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乘的修持上須具備強烈的覺悟心――即慈悲菩提為基礎的心。金剛乘的修行必須是以慈悲心及菩提心的發展做為基礎的開始,這並不意味著金剛乘很吝嗇,不願把教法隨便傳授給人,而是如果沒有圓滿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礎,修持金剛乘就不會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會有成就。
為何金剛乘又稱為密乘?密乘並非像一般人所誤解,不輕易傳授給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備相當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剛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礎,即使修了密法,也不會得到利益,這就是所謂密乘的意義。
因此,初修行時,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備非常強烈穩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備了強烈又穩固的慈悲心做基礎後,再修持金剛乘的教法,便能獲得良好的成果。一般來說,金剛乘是開悟最快的修行法門,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礎,才能快速成就,否則金剛乘便談不上是最快的法門了。
盡力去了悟諸法的空性,精進地去學習、證悟它。能感受察覺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顯現,整個宇宙也就是佛淨土。所以,心必須時時安住於諸法的實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實,以此心保持在真實的法性中。如能了悟這點,即知此世界的一切現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風、空)所組成;而已證悟諸法實相,或空性者,便能體悟到,其實五大的體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屬——五方佛母。本身是由五蘊所構成了,如能證悟其體性,便能瞭解五蘊其實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蘊與五大就取決於是否能證悟它。
未證前,五蘊就是五蘊,證悟以後,五蘊即是五方佛;同樣地,證悟前,五大看起來就是五大,但在證悟諸法的實相後,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為了證悟這一切,必須把心安住在一切內、外諸法的實相中。如果心沒有了悟,是一個迷惑的心的話,則貪、嗔、癡、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後,便能夠證悟到五毒的體性,也就是五智。
在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如果能夠證悟到諸法的體性,就能夠證悟到五大、五蘊跟五毒的體性,而它們其實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證悟,所做的一切供養,就能夠與三輪體空相應。也就是說,沒有供養的人、沒有供養的物件、也沒有供養這件事情。
每一位眾生都具等值等量的佛性。一切眾生與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分別;既是這樣,那麼又為何眾生沒有辦法像佛一樣,所擁有的能力?這都是因為有我執的緣故。雖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但眾生執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這種分別的心態;而由「自他」分別的執著,產生了我執與嗔心,這樣的結果,便障礙蒙蔽了佛性。眾生無明,並非指眾生對於世間法的迷惑,而是說眾生對於其本具佛性的無知。我執產生了種種執著、煩惱,如執著和嗔恨,而由於這些,使得眾生無法經歷到本具的佛性。
佛是已經完全證悟的眾生,他完全去除了無明。藏文裏面,「佛」這個字叫做「桑傑」。「桑」意指已經去除、消除。消除什麼呢?就是消除無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執著與煩惱。而「傑」的意思就是開花或開展,也就是說,已捨無明煩惱,經歷到無始以來本具的佛性。佛性並非後來才慢慢長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來如是具足。如果能夠把障礙去除,便能夠體驗佛性,證悟到它。成佛了,也就是藏文裏面的「桑傑」。
佛在利益眾生時,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的。也就是說,他是無飾任運的。佛在修行成就的過程中,就已經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因此,成佛以後度眾生時,由於此等證悟的特質,便能夠任運無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 這好比是太陽一樣。太陽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從不分別要照這裏、照那裏,或不照這裏,只照那裏。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夠去除黑暗,並且給予溫暖。太陽它本身並不處心積慮,或有意地計畫要這樣或那樣;佛也是這樣,當利益眾生時,是任運無作而遍一切處的。之所以能夠任運,是由於佛已淨除任何煩惱,已完全證悟佛性的緣故。
在初地菩薩以前所做的資糧積聚,都僅是屬福德資糧的積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薩初地以後;也就是說,是一位聖者以後,一直到菩薩七地,才能真正地積聚智慧資糧。初到七地之間,只有在禪坐時,才能夠積聚智慧資糧,一旦下了座的四威儀之中,也只能積聚福德資糧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不管是修與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樣地積聚智慧資糧。最後福慧二資糧的圓滿就是「佛」。
修持是為了成佛,但是不可能馬上成佛,或是想成佛就成佛。任何人都要從凡夫開始,經過菩薩道的修持,行菩薩的行為,在完滿了菩薩的學習之後,才能登入佛的果位和境界,而一切的修持,是以慈心與悲心為基礎。
從另一方面來說,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因是慈心,慈心的因是悲心,悲心是世間一切知識的源頭,是成佛的根本,所以說悲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生起悲心的時候,會想到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也會希望一切眾生得到快樂,不論眾生是苦是樂,會自然想要救護一切眾生出離痛苦的輪迴,當漸漸的生起了極大的悲心時,大悲心也就成為了菩提心。
因此,修行的人一定要發願好好的生起大悲心,並且修習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