月某日,在哪個地點,我做了一件這樣子的事情”。比如說殺生、偷盜等等,我做了這樣子的事情,要承認錯了!
  我們現在懺悔罪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向金剛薩埵坦白,向金剛薩埵髮露:我過去做了這樣的罪業,現在我深深地感覺到這是不對的,我錯了!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任何的感覺,只是用嘴巴說,這就是欺騙金剛薩埵,欺騙佛菩薩,這個罪過就更嚴重了。所以一定要從內心深處要懺悔,發起懺悔的心,這是特別特別地重要。
  沒有懺悔,還是認為我過去的這些殺妄是應該的,那這個罪業是沒有辦法清淨的。我們一定要發起懺悔心、後悔心,這是特別重要的。
  總而言之,內心當中要深深地後悔,然後用語言向金剛薩埵髮露,不要隱瞞,過去的所有自己能夠想起來的,能夠回憶的所有罪過,向金剛薩埵髮露。自己不知道的,今生沒有辦法回憶的或者是前世的罪業我們向金剛薩埵說:我過去的罪業雖然回憶不起來,但金剛薩埵有無礙的智慧,他的智慧知道我們過去做了什麼。金剛薩埵等佛菩薩所知道的這所有的罪業我今天一起髮露懺悔,向金剛薩埵用語言要這樣子說,然後在內心深處這樣子想。
  這種後悔心才能夠毀掉所有的罪業,所以叫做破惡力,也叫做摧毀力——摧毀過去的殺妄這些罪業。它有這個能力,後悔心越強烈,我們的罪業就越得到清淨。所以我們要想一切辦法對過去的罪業要生起懺悔。這是第二個對治力,叫破惡力。
  第三個對治力叫做恢復力。恢復力就是發誓不再做這樣子的事情,發誓不再造業。比如我們現在懺悔殺生罪業的話,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向金剛薩埵發誓,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殺生,再也不做這件事,這樣子發誓。
  如果我們不發誓從今以後再不做的話,那我們心裡一邊在懺悔,一邊打算還要去做這件事情,這個懺悔是不能得到清淨。當然這種懺悔不是完全沒有作用,它可以減輕我們的罪業,但是不能完全清淨。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想一切辦法下決心:從今再不做這樣子的事情。
  這個決心有兩種不同的層次,第三個對治力最高的標準是什麼呢?要向金剛薩埵發誓,比如說我們懺悔殺生的話:“我從現在起,到死為止或者是生生世世從今以後不殺生,遇到生命危險我都不殺生,要付出我生命的代價我也不殺生”。這是一個非常堅定不移的決心,如果有這種決心的話,再大的罪業都完全能夠清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