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先是審慎尋上師;爾後審慎善承事;最終審慎修法教。依此三審慎行者,解脫道上進無誤

末法時期的過患(二)            
    沒有人會對自己心懷惡意。人們從不會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會期盼自己殘廢、窮困或被搶劫;他們所想的是,他們多麼渴望快樂,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話有多開心。但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來自於有個『我』的信念。因為這根深蒂固的信念,使我們自始就只顧自己的快樂。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即使被加冕為寰宇之王,我們仍然希求更多的權力、財富和欲樂。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親近的家人和朋友的感受上。因為我們愛他們,看重他們遠勝於其他人,如果有人稱讚或幫助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特別高興。但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基於『他們是屬於我們的』想法。
    雖然我們如此珍愛自己,但壓根卻不知如何尋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就像瘋子般對待自己,在名利中尋找快樂,無視於死亡將把它們全部帶走的事實。在跨入死亡的門檻時,我們辛苦掙來的一切,甚至連一樣都帶不走。所有殫精竭慮的努力,最多只換得短暫的歡樂――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點成果。
    唯一能獲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向上師祈求,並如法修行。透過因果的自然法則和三寶的加持,我們將在所有的來世中降生佛法興盛之地,永遠得遇善知識,並持續不斷向證悟成佛邁進――如此一丁點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修持與行善了無意義,認為做錯事無害;如果我們認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情享樂,那麼我們一定會投生三惡道或連『佛法』這個字都不曾聽聞過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們相信,關照我們親近的人、試著征服不喜歡的人是最值得讚賞的事。但這是錯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這一生中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獻給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目前,我們離根除我執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法教說:『證悟為一己,慈悲為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我執和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若彼行徑粗莽者,轉得細心與專注,美若皎月出雲端。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根據律藏有八種在家與出家戒,能免除墮入下三道,並邁向成佛之道。),是為修心提供一個穩固基礎。透過律藏的清淨戒律,我們培養出分辨修行道上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能力。此時我們要精通全部廣大的佛法是很困難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以正確的方法承事親近他,接受其見、修、行上的法教,並照著實修,必將證得佛法精義。
    如果你對上師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將在你身上穩定地開展,如同生長在香山檀香樹林裏的林木,經過多年檀香樹葉散發的香氣浸薰,結果就帶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尋真正的善知識,而去依靠身心混亂的朋友,他們只會教你造作更多惡業,你將像一束掉落陰溝的吉祥草,難以潔淨。這是為什麼說:先是審慎尋上師;爾後審慎善承事;最終審慎修法教。依此三審慎行者,解脫道上進無誤。
     在此末法時期,因為人們智力有限、缺乏決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來修習佛法。視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虔誠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誦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簡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誦,也濃縮了所有佛教經典的要義。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心要,所帶來的加持是無盡的。如果你把它當作主要的修持,那麼人、天人、甚至傷人的鬼神,都會善加對待你,你將長壽而無病無殃。在下一世,你會投生普陀山的極樂淨士,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
   決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決心致富,即使剛開始只有一點小錢,終能成為百萬富翁。如果你決心讀書,假以時日你會變成博學者。如果你決心禪修,最後你將找到一條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這端賴於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目標。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個所向無敵的國王征服了宿敵,你將一勞永逸地征服曾在無數累世中不斷折磨你的我執。
   遇到令人愉悅的經驗時,即使如品嘗一口美食這般小事,我們也只想留給自己,甚少願意讓別人取代自己來享用。事實上,這種自私的欲望毫無意義,不僅使別人痛苦,長久以往也會帶給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棄了菩薩的六度萬行。依止一位善知識,放棄對財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戀,不是比較好嗎?
   如果你跟隨末法時期大多數人的樣子,結果就只是像他們一樣成了欺騙專家。你會浪費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會像忙於玩耍而忘了饑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將盡,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媽媽而開始哭號。如果你真正想要幫助眾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擬定許多野心大計,要做生意、招攬信徒、自抬身價宛若上師,你將如蜘蛛般自陷網中。耗盡一生去織結這般的蛛網,你將難以察覺光陰正在飛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將竭盡所有精力、歷盡各種險阻,但這些險阻並不像精神修行的試煉,絲毫無助於自我的提升。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東西你都想得到的話,就永遠不會有夠用的時間。俗話說:『所有計劃如同兒戲。若我們真要付諸實行,永遠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們撒手不管,它們霎時都結束了!』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卻不實修,他們可能得到淺薄的知識,這只會增長其傲慢心。他們可能展現出某種程度的持戒,但這只會助長他們對自身德行的迷戀。他們可能獲得高位,但這只會滋生貪念、濫權和反抗之心。這樣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們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過去,具德上師會無誤地詳述法教,進行經辯以釐清任何法義上的偏差,並撰寫釋論以說明其涵義。這三種佛行事業就像煉金的不同步驟,可以保存及弘揚法教,引導人們真正地修行,臻至證悟。但今日,這些佛行事業卻引導各個傳承到達驕慢與嫉妒的頂峰,使他們熱衷於競爭、批評和敵對,破犯三昧耶而毒害了真正實修的祥和氛圍。
   在此末法時期,弟子有這般歪曲的行徑,只會造成三昧耶的破損。為此,大成就者可能無法完全利益他人,而佛法的弘傳與興盛也會受阻。
末法時期的過患巴楚仁波切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