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都正受著種種的苦難、爭鬥與不和,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對煩惱的放縱。煩惱毒能使國家社會產生仇恨與不祥和的氣氛,若能修持對治的法門,煩惱便失去了影響力,因為它們根本不實在,煩惱不但不實在更不會永遠不變,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能夠修持適當的法門,就能改變它,減弱它的威力。經由修行,不但能把自己的煩惱轉化成智慧而得解脫,還能將這種方法分享他人,就像諸佛上師傳授三乘佛法一樣,使他人也能轉煩惱成智慧,解脫輪迴。
大致說來,煩惱有五種,稱為五毒,分別是:貪、嗔、痴、慢、疑。導致眾生受盡各種苦難的就是這五毒煩惱,這些煩惱甚至會給國家帶來苦難,有時連其他的國家也跟著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戰爭,所以五毒煩惱很危險,它們為害的範圍能大到整個世界,並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家庭或個人而已,其影響是無窮無量的累積,所以常說從「無始」以來就是這個原因。由於五毒煩惱,累積了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輪迴中不斷受生。
五毒煩惱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需要外緣的,煩惱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配合之下才會生起,這些包括五大和五蘊。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無論體內體外都有五大存在,就體內而言,任何堅硬、固體的物質屬於地大,體內水份和濕氣屬於水大,體溫屬火大,呼吸氣息屬風大,體內的空間則屬空大。
在五蘊方面有:色蘊就是任何有形相、有形體的東西。受蘊是感覺四週環境的知覺。想蘊是分別敵友、好壞和善惡。行蘊是對自己認為是好的事物產生貪著,對壞的產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毀。而識蘊則是覺知前四蘊之存在。
防止五毒煩惱的方法,以小乘來說,小乘的觀念是以遠離五毒的方式來防止煩惱的生起,也就是遠離煩惱的原因。根據小乘的觀念,所有引起產生五毒的緣,都被視為疾病,小乘行者十分謹慎地避免和病源接近,以防疾病傳染。如果自己已染有「疾病」,他們也會加以防護,以免把疾病傳染給別人,總之,小乘主要就是遠離產生煩惱的所有因素。
就一個明瞭修行之法,並生起堅定信念要救度眾生的大乘行者而言,當快樂的時候,並不會把眾生遺忘,會祈禱一切眾生都能一樣快樂、一樣免除任何苦難,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的轉識成智之法,處於快樂舒適的狀況時,若仍能心繫眾生,為眾生祈福,自然就能轉化心中對喜樂的貪執,並能克服自私之心。
即使是大乘修行人,也仍然會遭受種種的逆境、疾病與苦難,但是依照大乘菩薩道的觀念,逆境不會帶來沮喪,大乘行者也不會期望從苦難中解脫痊癒,會祈願無論任何痛苦不幸的遭遇都能代換眾生所有的苦難,使眾生因而免於一切痛苦。
每個人契合的法門是根據其能力和信心而有所不同,如果對佛法仍不夠瞭解,就必須先從小乘開始,小乘是基礎,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佛陀以隨機教化的方式來利益眾生,使每個眾生都能循序漸進的走向開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