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個世界中,既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聽瑞的人們啊,把信心寄託於佛法之上。
當我們被一個小刺刺傷的時候,我們哭喊疼痛;當我們碰觸到冰寒之水的時候,我們冷得發顫。然而,我們如此珍愛的身體,很快就會變成一具沒有任何感覺的死屍。被焚化,被埋葬,被犬隻吞噬,或被禿鷹撕裂,是它唯一的命運。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子女、朋友、僕從、房屋和財富都無法隨行。業力之風把我們帶走,如同吹動一根羽毛。
我們將前往何處?我們將停留何處?我們再也沒有任何選擇。誰能夠幫助我們?我們只能充滿信心地仰賴上師、三寶,以及終身修持的佛法,向他們尋求協助。因為只有他們擁有力量,能夠把我們從介於死亡與投生之間的中陰階段的痛苦和恐怖中救度出來,引導我們前往淨土。修持佛法之初,困難重重,但最後卻能夠獲得至極大樂。這和從事俗務有天壤之別;從事俗務皆以喜樂為始,以痛苦煩憂和理想破滅為終。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忍受什麼樣的磨練和嚴苛考驗!然而,正是透過這些磨練和嚴苛考驗,密勒日巴證得了“金剛持”(Vajradhara)的不變果位--無別的清淨大樂(the pure bliss of non-duality)。他獨自居住在僻靜洞穴之中,但他的光耀卻遍及世界。他也必須跨越死亡的門檻,但是此刻,他端坐在淨喜淨土(the Land of Pure Joy)的壇城中央。這是和驕慢的世人有多麼的不同啊!當一個國家領袖或百萬富豪過世的時候,人們會說:“某某人死了。”如此而已,不比一根蠟燭燒盡,一潭水蒸發重要。
“佛法”這個字也意味著去修補或去矯正;去糾正所有的缺點,去發展所有完美無暇的功德。除此之外,我們如何能夠獲得自由?從修持佛法中所獲得的功德將留存下來,成為來世的心靈資糧。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聽瑞的人們啊,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係。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厭惡一些人,不在乎其餘的人。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因而積聚了身陷輪迴的業。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瞭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而且不只是一次,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我們應該像證悟者一般,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將能產生無量功德。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說的:“喔,偉大的國王,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無論你是在行、住、坐、臥,願你所有的行為、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如此一來,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麼?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證明。然而,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裏面的兩個眾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當做我們的父母,並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然而,什麼是利益他人?毫無疑問的,佈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
舉例來說, 我們可以在蟻塚、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心中生起慈悲,並祈願:“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迴惡趣之中。”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的願望--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
菩提心有兩個層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於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頭。他不會想:“這個眾生向我祈求,我必須幫助他。”或“這個眾生沒有祈願。”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
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於偏愛分別、執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陽,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無論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濁。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離於概念,超越形述。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如果你瞭解這一點,你將明白,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
◆對敵人生起的嗔恨,是由業行所造成的輪迴幻覺,聽瑞的人們啊,轉化你充滿嗔恨和敵意的心。
當我們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如同西藏人承受中國人加諸於其上的錯誤行為,必然是我們在前幾世對其他人所造作之錯誤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如果我們以更多的暴力制暴,只會製造更多痛苦。如果某個人偷盜你的重要物品,你不應該感到煩惱或沮喪,也不應該感到憤怒或懊悔。你不應該挾怨報復。在你的心中,把被盜取的物品供養給小偷,並祈願你的寬容忍耐,可以清淨你過去生世的所有過錯。愛是針對仇恨唯一恰當且正確的回應。
有一個關於佛陀前世的故事,顯示了忍辱如何能夠臻至圓滿的境地。有一天,一個國王偕同王妃和廷臣在森林漫步。當他發現,王妃們趁他在樹蔭下打盹之際,繼續在附近漫遊閒晃,並來到附近一塊空地,圍坐在一個聖者腳邊的時候,國王怒火中燃燒。這個獨居的隱士是:“忍辱仙人”(Kshantivadin)。國王聽說聖者是一個忍辱仙人,於是在盛怒中,挑戰聖者著名的忍辱工夫。國王首先斬下聖者的雙臂,然後再斬下他的頭。然而對於這種突襲,聖者只對國王生起愛與慈悲,並祈願在來世成佛之後,國王及其王妃將成為他的第一批弟子。
◆大禮拜和繞行可以清淨身的業障,聽瑞的人們啊,放棄所有世俗的身體勞動。
如果你從早到晚地工作、耕田、為自己建造豪宅或環遊世界,那麼你的努力或許會帶來金錢的回報,以及其他短暫的滿足,卻不會為你帶來長久的安樂,也不會幫助你在追求證悟的道路上有所進展。另一方面,如果你所有身體的活動結合佛法,那麼即使小如從事大禮拜或繞行寺院等舉動,都將具有深奧的意義。
佛陀曾說,只要懷著虔敬心做一個大禮拜,就足以使我們投生成為一個偉大的國王,而且投生的次數將如我們從事大禮拜的身體之下--從地表到宇宙的黃金地基--的塵土數量那般繁多,甚至我們的功德資糧將不會耗盡。
◆持誦咒語和皈依可以清淨語的業障,聽瑞的人們啊,放棄所有庸俗的對話。
俗諺說:“嘴巴是一個惡作劇的箱子,是所有禍端之源。”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從人們口中說出的只有饒舌、謊言、誹謗和嚴酷刺耳的話語。人們對於惡毒的閒話似乎永不饜足,而且不斷推測發生戰爭及其他壞消息的可能性,這更激起了他們的負面情緒。 相反的,只要念誦一些祈願文、一些咒字或三寶的名號“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Namo Buddhaya,Namo Dharmaya, Namo Sanghaya),就能挽救我們遠離巨大的痛苦,成就巨大的利益。
任何人聽到諸佛的名號,蓮師的名號或咒音,將能從三大恐懼中解脫:身為聲聞乘弟子的恐懼--害怕落入輪迴的下三道;身為大乘弟子的恐懼--擔憂陷入自我本位的動機與發心;以及身為金剛乘弟子的恐懼--擔心執著於現象的真實存在。
修持佛法的行者尤其不應該沉溺於漫無目的的饒舌。他們應該總是念誦祈願文,或大聲朗讀闡釋相對和究竟實相的深奧經典。
◆強烈的虔誠心可以清淨心的串習,聽瑞的人們啊,禪觀你頂上的上師。
如果你的心持續執迷於財物,你只會讓自己投生成為飽受饑渴折磨的餓鬼。如果你執迷於家人和你所愛的人,你只會增強在死亡時,所要承受的離別之苦。然而,持續不斷的虔誠心,會帶給你長久的寧靜和滿足。即使只是憶念上師的名號,就足以完全轉化你的見解。即使只是片刻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之上,就能夠消除迷妄之障。如此的虔誠心是一個環,能使上師的慈悲之鉤鉤住這個環,把你從輪迴的泥沼中拉出。
雖然證悟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然而要使它顯現出來似乎相當困難。但如果你對上師生起強烈的虔誠心,並把你的凡俗之心和上師的證悟自性融合為一,你將能夠獲致證悟。觀想慈愛的上師,真的是一個比其他任何法門更深奧的心靈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