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修行佛法?偉大的噶當派上師認為,最珍貴的法教便是空性與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利他的能力會毫不費力地生起。這些大師以堅持如法的修持而聞名。他們自我訓練的方式,是先仔細研讀佛法,然後以禪修來直接體驗。這是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的正確方法,能夠達到究竟佛果的無上勝樂。
當佛陀在兜率天即將成為此劫的第四尊佛時,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現佛陀諸善行的時候到了。眾菩薩和天人都試著勸阻他:現在是黑暗時期,遍地充斥著異端邪說。但佛陀回答,他確信能夠實現利生的誓願。為何他擁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為他的悲心無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無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為證,其音色之美妙莊嚴,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樂聲。
為了開展龐大的悲心,我們必須捨棄世俗的做法,並致力馴服頑固、狂野的心。如果試著把佛法的修行與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們的證悟將不完美,如同一塊沾有污點而失去光澤的黃金。與其倉促從事、僅稍稍反映真正菩薩事業的行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後,當我們證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時,便能自在地效法諸佛菩薩的步履。
輪回與涅槃無盡的現象,就如同魔術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個永恆、本俱存在的實體。從未有過一個國王可以永遠保有其王國;從未有過生而不死之人;從未有過不會消散的群體。一切就像齣戲,戲裏演員們扮演著戰爭、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場夢,有時是美夢,有時是惡夢。
在此末法時期,人們遺忘來世,只顧眼前即刻的滿足;他們詭譎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積如山的有害惡行裏。不按時令的雨、雪、冰雹、炎熱和寒冷,擾亂了四時節氣的自然歷程。看到這一切,我們必須瞭解當好事降臨時不須特別欣喜,因為它可能隨時會變成相反的境況;我們也必須瞭解,在惡劣環境下也不須過於沮喪,因為相較於三惡道中無數眾生的苦難,我們的困頓實在微不足道。
魔術師從不會被自己的伎倆所騙。當他幻變出馬群、牛群、車乘或任何幻象時,不論有多麼維妙維肖,他都知道它們並不真的存在。如同魔術師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象所愚弄般,一個已經證悟萬法空性的菩薩,認清世間所有的追求都屬虛幻,即使他過著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會受煩惱或我執影響。他瞭解一般世俗行為空的本質,既不受其誘惑,也不會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懼怕失敗,因為他對自己的聞、思、修具足信心,不論做什麼,都會使他愈來愈接近徹底的解脫。
然而,這樣的了悟如今很少見了。迷妄日積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這種迷妄深到讓我們難以找到一條全身而退的出路。我們已喪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們不浪費生命是很難的。但就像過去諸佛所說的:『萬法皆是有為法(compounded) ,凡有為法均無常,無常即苦。』所以我們應認清世俗價值是什麼;放下所有對財富、衣、食的思慮;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融合。如果我們能夠捨棄所有忙碌的世間活動,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續地直趨目標。
我們必須以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種真理來理解萬物的本質。簡言之,世俗諦就是現象顯現的範疇,由一連串相互依存的因、緣和合所產生。既然一切萬象是以此方式互相連接,在世俗諦的層面就無法避免因果法則的作用;善或惡的行為必然會產生快樂或痛苦。一旦因緣現前,就不能阻止果報的產生;就像春天土壤裏的種子,若有陽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潤,就會長出花和果實。這就是我們應該連最微小細行的潛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覺的原因所在;我們也應該明瞭,能夠有機會修持佛法是多麼稀有珍貴。現在我們手邊可能擁有這個機緣,但隨時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時間了。不斷思惟無常會激勵我們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說:『一切足跡中,象印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無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無常,即是了悟萬法空性本質的關鍵。這就是勝義諦,唯有那些已全然證悟的人才能明瞭。究竟而言,這兩種真理無二無別,顯空不二。
我們在述說過去的故事、談論現在的情況與商討未來的計畫時,絕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愛憎表達。人們心存惡念時,可能說著甜言蜜語;相反地,當他們心懷善意時,所言可能冷酷無情。如果你將一切的言語當真,必定被誤導。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閒談,改以念誦祈禱文和咒語,並大聲讀誦佛經。
由讚美和批評所產生的快樂和痛苦瞬間即逝。被恭維時,不要驕傲,把讚美當做在夢中或幻想時所聽到的某種東西。告訴自己被讚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經由修行所培養的美好德性。事實上,只有那些證得解脫之人,才真正值得讚美。
被批評時,把它當成一個認識自己潛藏過失的機會,以增長謙卑。誠謂:『責難與惡劣對待,是禪修之花的根源。』它們是你的上師,用以摧毀執著和渴愛。若將惡語和苛責當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緣,將激發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謹嚴。你要如何報答這樣的恩惠呢?
對一個已經明瞭言辭如幻本質的菩薩而言,批評和毀謗只會增進他的禪定修持。無論遇到好的或壞的情境,兩者都會增長他的福德與智慧。他從不會任由煩憂和欲望擺布,因為他的心安住在無擾的圓滿正見中。
對我們來說,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聞天下,總還是會遭人詆毀;縱使我們因勇氣、美貌或權力而成名,所獲得的聲名畢竟還是暫時的。所以當你受到恭維時,想一想這只是因為你實踐了佛法的教授而已。當你受到批評時,用它來提醒你增長對別人的悲心,捨棄輪回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