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從懺悔往昔的業障開始,為將來的佛法修行掃清障礙,為修道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禮拜 包含於七支供養之修行中,七支供養修行之內容,主要為「積資淨罪」;「積資」即積聚智慧與福德資糧,「淨罪」即淨除累世所造作、累積之業障。行者心續能否生起證量?需仰仗積資淨罪之修持;若未做積資淨罪之修持,心續中將不可能有任何證量產生。 七支供養之第一支為「禮拜」;禮拜可分為身、語、意三種;身之禮拜即以身行跪拜頂禮佛陀,語之禮拜即以言語稱頌佛陀之功德,意之禮拜即對佛陀有堅定之信仰。 |
兩手合掌後,首先需置於頂上,次置於喉間,後置於心間;然後兩手掌貼地,其次雙膝跪地,最後額頭觸地,如是行五體投地之禮拜。雙手合掌置於頂上(頭頂或額頭),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具有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之圓滿色身(合掌置於頂上,能感得將來證得佛圓滿之頂髻;置於額頭,則能感得將來證得白毫相);置於喉間,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六十種妙音之功德;置於心間,能感得證悟佛陀遍一切知之「一切種智」。
其後,需雙足併攏、雙手貼地、雙膝跪地、額頭觸地,則根源於戒律中「業部」之規定;任何細微之動作均需如法而行,切不可隨意、散漫行之,其中若有不如法之處,則所行之禮拜,雖亦能積資淨罪,但仍有缺失;猶如持花供佛,雖能獲致殊勝果報,惟若花朵有枯萎等缺陷,則將令此殊勝果報有所缺失,此亦為另一不佳緣起之象徵,行者於此需謹慎為是!
行大禮拜時,除口頭念誦與身體曲躬之外,虔敬信仰之意念與信心,為此法之精髓所在,將來修持能獲得任何成就?亦取決於是否具足虔敬之信念。行者藉由如法行大禮拜,除能證得佛陀身、語、意之功德,且能對治心續中,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中之「傲慢」。人之所以心生傲慢,關鍵在於無法將他人置於自己之上,藉由行大禮拜,將自身最高之部位---頭部觸地,沒有比地面更為低下之處,故行大禮拜時,是將所禮拜之物件,置於遠高於自己之處,以此能對治心續中傲慢之煩惱與累世因傲慢所造作之業障。
行者禮拜之物件,不應僅限於佛菩薩,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應當為禮拜之物件。如同佛經當中的一段祈願文:願我時時使自己處於卑下,願我時時將眾生置於頂上。一個人能獲得身體乃至活在世上,均需倚靠有情眾生之恩澤,方能達成;人所企求此生之安樂,乃至證得解脫成佛之果位,亦需藉助其他有情眾生,方能圓滿。例如,欲證得圓滿菩提,首先需圓滿佈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密,若無其他眾生為物件,讓行者行佈施、習持戒、修忍辱,如何能圓滿此三種波羅密?如何能圓滿菩薩道之資糧。如是思維有情眾生之恩澤,內心對有情眾生之恭敬心,自能油然而生。
藏諺雲:高傲的岩石上,無法留住功德的水滴。陡峭險峻的山壁,除非有凹洞,否則縱使下再大的雨,依舊無法留住任何的水滴;因此,如以傲慢如陡峭山岩的心態修持,將無法留住如水滴般之功德。行者欲使功德累積增長,首先即需對治心續中之傲慢,故當時時提醒自己心處卑下,將佛菩薩與有情眾生置於高處而禮敬。如此行大禮拜,為行者累積功德之根源,且於將來能感得如自身五體投地時,所覆蓋之塵土數目,無量無邊之轉輪聖王殊勝功德。轉輪聖王具足極大功德,廣受人天尊敬,若能如法行大禮拜,亦能感得無量無邊轉輪聖王之殊勝功德;且因行大禮拜所覆蓋之塵土數目,遠多於行短禮拜所覆蓋塵土之數目,因此,行大禮拜之功德遠較行短禮拜之功德為大。
人於輪回中流轉了無數次,或投生地獄道、或投生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等六道;由取得生命所獲得之身體亦無量無邊,所造作之業障,亦復如是。因此,當行者作大禮拜時,應當觀想自己於無數次輪回中所獲得的身體,均以人的形象示現,如此無量無邊的身體與自己同時行大禮拜;如是觀修,將能如同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述:願自身化作如同大地塵土數目之化身,前往十方諸佛世界,供養十方諸佛。且能藉此懺除過去生中,所造作無量無邊之罪業。
大禮拜包含四項特點:一、行禮拜之眾生,其數無量無邊。二、所禮拜之對象---諸佛菩薩,其數無量無邊。三、自身於輪回中,累生累世所獲得之身體,其數無量無邊。四、所行禮拜之次數,其數無量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