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離狹隘【心】以平等心,歡喜對待每一個眾生


慢慢長養, 練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以「捨」先思維起
四無量心一般是依「慈、悲、喜、捨」的順序來講,但在修行的時候,必須先從「捨心」開始思維起。如果不先修「捨心」,先修習「慈心」和「悲心」的話,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放在慈心和悲心上,凡是符合想法時,就產生「喜歡」的感覺;不符合想法時,會產生「不喜歡」的感覺,使得對外在境界和眾生產生「喜」「惡」的執著,很容易讓慈心與悲心落入偏執的習氣中,使「慈心」和「悲心」夾雜了分別心,無法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眾生。
在修行上,對親人的眷戀,和對仇敵的怨恨等等分別,是大乘佛教徒利益眾生時最大的障礙。當遇到不喜歡的人時,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很難生起希望對方離苦得樂,甚至成佛的想法,導致修行與現實產生衝突和矛盾。不論是貪愛親情,或厭惡仇敵,這兩種執著心態,都將因情緒上的喜惡,產生選擇性的慈悲。
要對一切自己喜歡或討厭的對象,一律發出慈悲心來,是不容易的。一個修行者,一定要克服這些心理狀態,慢慢的培養。所以,在四無量心當中,首先要學會「平等捨」。
捨無量心
「捨」,是捨下對仇敵的怨恨,對親友的貪愛,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對於曾經在輪迴中作過我們父母的眾生,生起沒有分別、平等的慈悲心。
平等捨  「捨」,可稱做「平等捨」。因為只講「捨」的話,很難明白「捨無量心」的真義﹔如果講「平等捨」,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因為,慈悲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發心,而平等捨的無量心,是航向慈悲大海中最正確善巧的方法﹔有了平等捨之心,修起慈心、悲心和喜心時,才能無量無邊,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不受個人喜怒哀樂偏頗執著的限制。所以觀修四無量心時,一定要先從「平等捨」開始思維起,才能達到真正無執的慈悲。
要做到無執的慈悲,就是修「平等捨」──「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捨」。「捨」是「放下」,「放下」對一切人、事、物「好」及「不好」的「執著」,對眾生平等看待。
如何學習「平等捨」
剛開始練習「平等捨」的時候,可以由自己最討厭、最瞋恨的人做起,將他們轉化成和我們沒有利害、喜惡關係的一般眾生,對境不起瞋心﹔然後想想這些眾生,在過去生生世世輪迴中,和無數眾生一樣,都曾作過我們的父母親,和今生的父母一樣愛護我們,這樣去想的時候,對所喜歡、所厭惡的和沒有關係的一切眾生,都會生起同體大悲,平等去看待。如果一時沒有辦法生起平等大悲,就要不斷重複這樣去想。時時這樣去想,就會從內心慢慢放掉對敵人的瞋恨心,放鬆對親戚朋友過度的貪戀,讓貪愛和瞋恨的強度,慢慢平緩下來,以至於能以平等心,歡喜對待每一個眾生,這樣慢慢來訓練自己。
無明的捨
修習平等捨時,內心是涵蘊著無盡的慈心和悲心的,如果「平等捨」中沒有慈悲,就會形成所謂的「無明捨」。「無明捨」是什麼呢?持「無明捨」心態的人,沒有慈悲心,認為既然眾生平等,那麼,所有的親戚、朋友、仇人等等,和他都沒有關係,眾生的生死解脫不關他的事,以表相的不貪、不瞋的無明概念,將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地捨棄,這就誤解「平等捨」的意義,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親仇業緣不定
要明白平等捨的無量心,要先認知「世事本無常」的觀念。因為無常,所以一切現象都在變化。親人和仇敵,和我們不會是永恆的關係。你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永遠是你的敵人?永遠是你的親人或是朋友?親仇關係在無常中時時轉換。如果明白親人仇敵和我們之間的業緣,就會減少愛恨交織的執著。
以輪迴和因果來看,今生我們所貪戀疼愛的人,可能前世是我們的仇敵﹔今生我們討厭的人,可能過去世是我們最親愛的人。我們常常以為,親人和我們所喜歡的人一定會愛護我們,幫助我們﹔仇敵或我們所討厭的人必會傷害我們,其實並不一定。這些好壞狀況通常都是依據個人認定的喜惡標準而定。這些認定標準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當然不是。如果以佛法業緣的關係來講,前世我們曾經虧欠過的人,有時會轉生為我們今生的小孩和後代的子孫,變成最親的家人或朋友;而過去世我們沒有虧欠的人,這一世的關係和我們比較疏遠,這是因為沒有業債的關係。
口食父肉石打母
印度的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中午,有弟子請他去應供。他過去托缽應供的時候,在路上,看到有一個女人,懷裡抱著一個小孩,嘴中吃著剛釣上岸,被烤熟的魚﹔她吃完魚肉以後,把魚骨頭丟到地下。這時,有一隻狗跑過來,吃她丟下的魚骨頭,那個女人看了很不高興,就拿起一塊石頭打那隻狗。迦旃延 尊者看到這個情形,一下就笑了出來,跟隨在後面的出家眾覺得很奇怪,平日端嚴肅目的尊者,為什麼現在忽然笑了起來呢?於是就請問他說:「大師,你為什麼這樣笑呢?那女人打了狗,應該要對那隻狗慈悲才是啊?」於是,迦旃延尊者講了像詩一樣的四句偈:「口食父肉石打母,懷抱仇殺之怨敵,為妻啃食夫之骨,輪迴之法誠堪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女人口中吃的魚,過去世曾經是她的父親﹔她用石頭打的狗,過去世曾經作過她的母親﹔她胸中懷抱著小孩,是她前世所殺的仇人,因為惡業所造的業緣,現在要她還債。她過去世的母親投胎為狗,啃著她父親所轉生為魚的骨頭,妻子貪戀丈夫,就好像狗貪戀魚骨頭的業緣一樣。迦旃延 尊者覺得世間輪迴之法實在很好笑,所以笑了出來啊!
由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她的父親死了以後轉生為魚,她的母親轉生為狗,前生被自己殺掉的仇人,現在變成她的小孩,要她費盡心力來照顧。可是不明白因果業緣的人,怎麼知道呢?所以,如果了解因果和業緣不可思議,對一切眾生實在不需要有任何親疏、愛恨、喜惡和好壞的分別啊!
赤松德贊之女蓮花光
藏王赤松德贊,他曾經把蓮花生大師迎請到西藏弘法。他有個女兒叫做 蓮花光,在十七歲的時候就往生了。往生的時候,國王請 蓮花生 大師做超度,超度完之後,國王請問蓮花生 大師說:「我的女兒應該是非常有福報的人,宿業清淨,能生為王室的公主,而且能夠見到像真佛一樣的您,可是竟然那麼年輕就往生了,看來又好像沒有福報似的,請大師指示!」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你的女兒不是因為宿業清淨而生在皇室,也不是因為有福報而由我來超度。」國王說:「到底是什麼因緣呢?」蓮花生 大師就告訴他過去世的因緣。 蓮花生 大師說:「過去世我蓮花生大師大堪布菩提薩埵和赤松德贊 三個人,曾經一起蓋一座夏容卡秀 佛塔(尼泊爾的波達塔,是名聞世界的一座大佛塔)。我們在蓋那座佛塔時,你的女兒蓮花光當時是一隻毒蜂,叮在你的脖子上,你一不小心,一巴掌打死了牠,由於這個命債業緣關係,現世投胎做你的女兒。她以夭折讓你產生很深的傷痛,要你償還這個業債。」由此可知,欠眾生的業債,往往是利用和我們很親近的關係來償還的。不管是冤家,或是親友,多半是債主喔!業力上的債主往往是真正的近親。所以,對於現世我們貪戀、喜愛,或是討厭、痛恨的人,真的很難還原和我們關係的原貌。所以說,喜惡愛恨是沒有絕對的!
逆增上緣
有時,真正願意付出的人,反而是一些沒有什麼特別關係的人,甚至是所認為的仇人。事實上,這些人不一定我們當敵人看待,也不一定會傷害我們。有時候只要用一些恰當的溝通方法,或是善巧的語言,很快就可以盡棄前嫌,變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親人,幫助我們。
仇敵和魔難的傷害和打擊,有時也會帶來非常多的福報。很多人因為遭受現實生活中的災難和逆境而成熟,比如,經歷感情上的挫折,家庭關係的破裂,生離死別的痛苦,或是身體受重病折磨,事業的失敗等等,為了要超越這些深層的痛苦,而激發出無比的力量,從這些逆境中,向上增長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反而會帶來非常多的功德,這就是常說的「逆增上緣」。
有些人在今生一直沒有機緣遇上佛法,卻在逆境來臨時,為了想要脫離痛苦,而產生對世俗的厭離之心﹔有了對世俗的厭離心,就會想要出離輪迴﹔要出離輪迴的解脫之道,就只有依靠佛法僧三寶,因而趨入佛門,學習佛法,這時就會開始帶來很多的福報。因逆境衝擊,反而增長智慧和心的力量,所以不得不感謝帶來逆境的人,感謝那些背叛的朋友、騙取錢財的人、傷害、打罵或背棄的人,兩舌或惡口挑撥是非的人,甚至帶來病痛的病毒等等,這些痛苦的因素,到最後都變成最有意義的眾生。
反過來看,因為對朋友、親人們過度貪愛執著,會順應著他們,眷戀世俗的安樂,追求名聞利養,這種因緣到最後會累積更多的惡報,種下墮入惡趣的種子。今天認為最親的親人,明天可能會為一件小小的事情,馬上反目成仇。以前的時代,大家講求倫理道德,大部分的人都很孝順,現在情形不一樣了,倫理道德都顛倒了。當父母年紀大了,很多人不親自照顧,把父母親放在養老院裡。有些人移民世界各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親在哪裡,連父母親的長相也忘記了,這種人也很多。孰親孰仇,實在沒有辦法用好與壞來分別。
所以,對於從小習慣學會對親人與敵人的二分法,現在必須要重新調整,要以具有慈悲的平等捨來看待了!但是,這並不是要你離棄自己的親戚朋友,也不是要你一廂情願地親近怨恨你的仇敵,而是要在內心中放下對他們愛恨的執著﹔對所有一切眾生,不分親疏遠近,愛人或仇人,一律都視作現世父母,以慈悲心不斷反覆來練習平等捨心。
 慈無量心
修「捨無量心」之後,以一切眾生為慈無量心的對境,將「平等捨」,運用在大慈之中,就像父母出自天性保護子女一般,不管子女怎樣不孝敬父母,常常有叛逆的行為,作父母的還是一樣地疼愛子女。修行慈無量心,就是練習把眾生當作自己的兒女一樣。不論是仇敵或最親愛的父母、兄弟姊妹、最疼愛的孩子、最好的親戚朋友,都一律平等看待,希望他們每個人和自己一樣,都能得到平安和快樂,享用種種的舒適與方便,對眾生要不斷這樣去思維。
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
修慈心時,在身、口、意的行為上,要記得對眾生慈祥柔和。佛經上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身體的舉止,口中的言語,都要慈愛祥和。《入菩薩行論》說:「眼看眾生時,應真慈視之。」佛經上說:「反目視聖者,將墮入地獄。」身體的一切威儀,應溫文儒雅,寂靜調柔,不要傷害他人﹔口中應講出令人悅耳怡人的語言,不要諷刺輕蔑他人,不要惡語毀謗傷人﹔意念要清淨,常存利益他人之心,要常常心想﹔「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任何眾生,連一根汗毛都不要傷毀。」
平時,對自己的家人、佣人、部屬,或是家裡養的動物,不要毆打、謾罵或鄙視,應和顏悅色,仁慈以待,讓他們安心生活。對於世俗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要常常起慈心,為他人著想。如果因為自己有權有勢而藐視侮辱別人,以後惡業成熟的時候,也會淪為他人的奴僕。所以對於比自己低下的人,應該更加慈愛。有些人以為為了維持生計,可以殺生,但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因果是歷歷不爽的。
孝順父母
尤其對自己的父母和久病臥床的人,更要盡身口意,照顧他(她)們,讓他們感到歡喜滿意。阿底峽尊者說:「如果能好好對待遠方來的疲憊客人、照顧久病臥床的病人、伺候自己年老的雙親,就等同實修空性大悲一樣。」如果,子女在父母年邁時,還常常違逆父母,不尊敬父母,讓父母親傷心的話,這種罪過是很大的!
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為了報答母親的恩德,還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親講經說法。佛經上說:「如果子女能將父母親扛在左右肩膀上,環繞整個大地,這樣承侍父母,都不足以報答父母的恩德,只有想辦法,自然地讓父母的心進入正法的人,尚能報答父母之恩。」所以,要常常用柔和的身、口、意來奉養父母,承歡父母,照顧老人家,讓他們慢慢地願意趨入正法修行。蓮花生大師說:「不要令老人家憂心,要恭敬愛護。」
修慈無量心,要學習像母鳥呵護小鳥一樣,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都要柔和慈祥,才能利益到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心,讓所有眾生都感到慈愛與溫暖

 悲無量心
大慈心主要是給予一切眾生慈愛與安樂,而大悲心是因為知道許多眾生受眾苦逼迫,內心發出強烈想救度眾生遠離痛苦之心。常常將慈心與悲心,合起來講「慈悲」,是希望眾生得樂、離苦的意思。
廣修大悲
當親愛的家人或朋友,面臨疾病、死亡,或是種種極大的傷害時,會想方設法,盡力讓他脫離痛苦,這種悲心不用別人強迫,自然而然就會發出來。如果將這自然的悲心,擴及一切眾生,想想受到各種天災人禍橫死或受傷的人,想想受無情病痛折磨的人、精神異常的人、犯罪累累的受刑人,或是在屠宰場、菜市場中,即將被宰殺,發出悽厲哀嚎叫聲的豬、羊、牛、雞等等動物,這些苦難的眾生,他們正遭受劇烈的痛苦,無助地面對悲慘的命運,其實他們就像是今生辛辛苦苦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一樣,想到這裡,心中會多麼悲傷,多麼難受,眼淚都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雖然他們現在不是我們今生的父母,但是,在多生累劫中,他們過去世一定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他們現在因為惡業而承受惡果,實在很可憐,應該以這些造惡業的眾生為對境,修悲無量心。
接著,應當再以地獄、餓鬼道等等眾生,作為修悲心的對象,專心思維他們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親。最後觀想遍滿三界六道所有的眾生,因為造作深重的惡業,不斷受無邊的痛苦,非常可憐!如果他們能改善惡習,就能遠離痛苦,得到清淨的快樂,修行究竟圓滿的果位,那該有多好!這樣反覆思維修習,可以先由一位受苦的眾生開始觀修,再往外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否則,心念不專一,容易散亂。不斷這樣去修,慢慢就會從心裡真正發出大悲心來了。
大悲心為法中法
《攝正法經》上說:「若欲獲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何為此一法,即為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了如知掌矣。」 想要成佛的人,不需要學太多的法門,只要學習一個法門就夠了,那就是修大悲心。真正具有大悲心的人,明瞭一切佛法有如看自己掌上的手紋一樣清楚!如果悲憫受苦的眾生,心中產生真正強烈的慈悲心的同時,瞋恨心就不可能存在。在悲無量心之中,因為有平等捨的心,也不會過度執著自己所喜愛的對境,世俗的貪念自然會減低。瞋恨和貪念消減之後,有時候會出現比較偏差的現象,就像無明捨一樣,認為既然不貪戀親友,也不要瞋恨敵人,那任由他們,把他們放在一邊,不必將他們導入正道,這種心態不是真正的平等捨,也不是真正的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
西藏有句話形容陷入這種情形的人:「如果佛陀在天空中飛,這種人看了不會產生一點虔誠敬仰之心;如果眾生的腸子已經暴露在外面,他也沒有什麼感覺!」雖然乍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平等心,沒有什麼分別,但卻是一種麻木不仁的心態,這樣會墮入無明愚癡之中。不想處在無明的黑暗中,就必須要明白正確的義理,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希望眾生都離開痛苦,得到快樂。
菩薩們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是悲心--弘誓是要拯救一切眾生脫離一切怖畏。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在這兩句詩裏:    (一)沒有地理上的限制。    (二)沒有數目上的限制——不論祈求有多少處,無處不應。    (三)沒有祈求性質上的限制。    (四)沒有求者是誰的限制。    (五)沒有時間上的限制——無分日夜,有求必應。    (六)沒有任何酬勞的指望。    這就是應當學習的大悲。
無著大師修彌勒菩薩
消除罪障,最快的方法,莫過於對三界一切眾生,發出真正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清淨業障就非常的迅速。
無著與世親大師
以前,印度的佛法極為昌盛,但後來因為外道的勢力進入了印度,大規模迫害佛教徒,曾三次摧毀佛教。因為佛教徒以慈悲忍辱為上,不與爭戰,所以很多佛教徒被殺,寺廟也被燒毀,佛法在印度沒落下來。之後,便很少人能真正闡釋經律論三藏中,關於律藏和論藏的部分。
那個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做明戒。她當時發心要把佛法興旺起來,特別想提倡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阿毗達摩」。可是她身為女眾,本身沒有什麼能力,於是,她發了一個非常強大又特別的願力,想破戒結婚,希望自己生下的小孩,能弘揚佛法,讓佛法得以興盛廣大。
後來,她和一位皇室的成員結婚,生下第一個小孩,就是後來的無著大師。在 印度 ,無著大師在佛法上的成就,和龍樹菩薩是相提並論的。另外,她又和另一名婆羅門男子,生下她的第二個小孩,這小孩就是後來的世親大師,世親大師先進入小乘學佛,特別擅長小乘的《俱舍論》。 這兩個小孩長大以後,問他們的母親,應該如何繼承父輩的事業,她便告訴他們說:「我生下你們,並不是要你們去繼承父業的。」因為她大兒子的父親是皇室的成員,小兒子的父親是婆羅門的種姓,依照印度古時候的傳統,父輩們做什麼行業,兒子就要世襲。於是,她又接著說:「我之所以生下你們,是要你們好好修行,深入經藏,弘揚佛法。所以,你們兩個現在應該開始去學習佛法。」作弟弟的世親大師,就到喀什米爾,去找當時小乘佛教裡最有名的集賢大師,學習論藏。
無著大師於雞足山苦修
作哥哥的無著大師,則來到中國雲南的雞足山,想面見彌勒菩薩求法。他在雞足山上,苦修閉關了六年,在六年間,居然連一個好夢都沒有,他非常難過,認為自己未來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決定下山回家去。
當他走在路上的時候,看到路旁有一個人,手上拿著一根鐵棒和一片軟軟的棉布,用布不斷磨擦鐵棒。他問那個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我要用布把鐵棒磨成細細的針,來縫衣服。」他想了想:「世間上的人怎麼那麼愚昧?假如這麼粗的鐵棒,真的可以用棉布來磨成針,可能也要花上一百年的時間,到時候這個人不知道還在不在人世啊!」但是,他轉念又想:「世間上的人對這麼愚昧的事,都這麼努力的話,我為了修行,成就正法,為什麼沒有他們這樣的勇氣和耐心呢?我下的功夫實在太少了!」他想到這裡,認為自己應該要回山上繼續修行。所以,他又回去了。
他回去以後,繼續苦修了三年,還是沒有任何成就的徵候。他認為自己還是沒有能力修下去,於是,又下山去。在日正當中的時候,他來到了一座大山的山邊,看到有一個人手上拿了一根鷲鳥毛,一會兒在水中泡泡,一會而往山壁上擦擦,他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那個人說:「你在做什麼呢?」那個人說:「每天早上,當太陽從東方升起來的時候,因為這座山橫在這裡,擋住陽光,每天要等很久,陽光才照得進我的家。所以,我想用這根毛擦掉這座山,把山磨平,這樣,山就不會擋住陽光,每天早上陽光可以早一點照進來!」他聽了又想:「喔!世俗的人真的非常愚昧,這樣不可能的事情,他都肯下工夫去做,那我實在是太慚愧了!」於是,他又折返,回到山上去修行。
無著大師在雞足山再繼續修三年,前前後後,整整修了十二年的時間,最後,他還是沒有任何證悟的覺受。這次,他真的無法修下去了,他下定決心,下山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絕對不會再回到雞足山了。於是,他就折回印度。可是,當他走到半路的時候,看到一隻母狗,兩條後腿都殘廢了,抬著頭,拖著後半身,瘋狂地對他亂叫,想要咬他的腳。他往下一看,這隻母狗下半身的肉都已經腐爛發臭了,而且爬滿了非常多的小蟲,在啃食牠的肉。
他想:「眾生多可悲啊!這隻狗的下半身都爛成這個樣子了,還能生起瞋恨心來咬人!」所以他打從心底,對這隻母狗產生非常強烈的慈悲心,想要幫助這條狗。於是,他拿了一把刀,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一部分,當時血流滿地,他把肉放在地上,布施給那條狗。接著,他想,如果用粗糙的手去捉狗身上小蟲的話,那些小蟲一定會被捏死,
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舌頭,將狗身上的那些小蟲舔出來,這樣才不會殺死牠們。因為狗的下半身已經爛得化膿,發出惡臭,他就閉住眼睛,很慈悲地去舔這隻狗爛掉的肉。當他往下一伸出舌頭的時候,舌頭沒有碰到狗兒,竟然舔到地上,他抬頭睜眼一看,狗兒不見了,眼前居然站著金光閃閃的彌勒菩薩。
障淨現彌勒
他抬頭看到彌勒菩薩時,第一句話就說:「您的慈悲心好小啊!我修了您修了十二年,您到現在才出現!」彌勒菩薩說:「自從你開始修我,我一刻都沒有離開過你,不是我的慈悲心小,只因為你的業障太深重,無法看到我。」彌勒菩薩將無著大師前面遇到的事情,包括想用棉布將鐵棒擦磨成針,想用很漂亮的羽毛擦掉大山,以及剛剛遇到的那隻爛掉後腿的母狗等事件,全部一一講出來,原來這些都是彌勒菩薩的幻化。他說:「隨著你業力的減輕,你才看得到母狗,最後因為你發出強烈的大悲心,你的業障從根本上消除了,所以現在才能看到我。不是我的慈悲心太小,而是你過去的業障太深重了!」
接著,彌勒菩薩對他說:「如果你不相信,請你揹著我,在這城市中走一圈,看誰能看得見我?」於是,他將彌勒菩薩扛在肩膀上,在市集中繞,邊繞邊喊:「你們看看我肩膀上有什麼東西?」人人都以為他精神有問題,腦筋不清楚,都對他說:「什麼東西都沒有啊!」可是當他走到城邊時,卻有個罪業稍微清淨的老太婆說:「咦!你肩膀上揹了一個下半身爛掉的狗屍啊!」這時候,無著 大師才深信不疑。
後來彌勒菩薩把無著大師帶到兜率天,為他講授《彌勒五經》,這就是現在知道的《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以及《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五論,通常稱為《彌勒五論》或是《慈氏五論》。為什麼不把它稱為經呢?因為一個時代不能有兩個佛同時並存傳法,所以雖然它是《彌勒五經》,但一般稱為《彌勒五論》,這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傳予無著大師的。
無著大師在兜率天只逗留三個時辰,回到人間時,卻已經整整過了三年。他回到人間以後,就開始傳揚大乘佛法。因為他的弟弟已經進入了小乘,所以他就慢慢引度弟弟來學大乘法,後來他持唯識論的理念,成為一代唯識論宗師。
喜無量心
喜心,是指沒有嫉妒之心。如果一個人被嫉妒心所矇蔽,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會專門挑剔別人的缺失,不但如此,貪、瞋、癡和傲慢,都會隨著嫉妒心產生,而造作很多的惡業。身為大乘佛教徒,不但希望所有眾生都得到人天安樂的福報,甚至希望眾生都能相信佛法,進入菩提大道,最後能出離輪迴,得到佛果,怎麼可以對擁有福報的人,生出嫉妒之心呢?所以,應該練習喜無量心,對具足各種福報的眾生發出歡喜心。
隨喜一切功德
對於任何眾生所具有的任何福報,不論是世間上的權勢、財富、知識、智慧、美貌、健康、幸福美滿等人天福報,或出世的廣大福德和智慧,都比你來得好的時候,你不要存有嫉妒心、競爭心和瞋恨心,要為他們感到高興,祈願他們一切圓滿,吉祥如意!
喜無量心的培養,可以先從自己的親朋好友中,比較幸福快樂的人,開始練習起,為他們的安樂感到高興。接下來,再對和我們關係次等,擁有美好生活的人,練習發出喜心。最後再對不喜歡的人,或特別嫉妒的人,甚至是傷害我們的仇敵,也發出同樣的歡喜心。這樣反覆不斷練習,可以徹底根除對他人擁有財富或才華上嫉妒的惡心,也會隨時對處在快樂幸福的人,生起平等歡喜之心。隨喜別人的功德,自己不但不會受嫉妒心的綑綁,增加其他重罪,反而會增長無量的功德。
修喜無量心可以對治嫉妒
學佛,常常發心要利益天下所有有情眾生,不能因為有人過得比你好,條件比你強,你就嫉妒。難道他必須過得比你差,能力不足,你才去同情他、利益他、救度他嗎?修行發心不是只同情弱者,發心的對象是沒有富貴、貧賤、高低、卑下之分的。嫉妒心本來就是凡夫的毛病,修喜無量心可以對治嫉妒。
應當隨喜福報智慧比自己高的人,慈悲對待能力比自己差的眾生。你以為自己已經懂得佛法,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會去慈悲同情他們;可是,一旦遇到比自己修得好的人,就難以忍受,心生嫉妒,批評離間,想辦法排斥,這樣心懷嫉妒,是無法修行成就的。因為被嫉妒心矇蔽,就看不到他人的功德,無法生起慈悲喜捨之心,對佛法也不會有真正的信心。如果常常修持喜心,就會消除凡夫與生俱來的嫉妒心,同時清淨自身的業力。但是,凡夫深藏很強的傲慢和嫉妒心。如果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好一點時,心中就會生起傲慢心﹔當別人能力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會嫉妒。
善良的心
所有的貪、瞋、痴、傲慢和懷疑嫉妒等煩惱毒,全都可以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對治。整個四無量心的要義,全都在「善良的心地」中。心地善良,功德才會圓滿﹔心地惡劣,罪業會不斷增長。 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是故精勤修善心。」修持四無量心,不只是對眾生有利,對自己也很有幫助。
如果經常以正知正念,修善良的心,那麼,今生不但一切會稱心如意,更會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和加持﹔臨終的時候,身體不會感受四大分解的痛苦,後世可以獲得人天果報,甚至得到圓滿的佛果,所以應該學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發心,依法修行啊!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亦是生起菩提心的主要基礎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