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皈依三寶 修行皈依佛,佛是大殿裏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像。修行皈依法,法是三藏十二部等等甘珠爾及丹珠爾的佛經。 修行皈依僧,僧是藏傳和漢傳、大乘小乘的所有出家修行者。修行皈依佛寶,佛寶是具有三身五智之本體,即是圓滿導師。修行皈依法寶,法寶是具有教法證法之本體,即是圓滿正道。修行皈依僧寶,僧寶是具有覺醒證悟之本體,即是圓滿伴侶。
皈依之基礎 皈依三寶是所有大小乘的基礎,是學修佛法的入門和全部戒律的根基。
需要皈依的原因是畏懼輪回痛苦,而只有三寶才能夠從輪回苦海中救出來,不皈依三寶則脫離輪回無望,因此,為了從輪回痛苦中解脫出來,必須皈依三寶。
畏懼的物件總的來說就是六道輪回,輪回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死兩件大事,生死二苦的根源是有漏之業和所有煩惱,所以,應該視有漏業和一切煩惱為敵人。
能開啟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開啟皈依之門的是信心。皈依之初於自相續中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皈依前要先瞭解皈依的因「信心」,若無信心就不具足條件皈依佛門和三寶。皈依的因— 信心 ( 淨心、 樂心(欲心)、 勝解心(誠心)、不退轉心) 共為四。
淨心: 具此心,每見佛像、僧眾或佛塔等,心中自然生起恭敬、清淨和歡喜心。一般人容易有此心卻難有不退轉心,而接受皈依一定要有不退轉心,否則無法圓滿持守戒律。
樂心(欲心): 見六道輪回圖或地藏經所述地獄諸苦,聽聞善知識開示或見三惡道的苦,生起想遠離三惡道、輪回諸苦的心;聽聞佛陀、佛法或淨土諸功德生起歡喜心,欲得諸佛圓滿功德,如此依一個目的而皈依佛法的心,就是樂心。
勝解心(誠心): 知道皈依佛門、祈求諸佛和學佛後不會墮入三惡道,對佛、法、僧三寶所具殊勝功德具有強烈的信心和決心,此即勝解心。具此心,遇到任何困難都只求三寶加被,不會他求,心也不為其他所動。
不退轉心: 即堅定的心。若具勝解心,碰到任何利誘、獎賞等,對佛法有時仍會心口不如一。但具不退轉心,就算生命面臨困境,也不會失去三寶和戒律,言語不會批評、譭謗佛法,臨命終對佛法的心亦不退轉心,此為最勝者。不僅如此,而且現量證悟實相勝義諦也唯一依賴于信心。
如佛在經中說:“舍利子,勝義諦唯以信心才能證悟。”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師三寶的加持融入自相續後,自相續中便會生起真實的證悟,並且見到實相真實義時,對上師三寶會真正誠信不疑,生起不共的不退轉信心。所以說證悟實相與勝解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以堅定不移的不共信心與恭敬心才可能開啟皈依之門。
皈依心念或目的不同,粗分為三種: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
下士道皈依
怕來世墮入三惡趣(畜牲、惡鬼、地獄道)而皈依三寶,希求天人果報,不求佛果。未具出離心,小小的心念貪圖人間、天堂的享樂,只求自己暫時脫離痛苦,這是小乘下士道的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之法。
中士道皈依
知道三惡道、人、天人、人非人、阿修羅等三界六道一切輪回諸苦而生厭離心,為自己能解脫這些苦,精進於斷煩惱的修行,祈得阿羅漢果位,無利他之心的皈依,為小乘中士道的皈依。
上士道皈依
為利他而皈依三寶,知道自己、眾生都在輪回諸苦裏,知道追求阿羅漢果位的不足、知道眾生為自己前世父母的因緣,希望眾生能脫離痛苦、得到佛果、入寂靜涅槃。這樣追求脫離無邊輪回大海以達智慧彼岸心念的皈依,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
佛陀所具功德無可言盡,如佛身的功德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語的功德為六十四種妙音,意的功德就是舍利和十八不共法,簡單的說,意的功德即具足二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或具足無緣大悲和平等智慧即悲智不分離,悲智分離將如印度教的「空」中無大悲,修行所達的究竟次第則不只未及佛果,亦不到菩薩位。
阿底峽尊者曾說:「證悟空性時,勝義菩提心同時生出。」因此具足勝義菩提心時,自然證悟空性;空性通達時,勝義菩提心自然產生,此二者是一體、不會分開。這是佛〝意〞的功德,皈依的就是如此清淨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