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王經》云︰“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因此現下所造的善惡業,雖然不會立即現前其果報,但任何時候也是不會毀滅的,(因緣)聚合時各自將感受其果報。
從前,克什米爾的一位瓦德比丘獲得了神通和神變,也攝受了眾多弟子。(一日)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時,附近的一位主人家丟失了牛犢前去尋找。看見林中冒煙,於是去那裡,果真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問他︰“你在做什麼?”
瓦德回答︰“我在煮染法衣。”主人打開染料的鍋看時,發現裡面煮的是肉,他自己也看到了(鍋裡的法衣變成了)肉。主人把他帶去交給國王,呈稟︰“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犢,請國王懲治。”國王(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其關入監牢。幾天後主人的母牛自己找到了牛犢,主人又到國王面前呈稟︰“那位比丘沒有偷牛犢,請求國王您釋放他。”
但因國王事務繁忙,在六個月期間沒有釋放他。後來他的許多獲得神變的弟子們從空中飛行而來,到國王的面前稟告︰“這位比丘確實沒有犯罪,請求國王釋放他。”國王親自去釋放比丘時,看到他疲憊不堪的樣子,非常後悔地對他說︰“我延誤了這麼久才釋放您,造了很大罪業。”
比丘說︰“您沒有錯,是我自己的業力所感。”國王問︰“您曾造了什麼罪業?”他說︰“我往昔轉生為一盜賊,當時,因偷了一頭牛犢被主人追趕,到了林間我就將牛犢扔在一位正在入定的獨覺面前便逃跑了。因此獨覺被逮捕關進監獄六天,以此業的異熟果,(我於)許多世中感受惡趣的痛苦,今生也感受這樣的痛苦,不過這是最後的異熟果報。”
此外,印度樂行國王的太子,他的母后送給他一件五彩錦緞的無縫衣,太子說︰“我現下還不穿,等繼承王位時再穿。”“你沒有得到王位的機會,本來國王駕崩後應由太子繼承王位,但是因為你的父王和龍樹阿闍黎的生命是一體的,所以龍樹沒有圓寂,你的父王是不會去世的,而且龍樹已獲得壽命自在,沒有圓寂的時候,因此你的許多兄長都沒能繼承王位就已經死去了。”
太子問︰“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獲得王位呢?”“龍樹阿闍黎是菩薩,如果索要他的頭,他會布施的,此外別無他法。”於是太子到龍樹菩薩面前去索要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如何砍他的頸部,但都好像在虛空中揮舞一樣,無法砍斷。
龍樹菩薩說︰“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虫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了一根吉祥草,用它來砍龍樹菩薩的頸部時,頭便落到了地上。
龍樹菩薩說︰“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之後便趨入寂滅(涅槃)。意思是說︰像龍樹菩沙那樣的聖者補特迦羅也需要感受這種業力的異熟果報,何況我們從無始以來漂泊在此輪回中,造了不計其數的惡業,而且現下仍然在造惡業,不知何時才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即使是從惡趣中解脫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隨時隨地(都應謹慎取捨善惡業),哪怕是細微的罪業也要盡力禁忌,微小的善業也要盡力成辦。如果沒有這樣精進修持,僅僅是一剎那造惡業也要在惡趣中住許多劫。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罪業也不應認為此是輕罪無所謂而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