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積聚福德資糧- 有三種積聚的物件;第一個是佛菩薩,他們是積聚福德資糧最至高無上的對象;第二個是那些曾在此生幫助過我們、善待我們的人,如:善知識、特別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們的人;第三個是貧困、需要財物或種種其他幫助的眾生,他們也是積聚福德資糧的對象。如果能供養佛菩薩,其所積聚的福德的是非常大的,他們是所能積聚最大福德的物件。即使所供的東西微不足道的,但由於物件很殊勝圓滿,所以也能積聚很大的福德。
福德的積聚,完全視我們的信心及發心而定,如果具足信心,佛陀就存在;如果將發心供養的物件,例如佛像等,視為真正成就證悟的佛,則這就成為至高圓滿的對象。只要有信心地向佛像供養燈、花……等等,則這些佛像就是如實圓滿的物件。但如果有分別心,覺得此佛像樣子不好看,不莊嚴、我不喜歡,而喜歡另一尊……等等,一旦生起這種分別心,發心就不清淨了;不淨的發心,就會破壞供養時所能真正帶來的功德。
如果做供養時起了分別心,則不論供養時的物件為何,其所積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為了積聚福德,發心要盡可能的清淨,不要有任何分別心。假使在做供養時,覺得所供養的佛像很莊嚴,便會積很大的功德,這是由於對佛像產生歡喜心。但如果做供養時,覺得佛像不美,雖然佛陀不會因此感受就對我們生出好壞或喜惡的分別,但由於自心的不淨,便無法像喜歡佛像般積聚那麼大的福德了。
如果對圓滿的物件以正確的方法來積聚資糧,不以希求心、競爭心或傲慢心來行供養,便可以積聚很廣大的福德。如果曾在過去供養過什麼珍貴的東西,但幾個月後就後悔了,覺得自己供得太多,由於這樣一個反悔的心,就把功德破壞了。所以做供養時,發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養的東西。
以身、語、意三門來積聚資糧。 以身而言,例如,做禮拜、繞佛塔、佛寺、供養聖地……等等,或幫助建寺、舍利塔,給予勞力、財物上的支助,以及對父母、有恩的人提供種種幫助……等等,都是以「身」來積聚資糧的方法。「語」方面的資糧積聚,是指持咒、誦經以及說美善的話語等。 不管做了什麼樣的善行,其根本於我們的心態,也就是「意」。必須具備清淨的心,如果自心不淨,帶嗔怒和自傲的心去持咒、念經,雖則力量還是有的,但無法積聚資糧,因為心中充滿煩惱之故。這就是為什麼龍樹菩薩說,如果心存慈悲,要成佛、成菩薩就很容易了。
有一個既簡單又具大效益的方法,那就是以真誠的心去隨喜他人的善行。 沒有任何的競爭心或傲慢心,從不覺得自己的隨喜心已經足夠、或希求別人來讚賞我們的隨喜心。
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很有權勢和財富的國王,名為薩加,要供養佛陀及其弟子們三個月,提供住所及食物,請他們修法、辦法會。此法會是那時最大的盛會,當時沒有一個國王有如此能力供養那麼多的出家人,辦那麼大的法會。
在三個月的法會圓滿結束時,如同往常一樣要做回向,國王希望能首先回向給他,因為他是這個法會最主要的功德主。而他希望第二個要回向的物件是王后,因為她是這些供養的第二大贊助人。雖然國王心中這麼想,但實際回向時,佛陀首先回向的人,既不是國王,也不是王后,而是門外的一位乞婦,國王和王后則排後面。
後來,國王問佛陀,為何先回向給那位乞婦呢?佛陀回答說,在這三個月的法會裏,那位乞婦每天在門外隨喜讚歎國王能贊助這麼大的法會,這麼好的善事——她的心非常真誠、非常謙卑、無一絲嫉妒,因此她隨喜的功德,比國王和王后所獲得的還要大。國王有傲慢,覺得只有自己這般富有,才能供養這麼多的出家人,所以他做的善事帶著自滿。而王后心中也在想著,國王這麼有權勢,或許下次她也可以如此富裕有權。供養更多出家人,甚至比國王的還盛大。她心中存有互別苗頭的心態,因此他們兩人所積的福德還不及那乞婦。所以,佛陀便首先回向給她。
聚積福德最如法的修行,即是不要求如何回報的放下。當積聚了福德資糧後,要回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也分享我們的功德。而且回向時,必須毫無分別心,朋友或仇敵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報。有情眾的數量如虛空般無邊無際,如此功德資糧也會一樣地廣大無邊。不僅從回向的意義來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為了讓數量廣大和虛空般的眾生能獲得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