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鹿野苑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觀察到五比丘,他們善根已經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去化度他們。可是憍陳如等五人,他們聽到悉達多太子已經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來說法,就互相約定,如果佛來,我們大家都一起回避起來,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見他,也不聽他說法。由於佛的福德莊嚴,來到鹿野苑時,這五人不約而同地統統都跑了出來,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或為敷坐,或執衣缽。對佛禮拜,誠誠心心恭敬地聽佛開導。
|
道諦要依賴,依賴道諦是能夠獲得解脫的一種實修法門。滅諦要現證,現證滅諦是能夠大徹大悟的一種實修法門。
佛在鹿野苑住了三個月,為他們三轉四諦法輪,佛陀把四聖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他簡單將它們命名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第二他說明諸諦,所受的業苦應被知曉,它的根源應被去除,為了根除苦受,需要修習一個法訣——道,然後才可離苦得樂——滅。第三他說:假如人人知道痛苦,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知道的;設使人人都能去除它的根源,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去除的;假如人人應用法訣,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應用的;如人人經驗到滅境,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經驗到的。
講授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憍陳如尊者,聞法之後,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也先後聽佛說法得阿羅漢果。佛對五人說:“善來比丘。”他們五人的頭髮和鬍鬚,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來,成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到此世間三寶皆已具足,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任何有身及有苦樂感覺的,就會嘗到苦。眾生都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快樂,可是幸福快樂不是永恆的,失去快樂的本身是苦。被稱做“苦的真諦”就是因為苦是不可避免的。
苦者即六道眾生,是六種輪回的方式。(轉生輪回,未與苦脫離的生存。)地獄道的眾生須不斷接受冷熱的煎熬。餓鬼道眾生要納受被剝奪食物及飲水的痛苦,這些最不幸的惡趣眾生,要接受極苦、無盡期、無死的苦受,直到所受的業報圓滿為止。在畜生道,特別是因為無明、愚拙而受苦,但不能夠與其他眾生相比較。人道眾生所受的是苦樂交加,是由於累積了善惡業的結果。
人類所受的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阿修羅道較為幸運,他們所受的苦是由於怒駡、打鬥、戰鬥。最幸運的是天道,在死亡前七天之前的日子裏他們不受苦。然後,他們發現逸樂生活終結的徵象:被他們的伴侶遺棄,他們壯實的身體將毀壞,美麗的外貌將退色,他們能夠預知未來生於其他趣將受的痛苦。由於他們福報享盡,即應業緣投生其他較低各趣。由此可見輪回中沒有一道眾生能夠離苦。
有六道是因為有六毒或心垢(煩惱)成為六道的業種或業因。憎恨或忿怒是生於地獄道的因;貪或吝嗇是投生餓鬼道的因;無明是轉生畜牲道的因;愛欲是投胎人道的因;嫉妒是轉生阿修羅道的因;貢高我慢(指行善但具有傲氣)是輪回天道的因。煩惱導致愚拙行為,因愚拙無明而造業,此為眾生心識的因果律。煩惱所造的惡業是六道受苦的根源,減少痛苦唯一的方法是走修行的道路,修持佛法即是消除煩惱及惡業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