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佛問只尸:「你用哪幾種方便來調伏野馬呢?」

《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菩提般若之智雖是本具,卻被無始劫來的妄想、執著所蒙蔽,於是在順境或逆境中,隨著妄想、執著,放縱身、口、意三業,造諸惡業,沉淪生死,無有出期。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當時有一個村落住著許多專門調伏野馬的調馬師。一日,有位名叫只尸的調馬師,來到佛所拜見佛陀,稽首頂禮之後,退坐一面,便說:「世尊!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有我才能以善巧方便調伏野馬,再也找不到一個與我能力相當的人了!即使是狂逸難調的惡馬,只要經過我的研究觀察,不久便能發現牠的優缺點。然後,我便能依照這匹馬的特性來調伏牠。」
     佛問只尸:「你用哪幾種方便來調伏野馬呢?」只尸回答:「我用三種方便來調伏馬兒,一是柔軟調伏,二是剛強調伏,三是以剛柔並濟的方法來調伏應該被調伏的馬兒。」
    佛再問只尸:「如果你用這三種方便調伏馬兒,但馬兒仍不能被調伏的話,你會怎麼做呢?」只尸說:「如果還是沒辦法調伏的話,這匹馬就沒有用了,把牠殺掉就好了,以免讓我失了面子。」
     接著,只尸問佛:「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請問您用哪幾種方便來調御人呢?」佛說:「我跟你一樣,也是用三種方便來調御人,一是柔軟調伏,二是剛強調伏,三是剛柔並濟來調伏人。所謂柔軟調伏,是為他開示:『這樣是身善行,這是身善行的果報;這是口善行,這是口善行的果報;這是意善行,這是意善行的果報。身、口、意三業行善,果報就是人、天道,名為生善道。』
  「所謂剛強調伏,則為他開示:『這是身惡行,這是身惡行的果報;這是口惡行,這是口惡行的果報;這是意惡行,這是意惡行的果報。身、口、意三業行惡,果報就是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
  「所謂柔軟、剛強兼調者,是為他開示:『這樣是身善行,這是身善行的果報;這是口善行,這是口善行的果報;這是意善行,這是意善行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人、天道,名為生善道。這是身惡行,這是身惡行的果報;這是口惡行,這是口惡行的果報,這是意惡行,這是意惡行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地獄、畜生、餓鬼道,名為墮惡道。』」
  「世尊!如果用這三種方便都無法調伏的話,世尊還會怎麼做呢?」
  「只尸!如果用這三種方便都無法調伏的話,我就殺了他,免得讓我失了面子。」
    只尸說:「世尊!如來不殺生,可是您卻說要殺了他,這是什麼原因呢?」
  「只尸!你說的是事實,在如來法中,殺生是不清淨的,如來是不會殺生的。然而,凡是應該被調御的人,用柔軟、剛強和剛柔並施的方法來調伏都沒有用的話,如來將不再與之交談,也不會再教誡他。只尸!不再與他交談,也不再教誡他,不就等於殺了他一樣嗎?」
  「世尊!確實如此。不再與他交談,也永不教誡他的話,他真的就像是徹底地死了。世尊!我從世尊的開示中,了解到身、口、意善行的可貴,從今天開始,我將遠離諸惡、不善業,發心修三業善行。」世尊讚歎只尸的發心後,只尸頂禮佛足,歡喜而去。
摘自:《雜阿含經》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皈依三寶! 輪迴無常之現象,乃是難逃甚深之業海。哀哉業力牽引諸眾生,加持苦海終有一日盡!


無明業報牽引諸眾生,欲得快樂種下受苦因。
哀哉未識方便諸眾生,心執業報蒙蔽祈淨化!
自私欲念客我執獄中,我等如鹿重返陷阱地。
哀哉無知迷妄諸眾生,早脫輪迴巨坑祈加持!
難以逃脫六道業報城,猶如水車輪轉無休止。
哀哉難逃輪迴諸眾生,六道輪迴永斷祈加持!

見證無數生老病死苦,無動於衷不懼不求離。
暇滿人身散漫中度過,無常及死常念祈加持。
不曉無常諸事難倚賴,依然貪愛執著輪迴境。
渴求快樂人生苦中過,願斷貪執輪迴祈加持。
無情世間將被水火毀,有情眾生身心終離散。
春夏秋冬四季皆無常,心底生起厭離祈加持!

去年今年四季始末時,日夜每刻時辰均無常。

如能深思即知死將臨,勇猛精進修行祈加持。
閒暇圓滿人身極難得,惜哉未識佛法空回眾。
死神擊打疾病加諸時,心識生起惜時祈加持!
哀哉此生珍貴慈悲主,祈願具足大悲之勝者
今即加持接引弟子等,永離六道輪迴苦痛淵!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

       10月12日,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涅槃紀念日(1910-1991)

October 12th, Anniversary of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Do not forget the Lama
Pray to him at all times.
Do not forget death
Persist in Dharma.
Do not be carried away by thoughts
Watch the nature of mind.
Do not forget sentient beings
With compassion dedicate the merit to them."
「勿忘上師,時時祈請。勿忘死亡,恆持佛法。勿隨妄想,善觀自心。勿忘有情,悲心迴向。」
"Never tire of gazing at the teacher, as a true master is rare in this world and it is rarer still to be able to see one. Constantly visualize him on the crown of your head, and pray to him with yearning devotion."
「要永無疲厭地仰瞻上師,因為在此世間,真正的上師已屬稀有,若還能得遇則更顯難得。當恆時觀想上師安坐於自己頂上,以熱望虔誠的心,向他祈請。」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普賢法譯小組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蓮師說:措嘉,若要脫離輪迴,你必須對解脫道有信心。這也意味著信心是透過因和緣而生起,而非自生的。

     當因緣和合、你也謹記無常時,信心就會生起;能憶持因果,信心就會生起。
     閱讀深奧的經典和密續時,信心就會生起;與具信忠誠的法友相處,信心就會生起;追隨一位上師和心靈導師,信心就會生起;處於痛苦的逆境中,信心就會生起。
     在殊勝的壇城做供養,信心就會生起;會遇甚深的行持,信心就會生起;聽聞傳承上師的生平典範,信心就會生起;聽到證悟的金剛歌,信心就會生起。
     看到其他眾生受苦,信心就會生起;思維輪迴的過患,信心就會生起;閱讀到屬於你的根器的神聖教法,信心就會生起;看到聖眾的功德特質,信心就會生起;領受到上師的加持,信心就會生起;積聚殊勝不共的資糧,信心就會生起。這是我的建言:切莫捨離這些能讓信心生起的成因。
信心猶如一座橋樑或是一艘船,能讓你橫渡輪迴的汪洋大海;信心猶如一條垂吊深淵的繩索,能將你從下三惡道中拉上來;信心猶如具有治療能力的醫生,能消除五毒的慢性病;
信心猶如強壯的護航者,能安全地引導你通過輪迴的險境。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前行訓練自心流 ” 打從心底生起信心,這是最美妙的。不要懼怕臨終的時刻。

   蓮花生大師說:首先,我們因為無明以及業力的影響而入胎。之後,我們在這土地上停留一段短暫的時間。最後,我們將會死亡,這個身軀將躺在地上,心則因業力的驅使而繼續遊蕩。此心將在六道眾生當中取得另一個身軀,如此繼續在輪迴中流轉。
   在我們從母親那裡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自然擁有死亡。但即使如此,人們不記得他們會死亡這件事情,而去做各種貪愛與瞋恨的行動,好似他們永遠不死一般。
   佛法的重點是面對死亡的恐懼,然後超越恐懼,達到無懼的階段。這是我們可以從佛法得到的成果。
   哀哉啊 !  有大潛力和機緣去修佛法的人!
莫受無知迷妄之影響,生起熱忱力量奮起身!
無始以來直到現時刻,由於無明沈睡至如今,
勿再迷睡身語意向法。生老病死痛苦你知否 ?
即使今日亦無不變境。勤勉修習此刻正其時,
成就永恆大樂正其地。餘時無多何能再懈怠 ?
常念死亡勤修至頂峰,無暇虛度死況無法知。
若未達到無畏之信心,繼續存活何能有意義?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 Way Of Life(入菩薩行論) The Perfection of Patience 安忍

Whatever Wholesome deeds.
such as venerating the Buddhas, and generosity,
that have been amassed over a thousand aeons
will all be destroyed in one moment of anger.
一瞋能摧毀   千劫所積聚 、 施供善逝等  一切諸福善 。 
There is no evil like hatred,
and no fortitude like patience.
thus I should strive in various ways
to meditate on patience.
罪惡莫過瞋 , 難行莫勝忍 ; 故應以眾理  努力修安忍 。
My mind will not experience peace
if it fosters painful thoughts of hatred.
I shall find no joy; or happiness;
unable to sleep, I shall feel unsettled.
若心執著瞋 , 意即不寂靜 , 喜樂亦難生 , 煩躁不成眠 。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任誰也無法逃避。「眾生」心念有眾多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

 "Pray to the lama to bless us, so that we become aware that this company of humans is like a flock of birds united at the top of a tree: they may take flight and disperse at any moment."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能够覺知,同伴們就有如齊聚樹頭的鳥群一般,隨時都可能飛走而四散他方。」——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昔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化時,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已得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四位梵志都知道自己七天後壽命將盡,於是便聚在一起討論:「五通之力不僅能令天地反轉,也能輕易地手撫日月、移山止流……無所不能,難道神通無法讓我們避免一死嗎?」
     有一梵志說:「我可以神通潛入大海,不浮出水面,也不到達海底,處於大海的正中間,無常殺鬼必定不會知道我的所在。」
     又一梵志說:「我要以神通飛到須彌山中,再將我所在的地方封閉起來,讓外表看起來毫無痕跡,無常殺鬼豈會知道我在哪裡!」
     第三位梵志說:「我只要展現神通,就能隨意飛隱在虛空當中,就不相信無常殺鬼找得到我!」
     最後一位梵志說:「我要藏到人口密集的大市集中,無常殺鬼一定會隨便找個替死鬼,又何必一定要抓我?」
     四位梵志各自作好決定,臨行之際向國王辭別,說道:「我們的壽命只剩七天了,現在我們將各自以神通脫免無常,避開死劫之後,再前來覲見國王。請大王善自珍重,進德修業,護祐人民。」向國王辭別後,四人便各自離去,前往自己預設的躲藏之處。
     七日期滿,這四位梵志都不免一死,就像熟透的果實終會落下。市集的監長前去報告國王:「有一位梵志死於市集之中。」國王當即了知:「四位梵志都想要逃避死亡,現在已有一人往生,其餘三人豈能倖免?」
     於是,國王立即命人駕車來到佛陀所在的精舍,恭敬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虔心請示:「世尊!近來有梵志兄弟四人,皆獲五種神通,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便各自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躲避,不知他們現在是否都逃過了死難?」
     世尊對國王開示:「生為人者,有四件事無法逃避。第一,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第二,從母胎出生後,就必定會漸漸老去;第三,老了以後,就不得不生病;第四,遭病難者,最後也免不了一死。」世尊隨即說了一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國王聽了佛的開示,讚歎言:「是啊!就如同世尊的教誨,四位梵志雖然竭盡神通躲避無常,現在已知一人往生,每個人的福報與壽命,雖有多少、長短的差別,但都免不了一死啊!」隨從的官臣們聽聞之後,莫不信受。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無常品第一》
一般人面對周遭親友的死亡,免不了感傷、痛苦,甚至逃避,這是因為無法接受生、老、病、死必然之現象。即使成就五種神通,若未能漏盡煩惱,縱然極盡神通,仍須受無常業力之逼迫。
修道上最卓越殊勝的成就: 出離心大悲心不變(不退轉)的信心和(空性)正見的了悟  
所謂「眾生」,就是心念有眾多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因此,真正要了生死,不是從一期的生死上去了,而是必須從心念來下功夫。時時刻刻能夠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念?是惡念?依著「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的原則,以‘善念’捨除惡念,進而連善念也不生,回歸‘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能真正地出離生死、解脫自在。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現在捨棄會阻擋通往解脫之門的執著吧 !“捨棄心中的三毒,脫離的是輪迴”

    在死亡之時 無論你的屍身是用檀香木的柴堆燒毀或是在人煙渺茫之處被禽鳥和狗兒吞食其實都是一樣的你會繼續前行而一路相伴的將是你生前所作的一切善行或惡行
“清淨障蔽,積聚資糧”    
    "Unless you have made a clear decision to turn your back on samsara, then however many prayers you recite, however much you meditate, however many years you remain in retreat, it will all be in vain. You may have a long life, but it will be without essence. You may accumulate great wealth, but it will be meaningles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ly worth doing is to get steadily closer to enlightenment and further away from samsara.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除非你已決意背離輪迴,否則,不管你念多少祈願、做多少禪修、閉多少年的關,都是徒勞。你也許能長命百歲,但那長壽卻缺乏實質;你也許能積聚大量財富,但那財富卻毫無意義。唯一值得去做的事,就是堅定地趨向證悟,並遠離輪迴。仔細想一想吧。」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佛子行三十七頌》:「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If all the mothers who have loved me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are suffering, What is the use of my own happiness? So, with the aim of liberating limitless sentient beings, To set my mind on enlightenment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Gyalse Ngulchu Thogme

 「假使所有自無始以來關愛過我的母親們皆在受苦,那麼,追求自身的快樂又有何用處?因此,以解脱無量有情眾生為旨,決心獲得證悟,便是菩薩的修持。」 
——嘉瑟.戊初.東美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佛法甘露 修持[日修祈願文]

    頂禮上師。猴年猴月的第十天,於桑耶寺以綠松石覆蓋的中央會堂,烏迪亞納的上師在開顯金剛界壇城時,述說了這篇祈願文。之後,國王和弟子們便以這篇祈願文作為每日修持。未來所有的世代也應以此祈願文作為修持。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六中有

  
敦珠仁波切中有教導      佛法無邊,各時期與各乘所轉法輪中包含無量法門,對於那些希望能於一生中成就佛陀果位之眾生,可以用六中有為綱要來說明其教法修行。
     何謂中有?中有乃「非此亦非彼」之狀態,是中間狀態,處於兩者之間者。六中有是: 一· 此生之自然中有   二· 夢中之虛幻中有   三· 禪定中有   四· 臨終之痛苦中有   五· 勝義之光明中有   六· 投生中有

一· 此生之自然中有
      此生之自然中有涵蓋由生至死之時期。因此,我們皆在此生中有之時。正如教法所雲:「奇異哉!吾現正於吾生命之中有,吾將遣除懈怠,因為此生實無餘時!」此乃我們現時之情況。請仔細思維此事,試問自出生至今已有多少年頭?而未來又尚有多少年華?生命根本無常,無任何事或人能夠逃避死亡,無人可以永生不死。如是這樣我們毫無意義地浪費此生,在懶散與紛亂中丟棄時光。生命依循軌跡而行,當動力殆盡之際,所有活動止息,無有可補救者。
      因此  我們不應容許自己墮入懈怠與紛亂之權勢中,應該修持佛法:此事於死亡時有幫助。吾等或未能修習所有法要,但應盡力為之。如此我們明白此生中可對來生作出積極影響,要極力避免任何惡行,亦要成就任何極微之善行,因為事無必然。故此,要規範自己,我們假若明日死亦毋使有所悔恨。如是正為首個中有──此生中有。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 蓮師對移喜措嘉佛母開示教言 】

       
      蓮花生大師說:如果你想修持真實的佛法,就要這麼做!要將上師的口訣教授牢記於心。白天時要把一切所感所想當成夢境一樣放鬆,讓一切都自然發生,不要有人為的痕跡,不要用分別心去修正什麼,一切都應該是自在開朗的,你身心都在休息,同時心中一片清明。
      到了晚上則要以清醒為修道的根本,也就是說不要讓自己掉在昏沉裡,要保持清醒和心的靈敏;半夜時將法融於沉睡之中,心中要有一個很強的念頭,讓自己夢中清楚自己是在做夢,這樣修行你就可以做到即使在夢中亦不忘教法,就能解脫噩夢了。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 聖者言教 】 願菩提心的兩個學處

     
發起廣大意樂菩提心需要具備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方面。其中願菩提心要具備慈悲緣眾生和智慧緣大覺兩個方面。
      在修學願菩提心之上,阿底峽尊者講解的修心七法與智悲光尊者講解的修心五法都是非常殊勝之方便。如修心七法為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勝解信與菩提心,其中前五法稱之為慈悲緣眾生,後兩種稱之為智慧緣大覺。吉美林巴尊者所講解的修心五法:知母、念恩、報恩、起慈悲心、願度化一切有情證得佛果。前四法為慈悲緣眾生,後一法是智慧緣大覺。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愛我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功德II

     
     佛陀,能遠離一切的過失成就一切的功德是因為愛他心;我們充滿一切缺失,由此缺點及所有的煩惱形成了蘊體。我們不想痛苦,卻無奈的受無量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愛我心。我們一直想著自己的利益,從意識形成到現在,無始以來一直想要幫助自己,一切的離苦得樂都是為了自己,為了得到快樂,不惜犧牲一切有情,但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
     愛自己是需要的,但是方法錯誤,我們在自利利他的比較中,永遠不要他人,在此狹隘的思想下,反而綁住自己讓自己受苦,糟蹋自己的究竟目標
     我們因為無明、愚蠢,只為自己而不在意他人,所以痛苦源源不斷。因為有我而傷害別人不在乎別人,則是必須斷除的,這是所有惡罪的禍害。如何斷除呢?愛我執的對治是愛他心,真實執著的對治是空正見,所以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是菩提心和空正見。
     如同龍樹菩薩的善巧論典所說的:當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有覺受等,再看其他經續的論典,將會體會其中深奧的內涵,所以菩提心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了經續之門而更能體會其內容。如此的了知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加上數數的思惟串習,則無論眾生對我們的表情如何,我們都會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的愛心。
     仔細想,我們皈依佛,對佛產生強烈虔誠的心,對別人、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如是反覆的思惟、去想、去做,自然對自他相換有更深的體悟。這不是一下就做得到,但長期努力是可獲得改善的。在抉擇他利是比自利更重要之後去修取捨。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由悲心希望讓自己取代一切眾生的痛苦及苦因叫做「取」。由慈心把自己的一切快樂、善業回向一切有情,捨於有情叫做「捨」。取捨次第無固定。悲心是希望眾生的苦由自己承擔,自己的一切善與一切眾生分享。雖然很困難做取捨,但透過取捨的修持,可令我們的心力變強大。佛因此心圓滿無邊資糧,使弟子獲得相當的利益。所以反覆的修持取捨會令我們的心力變得非常強大,有時候覺得修取捨,可使自己累積無量資糧。而眾生苦反正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作用的,由心深處真正想取代一切苦,將自己好的迴向一切有情,由心做起才可累積無邊資糧,由愛我執去做的取捨是無明的取捨。因為如此取捨,愛他人的離苦得樂是我的責任的心力就會生起,可是我們現在憑什麼力量幫助他們?除了自己的發願,此外無實質可幫助的,這是非常困難的,佛曾說,眾生的惡業、苦非由甘露水可洗除,非用手可去除。那要靠什麼力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由此宣說真理,過去的佛如此,現在的佛也如此,所以佛說解脫,至於會不會解脫就看你們。為你們宣說解脫之道,這道理自己要先知道,自己先了解才能教別人,因此要給眾生圓滿的利益,我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的發心。
     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次第是先讓我們自己了解菩提心的修法及內容。之後產生精進,如是不斷地串習、反覆修學,之後會感受到「我只要努力,菩提心應該會生起」的想法。再繼續修學下去,遇到因緣時,我們只要努力想,就會生起強而有力的覺受。若沒仔細想時,感受不會生起,此為蓄意、刻意的菩提心。再反覆不斷地長期串習,之後遇因緣時不須刻意花心力去想,菩提心的感受自然流露,稱為任運菩提心,此為真正菩提心發起之量。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愛我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功德I

   
    如《入行論》所提到的:世間輪迴中,一切的痛苦,都是從愛我執而產生;一切吉祥的、美好的都是由愛他心、無害他人的善行而產生,所以只要是壞的都是由愛我執而來的;只要是好的都是從愛他心而有的。(註:盡世所有樂,悉由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由自利起。)
    在修學時,聲聞、獨覺及阿羅漢,只能圓滿自利,安住在自我解脫的涅槃中,無法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愛他的力量,不夠堅強的緣故。菩薩在修學道次時,可以在剎那間累積無量的功德,有如此強大的心力是因為緣一切有情的心,希望一切有情可以離苦得樂的清淨意樂而能快速的累積資糧。如沒有一切有情,則菩提心發心的心力,無法如此強大,所以《入行論》中說:能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因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發心,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辦,所以成就佛果的功德上一半靠佛陀,一半由眾生。而得到此功德,因此在感恩佛陀時,也要感恩一切有情。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上說:佛果位的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須有無量的福智功德方能成辦,所以須要具足四無量資糧-所緣一切有情無量、時間無量。「時間無量」是指:利益眾生的時間沒有限量。在此長久的時間裡,可以提起心力利益眾生,因為以強大心力的緣故,所以許下承諾而快速成就佛果(註:1.諸住無量時;2.為無量有情;3.求無量菩提;4.作無量善法。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另外一種人沒有此強大心力,覺得佛道太遙遠,所以想要快速的成就佛果,實際上,因為心力不夠,反而產生與佛果的境界更加遙遠的危機。所以我們應該如《入行論》說的:「乃至有虛空、有眾生,我一定要住在世間,為了盡除一切有情的痛苦。」(註: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自己的身體、受用和一切安樂,從內心深處,都認為是屬於他人的,當有此想法時,心力會非常強大。
     在未證道諦功德前,不管是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因有此心力而獲得殊勝的功德。達到十地菩薩位,或成就佛果位時,也是由此不可思議的心力而能廣大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個心力是非常稀有的,值得讚歎的。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赤松德贊國王供養了一個黃金曼達壇城給偉大的蓮花生大師,然後說:

真是奇異呀!殊勝的上師,我懇請您教導一些可以揭示出小乘和大乘並無抵觸的修持之道。
上师答复说:奇异哉!伟大的国王,一再以具有福德的暇满人身而生为国王,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此,要好好统理佛法王国,这是最重要的。 上師答覆說:奇異哉!偉大的國王,一再以具有福德的暇滿人身而生為國王,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因此,要好好統理佛法王國,這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设立严峻的规则来管束世俗的种种活动,但这会对一切众生带来伤害,因此培养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 。 你可能會設立嚴峻的規則來管束世俗的種種活動,但這會對一切眾生帶來傷害,因此培養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 。
你可能会以极大的爱恋心珍视这个虚幻不实的身体,但是,死亡到来的时间其实是不确定的,你的白发和皱纹,就是死亡的征兆,因此,要生起厌离心,要努力学习疗愈之道,即修持佛法,这点非常重要。 你可能會以極大的愛戀心珍視這個虛幻不實的身體,但是,死亡到來的時間其實是不確定的,你的白髮和皺紋,就是死亡的徵兆,因此,要生起厭離心,要努力學習療癒之道,即修持佛法,這點非常重要。
让我们得以进入解脱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与谦逊心,并避开恶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损伤律仪,这是很重要的。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
有情众生是悲心的对境,因此,在面对新认识的人们时,要摒除偏见。 有情眾生是悲心的對境,因此,在面對新認識的人們時,要摒除偏見。要带领你所有的随员、臣民和亲属走向佛法,并支持他们,这是很重要的。要帶領你所有的隨員、臣民和親屬走向佛法,並支持他們,這是很重要的。
我们怎样也不可能积蓄充足的用品,好比食物和财富等等资具,因此,要让这些资具为佛法所善用,不要让它们变成仇敌和鬼魔的食粮而浪费了。 我們怎樣也不可能積蓄充足的用品,好比食物和財富等等資具,因此,要讓這些資具為佛法所善用,不要讓它們變成仇敵和鬼魔的食糧而浪費了。
没有信心和虔敬心,我们便领受不到口诀的心要,因此,要以信心、虔敬心和信赖来崇敬和承事传承上师,这是很重要的。 沒有信心和虔敬心,我們便領受不到口訣的心要,因此,要以信心、虔敬心和信賴來崇敬和承事傳承上師,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總是從事凡庸的行為,那麼你的身、語、意將會在這些世間經歷中變得狂野不馴,因此,要善巧地捨棄惡友,這是很重要的。
此世一切的成就、名譽和聲望,是散亂與障礙的成因,因此,要捨棄對此世的全神貫注,並與世間八法希望受到讚美,不希望受到批評;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默默無聞或受到忽視。完全斷絕關聯,這是很重要的。
心就如同一匹未馴服的馬兒,狂野地奔跑在它歡喜的任何地方,因此,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覺察與良知,這是很重要的。 
摘自:《 小乘大乘無抵觸》 自《大寶伏藏》
上師又說:人們將目標投注在世間的顯赫與虛榮上,行一切事時,完全不會想到業力會成熟。 未來的苦難會比現在的苦難持續得更久,因此要對三界有情眾生心懷慈母般的愛與悲憫。 要遠離十不善,常行十善。莫將任何有情眾生視為敵人,這麼做只是你自心的迷妄困惑罷了。不要透過謊言與狡詐手段來尋求食糧,雖然這一世你的肚子會飽滿,然而來世你將會背負沉重難受的重擔。不要沉迷在諂媚奉承、非真心的友誼中。 思想及行為都要保持誠實;最首要的佛法修行,就是在思想與行為上保持誠實正直。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善惡獼猴緣_良朋益友的扶持,能幫助我們安穩地度過種種危厄,讓生命迎向光明

     佛陀帶領弟子們在王舍城弘法時,弟子們心有所感地對佛陀說:「世尊!跟隨著提婆達多修行,生生世世都被悲愁、苦惱所纏。然而,跟隨世尊修行,不僅身心安詳、愉悅,來生也能生在具足善法的地方,得以解脫煩惱,身心自在、安樂。」

     佛陀告訴弟子們,不僅現在如此,過去生也是如此的……
     過去久遠前,有兩隻獼猴,各自帶領著五百隻獼猴住在森林裡。有一天,迦尸國的王子前去他們所居住的森林中打獵。當獵捕的兵將即將到達時,有一隻善良的獼猴告訴大家:「我們現在只要趕快渡過這條大河,到達對岸,就可以避免被圍捕的命運了。」另外一隻惡獼猴則說:「我們才不過河呢!」善良的獼猴就對惡獼猴說:「不用擔心,這棵毘多羅樹的樹枝,不但夠長,而且非常堅固,一定可以幫助我們安全到達對岸。」善獼猴說完,隨即轉身折下毘多羅樹的樹枝,搭起橋樑。跟隨牠的五百隻彌猴,全部都安全、順利地通過,並到達了河的對岸,遠離了被圍捕的危險。而惡獼猴與跟從牠的五百隻獼猴,因為不願意冒險渡河,最後全都被王子的獵補兵將擒獲,喪失了性命。
     那時的善獼猴,就是現在的我;惡獼猴,就是提婆達多。由於沒有正知正見,所以讓那時跟隨他的獼猴因而受苦;現在跟隨他的人,也是一樣地受苦。
     那時跟著我的獼猴,因為有善知識的引導,長久以來都能安
快樂,現世福報具足、名聲普聞,受到大眾的恭敬供養,若能依著佛所說的正法修行,未來必定可以得到人天果報,解脫生死之苦。

     過去跟著提婆達多的人,因為沒有正知正見的引導,長久以來必須忍受著身體衰弱多病的苦楚,現世惡名昭彰,因而沒有人願意供養他們,未來必定墮入三塗惡道。

     所以,你們應當要有智慧,遠離對我們沒有幫助的惡知識,選擇親近對我們有益的善知識。善知識,可以讓我們的身心時時安穩、愉快;惡知識,只會讓我們受著如火燒般的煎逼,無論今世或後世,身心皆受無量眾苦。由此可知,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事。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第二》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修持正法,以因果捨取為主要,見解和行為要一致,不悖離。

     
      蓮花生大師曾對藏王赤松德贊說:「金剛乘的見解極為殊勝,但是在行為上,不能偏執於空性的見解,否則將善法和惡法都解為空,這樣將成為魔見;同樣的,空性見也不能偏墮于行為,否則,將會被實有之相所束縛,這樣就沒有解脫的機會。」他又說:「持空性的見解,應比虛空高;取捨因果之心,要比麵粉細。證悟實相見解的同時,必須對因果作很細膩的取捨。」
     有人問帕當巴仁波切:「已經證悟空性的人,造了罪業,是有害還是無害?」帕當巴仁波切說:「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是不會造罪業的。因為證悟空性和大悲心的具足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修持正法,應該以因果捨取為主要,見解和行為要一致,不能悖離。
     而現在正在修習空性,還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在修行大道上,因為採取現行對治,過去生所潛伏的習氣,和未來會轉生惡趣的惡果,將會很迅速地成熟在今生。所以,《金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這意思。
      密勒日巴尊者早年造了許多的殺業,自認為一定會墮入惡道,因為對因果不虛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他非常虔誠,比平常人更勇猛精進修持,最後終於得到很大的成就。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藏曆6月4日 Chokhor Duchen 佛陀初轉法輪吉祥日

     
 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現前圓滿正等覺時說:
              “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
                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
說完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沒有講法。這即是佛最初不轉法輪的原因。

這殊勝的日子因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巨大功德力、諸佛菩薩及護法隨喜讚嘆的加持力、整體善業和正能量的匯聚, 令行善的眾生得以得到億倍增長的功德。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你的佛法修持是否已然為道? Chokgyur Lingpa

                                  伏藏師秋吉林巴(1829-1870)"檢視自己的心"

"To see if you're aware of impermanence or not
Check whether your plans are long or short term. 
想看看自己是否對無常有所覺知,檢視你的計劃是長是短,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 perceive samsara as flawed or not
Check how strong your attachments are.
想看看自己是否將輪迴視為過患,檢視你的貪愛有多強烈,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ll attain liberation in the future or not
Check whether your conduct is good or bad.
想看看自己是否未來能證得解脫,檢視你的行止是善惡,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ve given rise to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or not
Check how you take care of those in need.
想看看自己是否已生起慈與悲,檢視你如何照顧有需求者,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ve tamed the demon of anger or not
Check how much hatred you have towards your enemies.
想看看自己是否已調伏瞋恨魔,檢視你對敵人有多大恨意,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ve dispelled the obscuring demon of ignorance or not
Check how much you cling in hope and fear.
想看看自己是否已遣除無明障魔,檢視你對希懼有多攀執,便可知道。
To see if you've purified the three poisons or not
Check how free from grasping you've become.
想看看自己是否已清淨三毒,檢視你已變得多麼離於執取,便可知道。
You'll know your Dharma practice has become the path or not
By thoroughly examining your own mind."
徹底檢視自己的心,便可知道,你的佛法修持是否已然為道。
    a short excerpt from "Advice from Chokgyur Lingpa"   摘錄自秋吉林巴的教言   June 28th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the Great Treasure Revealer Orgyen Chokgyur Lingpa.     6/28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的紀念日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建立信心】一再一再地修學、思維皈依的功德

    
輪迴無始亦無終,
吾應此刻即出離;
外道鬼神及諸等,
皆非吾之皈依者; 
唯有正等正覺佛,
是吾真實皈依處。
    皈依和持戒是佛法修行的根本皈依戒的生起是當你懼怕下三道且對三寶有信心時皈依三寶之後,就認定祂們是你希望之所在,仰賴祂們是你的信託之所。一直把三寶當成是你唯一的庇護來源,向祂們祈請;向三寶祈求加持。 想著你眼前的三寶所依物,不管是塑像、雕像、畫像、佛塔、經書……等等都好,都是法身。單是向三寶大禮拜、獻供所建立的業緣,也能使此人在未來成為佛的弟子。
      蓮師說:不管你有任何禪境,像是生起證悟者的功德或喜樂,要認為這是上師與三寶的加持;這樣想,你會得到加持。不管遇到任何困難與悲苦,要想這是自己的惡業使然;這樣會讓所有的惡業竭盡。 總之,如果你不將心託付於三寶,反而抱持著邪見,三寶就不會有任何加持,你可能無法逃離下三道。
共同的五個戒: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人類從不去想死亡這件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堆草秣粗糠,或是山間狹路上的一根羽毛;閻魔王死神會倏然到來,如同一場突發的雪崩與暴風雨一般。

煩惱猶如著火的稻草,你的壽命就像落日的影子一樣衰滅。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
 此生在短暫的片刻中交錯​​而過,但是輪迴卻是無止盡的。來生你又將會做什麼呢? 而且也沒有人能保證此生壽命的長短:死亡的時辰是如此不確定,就像死囚被帶往斷頭台一般,每踏出一步,你便更加接近死亡。 一切眾生都不能永恆留存,皆會死亡。你難道沒有留意到我們都會衰老嗎? 即便如此,你仍舊不去修行佛法,反而將過去的悲慟悉皆遺忘;你不去懼怕未來的苦難,反而還輕忽下三道的痛苦。
即使在佛法的潮水接近你時,你仍然攀執於散心消遣,而且總是這樣漫不經心。難道死亡不會發生在像你這樣的人身上嗎? 我悲憫所有以此方式思考的有情眾生!
當你把死亡的痛苦牢記於心時,你將會清楚了解到,一切活動都是痛苦的成因,因此,放棄這些活動吧。大限到來之時,其他什麼都幫不了你,所以,努力修行佛法吧。因為佛法是你最好的伴侶。你的上師和三寶是最好的護衛者,所以誠摯地皈依吧。修持佛法對你的心境是最有助益的,要記住你曾經聽聞過的佛法,因為佛法是最值得信賴的。無論修持什麼法教,都要將昏昏欲睡、呆滯以及懶惰的感受加以捨棄;反之,要披上勤奮精進的盔甲。 獲得人身是極為困難的, 只有佛法能夠幫助你,其他的一切全都是世俗的欺妄罷了。
摘自烏迪亞納的蓮花生大師傳名為寶釘的遺教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人生難得當精勤

佛曾以手中的沙與大地之土為喻,比喻人身難得如佛手中之沙,而三途惡業的眾生則多如大地之土。故《四十二章經》中,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光是細觀水、陸、空行的畜生道眾生,其數量之多難可計算,更何況我們看不到的地獄、餓鬼道眾生。故知人身難得,絕非虛誑。

      有一個小孩聽到佛經上說:「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他想試試到底有多難,便將木板穿了一個孔洞,而洞的大小正好可以讓自己的頭穿出。

      為了進行這個試驗,小孩來到了水池旁。他先將木板丟到水池中,自己再跳入池中,試著將頭穿過孔洞。但是木板隨著波浪不斷地飄浮,怎麼努力都無法把頭穿過去。在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小孩心中想著:「真是令人氣餒啊!大海這麼寬廣,浮木的孔洞小,盲龜又無法看見木板,百年才出水一次,要遇到浮木都很難了,更何況還要從浮木的孔洞中探出頭來,更是難上加難。我在小小的水池中,木板的孔洞又大,雖然我的眼明可見,可是經過上百次的嘗試,頭仍然無法從孔洞穿出,更何況是盲龜呢?」

      他接著又想:「佛陀以大海為譬喻,惡道眾生想要得到人身,機會也是這麼渺茫啊!我這一生能得到人身,應當要珍惜、把握,不可懈怠、放逸,更何況雖有恆河沙數般的佛出世,我卻不曾遇到過呢!」      

      「今生得聞具足十力的世尊所說的微妙正法,我應當把握因緣依法修行。如果能遵循佛陀的教法勤加修習,就能夠從生死輪迴中度脫。想要斷煩惱、得解脫,無法由他人來代勞,只能靠自己精勤修行才能成就。如果墮到八難之處,不知何時才能夠脫離啊!世間的業力如影隨形,不時追逐著自己,造了惡業就會墮入惡道受苦。我應當引以為戒,一定要從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牢獄中出離。若不出離煩惱熾盛的三界,如何能了脫生死呢?」      

      「若墮入畜生道,必須無量劫遭受鞭打、負重、宰殺,或弱肉強食、相互殘害等痛苦;若墮入地獄、餓鬼道,如入長夜黑暗的深淵中,飽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刀杖驅逼或常在飢餓等苦。如果我不精勤修行,也一樣是在黑暗苦惱中,不得出離三界。如今我雖然已得人身,但還沒有滅盡諸煩惱,無法出離三界牢獄,唯有遵循佛所教示的種種法門精進用功,才能出離三界。現在,我發願出家修行,依教奉行,必定要得到解脫!」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第六》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當你在修行之前,用各種好的飲食來做盛大的供養。於三寶之前擺置供品,懇請祂們蒞臨享用。

                      「三寶,請納受!」如蓮師說:三寶根本沒有半點需要一碗水或任何禮敬。獻供的目的是為了使你接受諸佛的慈光加被。如果你真的空無一物可供,至少要每天供上一碗水。三寶並不需要這些物質滋養的供品,這些食子是為了讓你不知不覺地累積資糧。《普賢行願品》中說:如是最勝莊嚴具。無論是哪一種供品,甚至擺放陳列的形式都要做到美觀莊嚴、使人舒心悅意。依靠恭敬諸佛菩薩之因,便可圓滿自己廣大的福德資糧,因此竭盡全力去做。

供水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措嘉佛母問上師:一個人怎樣收到皈依的庇祐?

     
上師答道:任何人如法地修持皈依,必定能受到三寶的庇祐。因此,假如你害怕誤入歧途,祈請能遇到正道,你必然能遇到,也必定能被庇祐而免於此生的懼怕。 當所有皈依的功德從身上生起時,你不應就此滿意地停住,要不斷地增長這些所生的功德,運用心中所生的一切功德來累積資糧和淨除罪障。當能如此精進時,才能達到圓滿的能力。假如一個人皈依後能如此被庇祐,是否代表諸佛會出現、引領所有眾生? 答案是諸佛不能伸手讓所有人脫離輪迴。 假如諸佛能這樣做,基於諸佛的大悲和善巧,早就讓所有眾生無餘地全解脫了。到底是怎樣被庇祐的? 答案是一個人之所以被庇祐,是因為(修持)佛法。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實修教法】不要談自己的覺受和功德,應當專注的做祈請。


     功德毀壞之因有四種,其中一個就是宣揚。若是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去宣說自己的功德,很容易毀損這些功德。作為修行人,作為佛門弟子,必須要隱藏、保密自己的功德,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能宣說。不僅僅是功德,自己積累了一些善根、福德,或者做了什麼好事、善事也不能輕易宣說,一定要隱藏起來。

      其實我們的一些行為、言談舉止,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造業,我們所認為的功德也並不一定是什麼功德。就算稍微有一些功德,但是與佛菩薩、三寶的功德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沒有什麼可宣揚的。在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一定要保密,一定要隱藏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然後到處去宣說,這本身就是一種過失,別人也能看出來你內心的一些雜念,這都是不如法的。

      我們不能看自己的功德,要經常看自己的過失;不能看他人的過失,要經常看他人的功德,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才會有轉變,才能慢慢學到他人的功德,進而將他人所有的功德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最後,我們自己所有的過失都能消失殆盡。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人生在世,終不免無常、老病死等,因為這些都是生滅之法。但佛法教導我們,

       在生滅中有一不生滅的真心,一切萬法皆由此心而生,也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任何人都搶不走。只要悟到這念不生不滅的心,就不會為種種境界所束縛,人生就能更光明、更有價值。

      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們入舍衛城托缽,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著自己田中已經成熟、可以採收的稻米,面露歡喜之情。佛陀問同行的比丘們:「你們有看到那位梵志嗎?」眾人皆點頭後,佛陀即默然入城托缽。然而,當天夜晚下了一場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損,女兒也在當時往生,雙重的打擊令梵志愁憂悲苦,舉國之內無人能讓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眾比丘至城中托缽時,聽到梵志家發生的不幸,便回去稟告佛陀。沒有多久,梵志也哭著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請示解除悲苦的方法。佛陀告訴梵志:「世間上有五件事情無法避免,也無法脫離:一、事物必會耗減,沒有令其不耗減的方法。二、事物必會變滅,沒有令其不變滅的方法。三、色身必會生病,不可能永無病苦。四、色身會漸漸衰老,想要讓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五、人最後都會死亡,沒有人可以免除。世間人沒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見到這些耗減、變滅、老病死的現象時,就會愁憂苦惱,這是因為不了解真理。」

      佛陀繼續勸勉梵志:「不只有你家會有無常,世間都是如此,無常都在我們身邊,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倖免?所以要以智慧觀察這些無常現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樂,那你的冤家就會得意,而你的親朋好友卻會為你而憂愁;即使如此,這些無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樣。所以,能夠了解無常的道理,遇到變異、損失、老病死,也就不會難過悲傷了。」於是佛陀為梵志說了一首偈語:

      「不以憂愁悲聲,多少得前所亡?痛憂亦無所益,怨家意快生喜。至誠有慧諦者,不憂老病死亡,欲快者反生惱,見其華色悅好。飛響不及無常,珍寶求解不死,知去不復憂追,念行至勝世寶。諦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遠憂愁念正行,是世憂當何益?」

      接著,佛陀為梵志說布施、持戒等種種法,梵志心開意解,心意調柔,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諦真理,便恭敬頂禮佛陀,並合掌說道:「我今已了解真理,從今以後皈依佛、法、僧三寶,奉行五戒,盡形壽不犯戒。」言畢,繞佛三匝,歡喜而去。
                                                                                                             典故摘自《佛說義足經‧卷一》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修行佛法是要遠離輪迴痛苦,當發心越廣,它所產生的力量越大,把一切眾生放在心上感同身受來修持,才有力量

      我們從無始以來直到今天,因為都是只想到自己,從輪迴當中一再的輪轉,都是為了自己,所以導致一直輪迴,因此從開始再墮入輪迴次數,已完全無法算出。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當初生起菩提心來修行,積聚資糧,最後才證得佛果,所以我們為了獲得究竟的安樂,我們必須要發起利他的心,我們沒有任何的敵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

      我們現在覺得:這個是我的敵人、這是我所不喜歡的人,如我們仔細去觀察的話,這些眾生也是過去世,無數次曾經幫助過我們的父母親,現在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動物,像是海底的眾生也好,或是小小的螞蟻也好,這些都是無數次做過我們的父母親。
      有一公案: 過去有一位聖者名為嘎達雅納,他曾經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有一個種田的人在休息的時候想吃魚,他正在吃魚的時候,有一隻狗跑到他的前面來,聖者嘎達雅納用他的神通觀察,是甚麼樣的因緣,讓他們同聚在一起?
      原來農夫正在吃的這隻魚,是農夫這一世已往生父親的轉世;聖者觀察這隻狗,是農夫這世已往生母親的轉世,這農夫剛好又抱著一個小孩,這小孩是過去被農夫殺死的仇人轉世,為了報仇就出生在他家。
      聖者就說:「吃著父親的肉,用腳踢自己的母親,抱著過去的敵人,輪迴一切的法就是如此奇妙!」

      輪迴一切的法,沒有永遠固定的,它是一直都會變化的,我們現在大家都和睦相處很開心,或許過去我們都是冤親債主,然後今天湊在一起。我們投生在輪迴,從甚麼時候開始?沒有一個人可以講的,因為這樣,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沒有任何的敵人,從無始以來都有關係。

      因此所有的上師每次傳法的時候,都會先講要發起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如母眾生,因為這樣子的原因,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任何的時候修行佛法,一切的父母一定要放在我們的心裡,感同身受來幫助這些父母的原因來修行佛法。
      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佛道,我們要獲得究竟的安樂,就必須要成佛;成佛的話就要對三寶有恭敬心、清淨心,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心,然後對所有父母眾生發起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一開始不可以想我自己要得到甚麼安樂,或是追求甚麼安樂,這樣我們一開始的動機是非常渺小的,這樣是不對的。
      所有的六道裡面包括地獄道、餓鬼道,各有各的痛苦,都一直在受苦,地獄來講,八熱、八寒加上近邊、孤獨共有十八個地獄,我們一墮入地獄,就是數十萬年,沒有辦法脫離地獄;若墮入餓鬼道之中,餓鬼道也有外內,分很多種類,一旦墮入餓鬼道裡面,也是數十萬年都在餓鬼道裡面。
      如果我們自己所造的因,是墮入地獄的因,假如這個因還沒有結束,我們一定會留在地獄裡面。以地獄來講,八熱地獄的痛苦,八個來講,痛苦是一個比一個重,所以每一個眾生他自己所造的因,所遭受的痛苦都要去感受。
      餓鬼道跟地獄比起來的話,他們的痛苦稍為輕微,但是還是具有很大的痛苦,餓鬼道的痛苦,就是數百萬年、數千萬年沒有辦法吃到食物還有水,同樣的,數百萬年連水這個字都聽不到。

      聖者嘎達雅納,他去餓鬼道度化這些餓鬼道的眾生,他的口感覺到有一點點口渴的感覺,他就問餓鬼道的眾生水在哪裡?當他一講,就有數十萬個餓鬼來到他的面前說道:聖者、聖者,水在哪裡?我們也要喝:他告訴這些餓鬼道的眾生說:我自己口渴,所以我問你們水在哪裡。 
      這些餓鬼道的眾生就告訴他:那天你口裡說出水這個字,我們就認為應該會得到水,實際上他們已經數十萬年沒有聽到水這個字了。
      聖者嘎達雅納繼續行走,他看到一個美好的房子,這屋裡有一位美女,這美女供養他食物,她自己所坐的寶座,是一個很高的寶座,寶座的四角綁著四個餓鬼道的眾生,美女告訴他,你千萬不要給他們食物,你自己好好的享用!
      那些餓鬼道的眾生一定要向他要食物,他就給了他們一點點食物,給第一個,食物化成像那餓鬼的血肉一樣;他又送給另一個,食物立刻變成鐵丸;再送給另一個時,食物變成灰塵;給最後一個,食物變成血跟膿!美女說:我已經告訴過你不要給這些餓鬼食物,難道你悲心比我強嗎?
      聖者嘎達雅納問美女,這些餓鬼是造了甚麼因才會變得這樣?美女告訴他說:如果我告訴世上的人的話,他們應該不會相信,聖者他是親眼看到,所以他就相信了。
      原來他們以前是同一個家庭的人,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和傭人,有一次過年的時候,他們做了很多的食物要佈施,這個美女正在煮飯的時候,聖者嘎達雅納就過來了,她對聖者生起了信心、恭敬心,供養了一些食物給聖者。
      這美女供養以後,她其他家人後來才到,當美女供養聖者嘎達雅納時,她想她所做的供養也可以讓她的家人們隨喜,她就告訴她的丈夫,她丈夫立刻就生氣了,他說這食物我們都還沒有吃,妳就先給這位聖者,妳這個行為是不對的!然後她又告訴她們家的祖母,有這樣的供養,祖母沒有隨喜,反而罵她說:妳吃沙子好了。過年時很多人送給她們家禮物,她們家的傭人把好的都藏起來,不好的給客人。
      當時聖者嘎達雅納問她,妳有沒有這樣分別?傭人告訴聖者說,她不可能做這種事,如果有的話,她就把自己的肉吃掉,所以當她投生在餓鬼道時,聖者佈施給她的東西,全部變成她自己身上的肉。
      那時這美女發了一個願:他們那麼不懂得隨喜,他們種下了不好的因,假如因果業力存在的話,她要親眼看見她們承受那些果報,所以一般而言,這美女應該會投生在三十三天,但是她自己想看到他家人們的果報,所以她就在餓鬼道中看著他們受苦。
      最後這美女告訴聖者嘎達雅納:我的女兒在人間做妓女,請聖者轉告她,不要從事這樣的行業,否則會造很多的業,您到人間以後告訴她,在坐墊下有黃金,這些黃金拿出來,用他們全家人的名字做供養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長夜漫漫惡道苦

      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如今已得難得之人身,已聞難聞之佛法,遇到境界、煩惱現前時,應當吃苦了苦,心存感恩,珍惜一切順逆境界的磨鍊,累積向上提升的資糧,邁向光明的康莊大道。

      一天,衹夜多尊者弟子入石室城乞食,進城門時臉色突然憂戚哀傷起來,等到乞食結束,要出城時,又悲傷不已。弟子們感到疑惑,於是請示尊者緣由,尊者回答:「我之所以突然感到憂戚哀傷,是因為走到城門邊時,遇見一位餓鬼之子,此餓鬼子向我說道:『我在這座城邊已經等了七十年,母親為了我入城去尋找食物,至今未曾回來。現在我又飢又渴,非常痛苦難受,尊者入城時若有見到她,請轉告她趕快回來。』」

      「我入城之後,見到餓鬼母,即向其說言:『你的孩子在城門邊等你,他又飢又渴,氣力微弱,非常思念母親,想要趕快與你相見。』餓鬼母回答:『我入城已七十多年,雖然有膿血、涕涶、糞穢等不淨之食,但因我福薄,且因剛生產完,羸弱飢餓無力,所以都被那些力氣大的餓鬼早一步搶走;好不容易得到一口不淨食,欲回去與孩子分享,城門卻又有許多大力鬼在那阻攔,不許我出城。祈求尊者憐憫我,慈悲帶我出城,使我們母子得以相見。』於是我立刻帶著餓鬼母出城。」

      「當餓鬼母子倆相見後,便馬上分食僅存之一口不淨食。當時我向此餓鬼母問道:『你住在這裡多久了?』餓鬼母回答:『我住在這裡的期間,看著這座城從初初興建,漸至頽圯、敗壞,又再重新興建,已經有七次了。』聽了不禁令我感嘆:『餓鬼的壽命這麼長,真是苦啊!』」衹夜多尊者的弟子們聆聽開示後,紛紛感到流轉惡道是為甚苦,皆起厭離生死之心而得見道。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七》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獻曼達也稱大供養─累積福慧資糧的殊勝方法

獻曼達的三種圓滿

      「獻曼達」的意義:獻是供養,曼達是梵文,譯為壇城。如同懺悔時需具足四種對治力的訣竅ㄧ般,供養時,也應具足三種圓滿的訣竅:第一個圓滿是「所依圓滿」,供養的對象是諸佛菩薩。第二個圓滿是「供品圓滿」,供養的物質是圓滿的。意指來源正確、非經造業而得、不是使用剩餘的物品…等。第三個圓滿是「出發點圓滿」,供養的動機或出發點是圓滿的而且具有菩提心,沒有勉強、不捨、吝嗇、礙於人情或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或為自己另有所求等,出於自私心的供養。具備三種圓滿的訣竅而供養,就是累積福慧資糧最殊勝的方法。 獻曼達──累積福慧資糧的最殊勝方法,自然具足六度波羅密的功德:供養珍寶或其他物質,是「佈施波羅密」;供養時,沒有任何吝嗇和執著等煩惱,歡喜並充滿菩提心,是「持戒波羅密」;供養過程忍受任何苦行等障礙,就是「忍辱波羅密」;沒有懈怠、偷懶,努力不斷實修供養,就是「精進波羅密」;專心觀想清楚,就是「禪定波羅密」;清楚明白外、內、密獻曼達的意義、功德,就是「智慧波羅密」。正確的獻曼達具足一切累積福慧資糧的方法。所以,大乘的五道十地一切成就的來源就是六波羅密。

      行者透過供養上師、三寶,來表示自己的虔誠和敬意,此目的是為充實覺悟的本質,故將一切珍貴美好的東西都用來供養。

      當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時,大多數的人心裡就想"這麼美麗的花,我要把它買回去,放到我家裡的花瓶裡面,看起來多麼好看啊 "很少人會想" 怎麼有這麼美麗的花,要好好的將它供養 " 三寶"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面,我執就不斷的累積與增長。佛陀具足了方便智慧,為了要去除眾生的我執,教授了獻曼達的方法。獻曼達能夠圓滿的積聚資糧,以財富受用來做供養,所得到的卻是智慧資糧,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

      為什麼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想? 通常"我"形成的時候,並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百千萬億次不斷累積的。當我們在獻曼達時,要供養自己的財富受用。想一想,如果問說"你有了多少錢"?自己會想說"我有一塊錢、十塊錢、一百錢、一千塊、十萬塊等等"心裡會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實際上這每一塊錢都是一個我,當自己有十萬塊時,心就有十萬個我。十萬個我是非常沈重的,因此當我們獻曼達時,將自己所有的財富受用,一切都供養給三寶,供養給三寶之後,這些東西就不是自己擁有的,就已經不是自己的東西,心裡就沒有這沈重的負擔,而將我執逐漸丟掉。

      因此我們要再三的做獻曼達的實修,就想到這些都是三寶的東西,自己只是使用它而已,並未真正的擁有它們。以是之故我執可學習逐漸的降低 。就好像一杯水一樣,當它不受動搖之時,就會變得很純淨; 當內心混濁的部份消失不見時,內心清淨的部份就會顯現出來,是如來藏,也就是佛,也就是智慧資糧。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釋尊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這譬喻是這樣的: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蹣跚地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疑惑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瞭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顯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發現斷崖上有一棵松樹,並且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
        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像牠是如何懊惱地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謝啊!幸虧這藤蔓的庇蔭,終於救了寶貴一命。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一看,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浪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墮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慄起來。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了兩隻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啃齧著藤蔓。旅人拼命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逃開的樣子。而且每次搖動藤蔓,便有水滴從上面落下來,這是枝上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記自己正處於危險萬分的死怖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奪。

        釋尊開示這愚癡的旅人之相,便是所有人類的「人生之實相」。那麼釋尊這段譬喻是意味著什麼呢?
        釋尊「無常之老虎」的法語,是在開示你的人生真實之相。

1.孤獨的心靈
        旅人:這旅人即是指你自己。
        荒野: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你無盡寂寞的人生。你從生下來時,就成為這旅人而在作人生之旅了。既是旅人,應知目的地。如今你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間來呢? 如若不知,豈不就和這愚癡的旅人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你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為你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雖說有親屬、家族、朋友,但並沒有可以互相傾吐心中一切,互相理解的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婦,終此一生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這心靈的孤獨。難道你未曾有過孤獨的感傷嗎?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你人生旅途中,家族、親屬、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現在,應該看到很多白骨,那時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觸?你可曾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呢?
        老虎:饑餓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你自己的死亡。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故你非死不可。
        對人類而言,死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釋尊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現在這無常之虎猛然向你逼來,但由於你以為這是非常恐怖的事實,所以平時不想去思考它。而且如果你因為佛教的正視死亡、談論死亡,而感到陰森森,並且厭惡的話,你就對佛教完全誤解了。平生雖然忘記死、逃避死,但死必然會來到,這種心態並不能解決死的問題。唯有與死正面對決,而獲得解決,才能得到絕對的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作為旅人的你,本能地想從死逃開,一有病就到醫院,或以藥物來跟死亡搏鬥,但仍然是逃不掉的界限。

2.無力的松樹
        松樹:接著你攀上崖頂的松樹,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你擁有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無力的。像歷史上有輝煌成就的秦始皇、漢高祖,臨終時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猶如夢中之夢」而寂寞地死去。
        眼前的你能握著金銀、財產、名譽、地位等含笑地迎接死亡嗎?瀕臨死亡時,一物也帶不走,因此想要笑笑地面對死亡是不可能的。

3.人生是夢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以為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壽命可依恃,但即使認為「還有十年、還有二十年可活著」,但你認為到底人壽幾何?想想看便知: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過是「啊」的一聲之間,便如夢如幻般地消逝了。你從今以後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樣是「啊」的一聲之間便會過去。  

        老鼠:不斷咬齧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互相在縮短你的壽命。所謂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過年、節日、假日也都一刻不休地在齧著你的生命。因此最後藤蔓必定被齧斷,這便是「死」。
4.後生大事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作為旅人的你,此時唯有墮入不知其底的毒龍深海裡。而且你的死後,必定產生「後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獄」。墮入此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一件事情便稱為──「後生大事」。
        一墮地獄八萬劫    再得人身復幾時
        毒龍:產生地獄之苦的是這三條毒龍,這三條毒龍即指你心中的貪欲、瞋怒、愚癡之可怕的心。
        由於「貪欲」之故,不知累積了多少殺,盜,淫,妄的惡業。
        由於「瞋怒」之故,在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朋友、他人「願他快死」等的心殺之罪。
        由於「愚癡」之故,不知累積了多少對自己不幸的憤怨,對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因果法則是一點也不會差錯的。由自己所不斷造作的罪惡所生出的地獄,最後還是由自己墮入。
        教你解決此後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為旅人的你,忘記了逼在足下的後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奪。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一天之中,你不斷所想的,繼續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
        然而不斷地舔著蜂蜜,不知不覺地墮下去,豈不是太愚癡了嗎?你能否定你不是這個旅人嗎?
        釋尊在此開示你的真實之相──    亦即此「後生一大事」,一刻一刻地逼近著。──    並且向你說明解決之道。
        來吧!莫讓死看到你的背後,要從正面跟死對決。唯有解決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永恒的安心與滿足。用力打開佛教通往安心之門的是你自己啊!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佛言:「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根機不同,所顯現的相貌也不同。


      若能將每一眾生都當未來佛,恭敬對待,則不僅能具足善緣,開創光明無礙的人生,道業亦能有所成就,進趣圓滿佛果。

      佛陀時代,有位長者的兒子年紀大約五、六歲,占相師為他看相後,發現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壽命太短。長者聽了十分憂心,便帶著兒子到外道六師的住所,希望為兒子求壽,結果六道外師紛紛搖頭嘆氣,表明無法滿其心願。
      於是,長者帶著兒子來到佛陀的住處,再三頂禮佛陀,懇切地說:「世尊,占相師說我兒子雖然福德具足,壽命卻短。他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希望世尊能賜他長壽。」佛陀表明沒有辦法能讓長者的兒子長壽。長者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請求佛陀:「世尊,請您慈悲開示。」於是,佛陀告訴長者的兒子:「你到城門口,看見任何進出的人,都向他們頂禮。」
      長者禮謝佛陀後,歡欣地帶著兒子來到城門口。當時,有一位化作婆羅門的鬼神正要進城,長者與兒子依佛所教,恭敬地頂禮。鬼神十分歡喜,就祝願說:「祝你長壽。」這位鬼神即是被派來取孩童命的使者,但鬼神中有條規定,即是說出去的話不能反悔,所以這位鬼神既已祝願小孩長壽,就不能再取他壽命。長者的兒子因謙忍恭敬的緣故,得以延長壽命。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七支供”出自經中之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佛法修行中有著重要地位

「以吉祥日、月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佈施、懺罪、持誦、禮拜等,得大加持,成就迅速。如在吉祥月、日會合時,則更為殊勝。若於吉祥日、月作十不善者,果報亦不可思議。」


       七支供的內容,其建立於普賢菩薩行願的基礎上,故無比殊勝。將《普賢行願品》的修行歸納為兩句話,即無上菩提的觀修,佛陀心行的模擬。依普賢行願修行,直接以佛菩薩為榜樣,通過模擬,一一對照並修正自身心行。

      普賢行願所以稱為願王,是因為每一願皆以無限為物件。我們供佛,只是供一尊佛,拜佛,也只是拜一尊佛,所做有限,供養物品更有限。依普賢行願觀想,每念一佛,或禮敬一佛,都是以十方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為對象。而這種禮敬和供養不是一天、兩天,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何等恢弘的願力,何等廣闊的心行。這樣無限的心,正是佛菩薩的心。

      通過《普賢行願》的修行,就可以打開自我。當我們觀想十方一切諸佛作為禮敬物件時,心就可契入佛菩薩的心境。以此無限之心供養,則能成就無量福報。因為建立在無限基礎上的任何行為,都會成為無限,就像任何數字乘以無窮大之後會變成無窮大一樣。若以有限心行積累福報,永遠是有限的。

「頂禮、合掌」手印結起的方式、意義、觀想方式 

給一切諸佛最恭敬的頂禮

     頂禮、合掌時,雙手掌心呈中空,拇指前端第一關節稍微彎入掌內,如同兩手中間捧著如意摩尼寶一般;兩中指微微分開、表示已開的蓮花。
     頂禮時,將雙手放於頭頂、喉頭及胸口時,各別有觀想:
置於頭頂 -- 觀想諸佛菩薩加持我們的身密,身體所造一切的業及障礙皆清淨。
置於喉頭 -- 觀想諸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口密,口所造的業及障礙皆能淨化。
置於胸口 -- 觀想諸佛菩薩加持我們的意密,同時清淨我們由意所造的業及障礙。

儀軌:字面意義是修行法門,是一種系統化的生起次第修行,由許多步驟構成,其中包括與本尊之身、語、意相關的瑜伽。典型的儀軌結構包含了皈依發菩提心的前行、觀想佛本尊和念誦咒語的正行,以及功德迴向一切有情眾生的結行。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2014/06/06新聞 慟!英少女力抗病魔仍逝世、鏡子藏3千字遺言家人淚崩

     英國一名13歲少女亞西娜(Athena Orchard),因為罹患骨肉瘤(osteosarcoma)於日前逝世。不過,她的家人在整理其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亞西娜竟在鏡子後面留下約3千字的遺言,並稱「重要的不是故事是否有完美結局,而是故事本身」,讓父親讀到一半淚水就忍不住潰堤,許多網友也跟著淚崩。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亞西娜去年(2013)年於聖誕節期間被診斷出罹患骨肉瘤,對於漫長的抗癌過程,她仍積極面對並力抗病魔,還時時刻刻提醒到醫院照顧她的家人要記得吃飯與休息。不過,亞西娜日前仍因不敵病魔,在家人的陪伴下離世。

      而亞西娜的父母親強忍悲痛,在替她整理遺物時,發現女兒竟在一面豎立的鏡子後面留下滿滿約3千字的遺言,鼓勵家人勇敢面對,並且要正向思考。亞西娜寫道「快樂取決於我們自己,也許重要的並非故事是否有完美結局,而是故事本身」、「人生的目標就是要活得有意義,平凡與特別往往只有一些區別。」

      亞西娜還寫道「愛如此珍貴,生命如此令人不解。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所以充分過完它,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是否可能就會得到不治之症,所以好好把握每一天,讓它有價值。」字字句句充滿鼓勵的語氣,讓亞西娜的父親與家人看了之後相當鼻酸。

      報導指出,亞西娜的父親還因為太過心痛,無法將親愛女兒的遺言一次看完,熟悉的筆觸讓他看到一半就忍不住淚崩。亞西娜的父母親表示,女兒相當勇敢、積極與樂觀,儘管生前被疾病纏身,仍擋不住她身上的光芒。

      而亞西娜的父母也將永遠保存這面寫滿女兒遺言的鏡子,就彷彿她還在身邊。這個故事被報導後,許多網友也跟著淚崩,被亞西娜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所感動,但也替她短暫的人生感到惋惜。

生死無常

  你若觀無常,你對生命的焦慮不安就會減少,你便能開始修善。何謂無常?榮華富貴的結局常是財寶散盡;興建締造的結局常是毀亡;相聚的結局常是分離;生之結局則為死亡,一切皆悉無常。
  此外,這個宇宙看似堅固,實是無常,宇宙將會依次毀於火、水、風,四季也透露了無常的道理。春季之力使土壤變得柔軟及呈紅棕色,並使草木抽枝發芽。但春季不能長久,夏季來臨便使土壤潮濕,呈青綠色,草木之花葉欣欣向榮。秋季之來臨,土壤變得堅實且呈紅黃色,草木、穀稼、果實成熟。冬季來臨,土壤又變得堅硬且呈灰色,草木幹而脆,季節之遞嬗來來往往,日月之升降亦含藏無常之理,日間光且明,夜間則黑而暗。時間也是如此,刹那刹那的消逝,增長成為分鐘、小時。這無常的世界類似事件重複發生,給人一種綿綿相續不絕的印象。
  一切有情,亦即這宇宙的居民,都無法免於無常。先我們而來的一切眾生都死了,現在活著的將會死去,未來要來的也會死。你本身,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每一個月、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越來越接近死亡。你雖然勇猛,但你無法趕走死亡,你雖然健壯、身手矯捷,但你仍無法逃避死亡,你雖聰慧善辯,然而你博學的論述並無濟於事。英勇的軍隊、無堅不摧的武器、權力、威勢、巧謀、財富、美色都不能驅走死亡。當日落西山之時,誰也無法延宕或挽留它。
  至於你能活多久,也是無法斷定的,死亡可能在任何時候駕臨於你:當你還在母胎之時,或在你出生之時,或在你正學會爬、會走之時,或在你年輕、或年老之時,隨時隨刻,死亡都可能降臨。你死亡的時辰是無法確定的。至於你會如何死呢?你可能死於火災、洪水、雷擊、風霜雨露、地震、雪崩、倒塌的建築物,或者死於刀兵、毒藥、腐壞的食物等等,哪一個將是你的死因,無法得知。你的生命像巨風中的油燈,像水上的泡沫,又如草上露。
  你並非很願意或很高興趨向死亡;相反地,你很不情願死。你拋下了你的土地、房屋、農田、你的動產與不動產、你的親朋好友、你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配偶,甚至你自己的身體。無力、孤單、無親無朋地,你必須步向一個生疏的領域,那個介於死與生的可怖階段。不論這個大去之期來得遲或速,那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今後不管你看到、聽到或想到別人的死,你應想到那也有你一份。
  沒有人在他強壯、健康、快樂、舒適的時候想到死亡。然而當死前的痛苦來襲時,你的體力衰退了,你甚至無法起身而坐,無法彎身,健康的色澤消褪,你看來像一具死屍,你很痛苦,但無法使之減輕;醫藥、法會無濟於事;你知道你快死了,你的痛苦與恐懼劇增,你惶恐你要拋下一切而獨自離去。當你想到別人在吃他最後的一餐飯,及留下他最後遺言時,謹記:你也難逃此數。
  某人一旦死亡,即使是曾經非常愛他的人,也不願把他的屍體在家裏多留一兩天。每個人看了死屍都會厭惡及恐懼,葬儀社的人把它扛到屋外、埋葬在公墓中,或燒成灰,或塞進土縫中,或留給飛禽野狗。當死者的屍體被處置以後,再沒有人能看見他。你應想想,你有朝一日也會有這樣的下場。
  當你要死的時候,唯有三寶可作你的依怙。由於只有善業與惡業能決定我們死後到哪里去,因此,此刻是開始好好學佛的時候了。

  
在上位的人失去地位,在下位的人崛起得勢;富人變窮,窮人轉富;敵人變成朋友,朋友反成敵人。由於一切皆無法超越其無常之性,若將無常之物視為有常,那就是迷惑了,這樣的人叫做顛倒。
  如今你已獲得寶貴人身,能夠談論及瞭解各種觀念,具足種種能力,得遇修行上的師友,且瞭解佛法的好處,你若將此寶貴的人生因緣荒廢了,你可能永遠無法再度獲得,任憑你經歷多久的輪回生死之苦。既然你今生能活著的時間短暫得有如穿過雲際的一閃陽光——發誓徹底地修學佛法吧!而且要精勤地學。
  這種對於無常的觀察,可以使人徹悟一切和合之物皆悉無常。這個體悟更可使人去除根本的貪著,增加對佛法的信心,且使精進成為伴侶。從此你就再也不會意氣消沉、倦怠,最後你將能體悟本性不生不滅的道理,並可獲得圓滿成就。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獻供是對治我執與貪婪,象徵眾生以物質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及六道眾生來積聚資糧

依據藏密傳統,向諸佛菩薩獻供「八供」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別的意義。


在壇城前供養 -- 水、水、花、香、燈、塗、果、樂等八供,積聚成佛資糧。

佛云:「眾生欲正覺,廣聚無量糧。」因此我們必須向諸佛菩薩行供養,積聚資糧。

【水】飲水 

第一個供品是飲水,象徵八功德水,供水的功德是用以解除眾生之渴望。供養諸佛菩薩飲用,祈願眾生,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消除口渴之苦。

【水】浴水 

第二個供品是浴水,藉此功德而得到自身的清淨,消除修行的干擾。供養諸佛菩薩盥洗,祈願眾生證得清淨之身,消除修行上的障礙。

【花】 

第三個獻供是花,花本身是作用莊嚴佛身,但佛陀圓滿的報身是不需要裝飾,我們供鮮花是祈求所有眾生得到佛陀莊嚴之身。供養世間一切美好的視覺享受,祈願眾生容貌莊嚴,具足好相。

【香】 

第四個供品是獻香,祈求眾生能修持「戒定慧」。供養世間的嗅覺享受,祈願眾生修行成就,散發自心之香。

【燈】 

第五個供品是燈,獻燈的意義是將所有眾生的無明清除,得到無上智慧。供養照明,祈願眾生消除無明愚癡。

【塗香】 

塗香是祈求解除我們及眾生的煩惱障。供養塗身的香油,象徵世間的觸覺享受;祈願眾生淨除習性染垢。

【果】 

第七供是果,獻果象徵能令所有眾生取得禪定。亦稱為「食子」,即食物,象徵世間的味覺享受;祈願眾生不受飢餓之苦,食物豐足。

【樂】 

覺悟者是不執著悅耳的音樂,我們獻樂是象徵眾生能聽法音而獲開示。 供養音樂,以海螺或「丁夏」(西藏樂器名稱)象徵世間的聽覺享受;祈願眾生歡喜聽聞佛法。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行者當善自觀察身、口、意三業,思惟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迴苦之理,於起心動念處留心

        「生死輪轉無有邊際,善惡業報影響無差。」善惡念夾雜相續,故招感種種善惡業,於生死苦海中,升沉疲極,流轉不休,故名眾生。因果法則絲毫不差,善有善報,惡遭惡殃。

        佛陀住世的時候,王舍城中有一位年過百歲的長者,名叫福增,家人都因其年老體衰而心生嫌惡。福增聽說出家有無量的功德利益,亦聞三世諸佛皆因出家方成佛道,因此發起了出家修行的心願,但因福增實在太過老邁,沒人願意為其剃度。遍求不遂的福增,不禁悲從中來,老淚縱橫,此時,慈悲的佛陀經過福增身旁,便施以種種教誨善喻撫慰,並請目連尊者為他剃度出家。

        如願成為比丘的福增,卻常受到旁人的戲鬧,因此對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連尊者看到此景,趕緊以神力將其救起。尊者心想:「此人如此愚鈍,我若不讓他明白三途惡道的恐怖,以此攝化他,恐怕難以得道。」

        於是目連尊者便以神力帶著福增來到海邊,岸邊有一具剛剛猝斃、相貌依舊莊嚴的婦人屍首,有一隻小蟲正由其口爬出,又爬回鼻中。福增疑惑地問:「這是誰?」目連尊者答:「她是城中富商的妻子,自恃貌美而不修福德,仰仗夫婿的寵愛而恣意損害一切,因不小心失足落海,命終於此。但仍貪愛不捨過去的美貌,所以投生為這隻小蟲,之後還將入地獄受報。」

        目連尊者帶著福增再往前行,看見一名女子將自己投身於熱鍋沸湯之中,被煮得皮散肉熟,其骨又在鍋外化回原形,吃著鍋中自己的肉。目連尊者對福增解釋:「城中有位男眾居士崇敬三寶,常以佳餚供僧,每每派遣此奴婢送食,這奴婢總是先自嚐美食後才供僧。幾次後,主人發現有異而問此奴婢,她回答:『是比丘們吃剩給我的,如果是我先偷吃,來世我將吃自己的肉。』以此因緣先受眼前果報,將來要到地獄受苦。」

        接著目連尊者帶福增來到一座高聳無比的骨頭山,目連尊者告訴福增:「這些是你過去的骨頭。」福增聽了嚇得毛骨悚然、冷汗直流,倉惶地請示目連尊者自己過去生的因緣。目連尊者答道:「過去有一個村落,人民生活富足,當時有一位長者名為法增,因為篤信三寶、慈悲好仁,而被鄉民推選為鄉長,任內數十年中民安物泰。但後來因染上賭博的惡習,親近惡友,荒廢了政事,境內惡強侵凌,刑訟不察。有一天,有人呈了一份訴訟,鄉長因忙於賭博,無暇顧覽訴訟而將其全都判處死刑,事後才發現自己竟然輕率殺人,鑄下大錯,懊悔萬分,隨即命終。因其為官自恃威勢,枉害殺傷生民,而投生為海中的一隻大摩竭魚,魚身時時受到諸多小蟲咬噉,紅血遍染大海。摩竭大魚平日吸海水維生,一吸起來,海水好似大河一樣流注入口。一日,眾多商人乘船行經此海時,正逢大魚張口吸水,頓時浪起潮湧,商船將入大魚腹中。商人們在驚佈中,一齊同聲急呼悲喊『南無佛』,摩竭大魚聽到佛名旋即閉口,商人們蒙佛慈力護佑,撿回性命,而摩竭大魚為了讓商人們平安順利渡海,忍受飢渴而死。大魚死後,夜叉、羅剎、水神齊力將魚身拖到海岸邊,置之於此。」

        福增隨著目連尊者的引領,深悟生死無常苦空之理,斷盡煩惱,得證羅漢果。

典故摘自《菩薩本生鬘論‧卷四》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在開始之時,是何者帶引進入佛法?何等福田可以讓法種子植入我們意中?如何入門?這就是皈依。

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始終是必須要具備之兩大條件

      皈依意指能認識佛、法、僧三寶為永恆不變之保護,從而生起誠信,因此而得到之效果是開啟了入法之門,此乃最初之情況。      

      在皈依三寶之後,我們對法之基本看法應該如何?

      當知,在整個空間中充滿著生命,此等眾生無一在過去世不曾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我們要認知眾生皆曾為我父母,對他們從前所給予之慈愛,心懷感激;我們亦應明白曾為我父母之眾生,尚沉淪於輪迴生死苦海中。故此要發菩提心,為彼等而立下修行無上教法之決心,菩提心便是我們修行之基礎和預備工夫。
      不管修何法門,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始終是必須要具備之兩大條件。故此無論我們在做什麼,簡單如一個大禮拜、一句咒、修生起圓滿次第,無一修習、無一儀軌在開始時可以沒有皈依和發菩提心之祈禱。在結尾時亦當以此志趣做迴向和祈禱。
      聖教是極之深遠廣大的,教法亦無量。為了適應個別不同眾生之根器,佛陀立下八萬四千法門。當修習時,要把所有教法集中為一個重點。那麼,應該如何濃縮呢?事實上,雖然佛陀立下無量教法,最重要之訊息,可歸納入下列四句頌中: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陀實教我們不應行惡而應該行善。何謂惡行?當一個身、語、意之作為能損害他人時便是惡行。正如佛說,我們不應作任何傷害他人之事。善行者,任何能為他人帶來好處、正面、美好之行為。

      何者為此等善惡之根源?一切善以為主人,以身、語為僕而行善。惡行亦出於心,依身、語而行惡。故知,此等善惡之根源皆是自心。然而目前此心,於某程度上而言尚不自知者,不論何時何地,意到而作,亦如是積累業力。
      此心乃所有染污之根源。憤怒從此心生,又由此憤怒衍生各種傷害打鬥等。同樣,妒嫉亦從心生,諸般惡意如忌妒、欲望、愚蠢、傲慢等等亦從自心生。故此佛陀開示當自調心!當見心乃眾苦之源,我們必須警惕、制心,努力減少垢染,我們要完全專注於此,當惡意生起時加以調伏。

      同為此心,當轉為正時,能認知三寶殊勝者亦是它,並藉此經驗生信和作皈依,由於修習正法,此心亦能為自身及他人之解脫積聚因緣。由此可知,善惡之根源便是此心,必須對治此心加以改良轉化,對自心之考察便是修行主要部分,對治心是佛法各乘之共道。我們有幸能得遇佛法,源出於精神導師,對我們披露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 

摘自怙主敦珠仁波切( 1904-1987 年 ) 皈依發心法談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有位天人天福享盡時,五衰現前,自知不久將亡。因受持三皈,心心念念不忘三寶,因而解脫了畜生道的業繩繫縛。

     

      第一,他頭上戴的冠花自然枯萎;第二,頸中的光芒不再;第三,身形消瘦、腋下自然流汗,身體臭穢;第四,天衣自生垢穢;第五,不樂本座,座旁並有一位天人在等候他的寶座。

     天人有天眼通,看到自己死後將投胎成一隻癩子豬,身上長滿癩痢、惡瘡,於是心生恐懼,悶悶不樂。另一天人看到他憂愁不樂,便問他:「你為何如此不快樂呢?」天人回答:「我天壽已盡,將投胎成一隻癩子豬,因此十分憂惱。」天人跟他說:「天上的人都是如此,誰也逃不過死亡這一關。但是你非常有福報,釋迦牟尼佛現正在善法堂為他母親說法,你趕快去請求佛陀,或許能有一線生機。」
     於是,天人馬上趕去見釋迦牟尼佛,請佛陀救他。佛陀對他說:「想要免離此難,只有受三皈五戒。若想再進一步,就要修禪定,入甚深禪定,才可以超越死亡。」天人生活很快樂,要他修行打坐是很難的事情。但這個時候,天人為了不墮惡道,就對佛陀說:「世尊,只要能讓我不墮惡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於是佛陀馬上為他受三皈依,他虔心皈依三寶,七日之後壽盡。
     因受三皈依的功德,所以天人並未墮入惡道,轉而投胎至一位大長者家。由於天人害怕受畜生報,所以心很專注,時時刻刻都在想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念心堅住不動,把心靠在三皈依上,於是轉為人身當了長者的兒子。
     他的母親在懷孕期間,總是聽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聲音。待他一出生時,便長跪合掌唸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母親看到嬰兒的奇特行為,大為驚恐,認為是妖怪,不吉祥,便想要丟棄他。長者知道此事後,馬上前往探望。結果一聽,原來嬰兒是在唸三皈依,就告訴大眾:「你們不必感到驚慌,這嬰兒善根具足,一出生就知道唸三皈依,而你們都已經七老八十了,還不知三皈依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好好養育他,他將來必定很有成就。」
     這小孩聰明伶俐,父母都很疼愛他。五歲的時候,和同伴在外面玩,遇到了舍利弗和目連尊者,就上前問訊作禮。舍利弗尊者感到奇怪:「從未看到小孩子這般作禮的。」小孩就問尊者:「尊者不認識我了嗎?」舍利弗尊者即入定觀其本相,才知小孩即是當初在善法堂受三皈依的天人。小孩長跪對舍利弗及目連尊者說:「願尊者代為請世尊及僧眾明日到寒舍慈悲應供。」於是尊者將話稟白佛陀,小孩也回去跟父母說明原委。長者感到非常光榮,準備了豐富的齋飯供養世尊及眾比丘僧。世尊也藉此因緣開示法要,小孩和父母皆證得無生法忍,百萬天人同發無上菩提心。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

       有些人不知皈依三寶,也不知修持善法,只能隨業受報。三寶是眾生的依怙,若能皈依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歸向、依靠三寶,必能生生世世不離正法,永離惡道。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依照儀軌及壇城如法的修持,信眾用虔誠心供養,經由具德上師佛法的加持,將之轉化成殊勝供品,以火燃燒的方式,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能令法界一切歡喜滿足,十方安樂吉祥!


一、【火供的意義】  

佛法中任何修行最基本的目的是消除無始之業障,增益福德、智慧二資糧,進而得到究竟的佛果位。密法中得到以上目的的方法不勝枚舉,其中用火作上供養、下布施的方法,便叫做火供。


  
二、【火供修行程度與方法】  

火供因修行者的智慧高低和修行的程度深淺不同,可分為上等修行火供、中等修行火供、下等修行火供。

(一) 上等修行火供:又稱究竟火供、真實火供、大樂智供,屬於無形火供。

主持火供的上師透徹了解大菩提、大空性二者無二無別,擁有最究竟的智慧,在禪定中以究竟的智慧之火燒我執、斷煩惱所知二障,不必用有形的火、有形的福物、有形的壇城。屬於最究竟的火供。

有能力修此火供的上師,如蓮花生大士、龍欽巴祖師、持名無畏洲....等大持明者。

上等火供修行之果報:

1. 本性清淨--普賢王如來之法身佛。
2. 自性清淨--五方佛之報身佛。
3. 悲心清淨--釋迦牟尼佛之化身佛、一切佛菩薩之成就。

(二) 中等修行火供:屬於無形火供。

上師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在修行火供。隨時觀想自身為文武百尊、諸佛菩薩之化身。自己的口便是火爐壇城,臍輪代表金剛智慧之火。至於火供時所使用的金剛匙只以兩手代替之。左手代表智慧空性之金剛匙,右手代表方便菩提心之金剛匙,以手代表的左右金剛匙來供養口之火爐壇城,所供養之福物轉為甘露,清淨自身。

中等修行火供之果報:

依自己本尊所修行而得之果報,如修金剛薩埵即得金剛薩埵之果位。

(三) 下等修行火供:屬於有形火供。

修火供的上師無法如前述二者一樣作禪定的火供修行,必須藉有形的火、有形的福物、有形的壇城來修火供。
目前佛教界的上師,即使有禪定修火供的能力,但為了配合眾生的根器,一律修持有形的火供。

以下便是介紹下等修行火供的修持方法: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未及害彼,返自害己」佛法提到眾生以瞋報怨,因為瞋心失去理智造諸惡業,終將自食其果。

     因此世尊殷切告誡弟子:「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善惡因果的必然性,是人生的真理,修善得善報,造惡得惡果。覺者體悟此理克己慈忍,善自守護真心,不因違逆因緣生瞋造業,進而慈悲一切利樂有情;人生自能愈走愈光明。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Each time we perform even a slight positive deed, such as a single recitation of the six-syllable mantra of Chenrezi, the Buddha of Compassion, we should think that our intention is to liberate all sentient beings from the ocean of samsara.



 「每當我們行持善法—即使是如持誦一次大悲觀世音菩薩六字真言這麼微小的善法,都應當以解脫一切有情眾生出離輪迴海為發心。
When we do even a slight negative deed, if we do not confess it, how can we liberate sentient beings from samsara?"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而當我們行持不善法時,就算是最微小者,若是不作懺悔,要如何能解脫有情眾生出離輪迴呢?」
—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感謝普賢法譯小組(Samantabhadra Translating Group)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