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時要避免的三種過失
每當領受法教或閱讀任何開示時,常維持一個完全清淨的發心是件很重要的事。
在這方面,有三種形式的過失要避免,它有時也被喻為三種不同的容器。
第一種過失是心神散漫,好像一個倒置的容器,無法裝進任何水。
第二種過失是沒有用心,聽過即忘,就像一個漏底的容器,裝不住倒進去的水。
第三種過失是煩惱深重,好比一個有毒的容器,把裝進的水都污染了。
應努力避免這些錯誤,同時培養清淨的菩提心,也就是覺醒證悟的心。
當我們剛踏入修行道上,尚未具備幫助他人能力時。為了成就他人的福祉,必先經由清淨心念與轉化心念來成就自己。這便稱之為「前行」修持的目標所在,此乃是為道上的所有進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上師傳予法教或弟子聆聽法教之前,必須先生起證悟想,並祈願自己能夠領受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與一切印度、西藏上師的加持。發願成就自身以便成就他人的誓願。無論那種單一的行為、言語或思緒,即使最不起眼的細節,也都要為一切眾生的福祉著想。當你真生起這種利他之願,證悟想便會毫不費力地出現。當這樣的心願逐漸堅定之後,你便具足了修行所有道乘的根基。無論你修行的是那個法門,都將自然成熟結為果實。但如果我們漠視這個重要的理想,反而將自己受限於擁有長壽、舒適、富足的生活,或許我們會得到這些;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該將自己的生命耗費於虛榮或不重要的目標上。
前行修法的內容分為兩部份:《外》或《共》的前行,以及《內》或《不共》
※《外》或《共》的前行:
虔誠的信心乃修道成就之主要根源,因此在開始每座修法前,應先觀想面前虛空之中或頭頂之上,根本上師示現為蓮花生大士的外相,智慧光耀,慈悲微笑,坐於廣大虹光中。接著,我們對上師生起極強烈的信心,並念誦三次「喇嘛千諾!」,也就是「上師全知尊!吾請您指導!」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得以於此生成就甚深道之圓滿了悟。於是上師放出光芒,清淨我們的無明障蔽,並令我們充滿加持。
接著六種思維(六共前行):
(1) 思量人身之難得,離於八無暇;具十滿之條件;擁有各種自由及有利條件修持佛法之暇滿人身。如此殊勝之人身,如果不善用,便會像滾石落下山坡般毫無選擇。
(2) 思量死亡及無常,以便令我們了知修法之迫切鞭策我們加緊努力。
(3) 思量業力的因果法則,亦即行為與結果之關係,以便令我們清楚了知業報所行。
(4) 思量輪迴苦痛,以便幫助我們認清輪迴本身之虛妄是永離不開的痛苦。
(5) 思量解脫無上之功德,讓我們知道經由領受並修持法教,能夠令我們出離輪迴、究竟證悟而成就無上全知之境。
(6) 思量依止上師的必要,父母、朋友與一般的老師無幫助我們解脫,因為他們自己也未脫離輪迴。為達到證悟,我們必須接受真正具德又合格的上師的指導。
《內》或《不共》的前行:
一、皈 依 供養偈:無上本師即佛寶,無上救護即法寶,無上引導即僧寶,供養皈處三寶尊。當遭遇可怕的經驗時,要將三寶皈依境憶持在心。
前行修法之「內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門,也就是皈依是基礎,也是修法的開端。
我們以全然的信心來皈依佛法僧三寶及上師、本尊、空行。即使是受苦於熱、寒,受困於疾病、不順心或其他痛苦,時時刻皆只仰賴三寶與三根本。在任何情況下,即使可能危及生命也絕不離棄他們。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的皈依已經真誠了。更應祈願:「經由我的痛苦,願我承擔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艱苦之眾生的痛苦。願此艱苦能幫助我在證悟道上更加精進。」 在日常活動當中,你必隨時持守對皈依聖眾之仰賴。例如,行步時,思惟皈依聖眾在右肩稍上之處,恭敬繞行之。飲食中,思惟我們把食物的第一部份供養三寶,然後吃剩餘的部份。彷彿它已被三寶加持後還我們。穿新衣時,先思惟將之供養三寶,到了夜間,思惟皈依聖眾安住頭頂,光亮而清晰,然後入睡,心中充滿信心。
菩提心.證悟想
菩提心乃是為了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的念頭。菩提心的定義,是在自身生起先前未有的利他之心。對於沒有積聚資糧的人來說,這樣的利他之心無法生起。只有少數一些人是適合大乘教法的根器。要戒除對敵、友的分別之心。在此濁世,若無追隨具德上師,是很容易落入魔掌的。
菩提心有兩種次第:勝義菩提心(絕對、究竟)與世俗(相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兩方面。
勝義菩提心即了悟一切法界的究竟實相為空性。但這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輕易了解。因此為能了悟勝義菩提心,首先必須生起世俗菩提心。
我們以皈依聖眾為見證,堅定地誓言:「從現在起,我將不再有任何一個任何自私的念頭,就算我只念誦一次『嗡嘛呢貝美吽』我也要為一切眾生來做。」
這種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行之誓言,稱為「願菩提心」。一個人為了實現這種願望所做的正向行為,即為「行菩提心」。
當我們修持菩提心時,再度念誦包含皈依與發心的四句願文,並圓滿十萬遍(這時不頂禮),同時專注於思維菩薩戒的涵義。在每一座修持結束時,面向前方虛空中的皈依聖眾祈願:「願菩薩心於我心生起,正如蓮師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於是,所有傳承上師與本尊盡皆化光,由周圍至中央地融入蓮師。接著,蓮師化光融入自身。此時觀想蓮師具足的圓滿菩提心與我們的心相融無別。最後,以此願文做結行:勝菩提心未生起者,願皆生起勝菩提心。願菩提心已生起者,願不退轉且常增長。要教尚未去除我執的偏私之人生起菩提心,似乎頗為困難。
二、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藏音為「多傑森巴」)本尊的觀修與持誦,目的在於清除證悟道上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所有過去世以來累積的障蔽與負面業行。它是造成我們在證悟上前進的主要障礙。負面行為有些在本質上不很明顯是不善的,例如殺生、偷盜、妄語等。其他則如違犯佛陀或上師所教導、幫助我們修行增長的誓願與戒律。
金剛薩埵為金剛乘一切壇城的至高主尊。觀修金剛薩埵,如同觀修所有如來。金剛薩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切咒語的精髓。
金剛薩埵的百字明乃是文武百尊的音聲形式;它總集了金剛薩埵自身一切的智慧與大力。如果我們能每日持誦百字明二十一遍,並且全然專注於甘露流下與清淨過程的觀想,任何誓戒或三昧耶戒的違犯,以及任何障染,必都能被清淨。我們若毫不分心地持誦一百次百字明,甚至連「無間罪」也能相當容易地被清淨。如果修持金剛薩埵,諸佛將視你為自己的孩兒,所有阻隔修行證量與究竟了悟的障礙都將清除無餘。
三、曼達供養
在所有的修持當中,曼達供養是積聚福德與智慧兩種必要資糧最具深義並善巧方便的方法,而沒有福慧兩項資糧,我們便無法迅速踏上修行道路。
四、上師相應
在前行法或加行中最殊勝的漠過於上師相應(上師瑜珈)或稱與上師的自性雙運透過這修持能令我們的本初智慧生起。
在所有修持中,上師相應法最為深奧,但又毫無危險或風險。此處並無於生起次第所需要的複雜而困難的壇城觀想,也沒有於圓滿次第在做禪觀時所牽涉到脈、氣、拙火修持等的任何風險。不單如此,當我們正確無誤地修持上師相應法時,一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功德將自然生起。另一方面,若是缺乏對上師的信心,就算我們經年累月地修持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我們的修持絕對無法穩固,也不可能嘗到任何成果。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為什麼要修五加行?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道路上會不會取得成就,都取決於五加行修得怎麼樣 !
我們知道如果不斷除和摧毀阿賴耶識,永遠不可能證悟空性。
那麼依靠何種特殊力量,我們可以斷除阿賴耶識,開啟心的本性?
所有這些問題的唯一答案,我們要證悟唯一的辦法是:
一、修五加行,讓自己的根基成熟;
二、找到有大圓滿證悟經驗的具格金剛上師,通過上師的加持,用這個力量把阿賴耶識層面摧毀,直接進入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
我們通過修金剛薩埵,以四對治力念誦十萬遍百字明,來清淨無始以來的自己所造的罪業,否則未得到有效清淨的罪業是是證悟的嚴重障礙。
我們進一步修曼達積累資糧,積累很多資糧後,我們就會得到很大的力量和能量以便摧毀阿賴耶識,積累資糧最好最善巧的方法就是修曼達。
上師瑜珈是通過上師的加持推動我們向證悟前進,但注意不是所有上師都有加持。虔誠心的力量可以得到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的。再加上真正有修證的上師本身的加持。這兩者結合,我們會得到大量資糧和力量。
總結一下,加行力量 +上師加持力量 = 摧毀阿賴耶識。
不修加行沒有力量摧毀相續中的阿賴耶識,通過禪定打坐也解決不了,相續中的煩惱雜念盡除不了。每一次打坐都在阿賴耶識上無法再深入。修四禪八定時,當修行人感覺到虛空與心融為一體時,以為自己證悟了,其實也只是阿賴耶識的感覺,沒有辦法去突破阿賴耶識的範圍。
修行只有一條路,一定要從外加行、五加行開始修,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出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這是漢藏所有教派都公認的不二之路。其中主要靠出離心和菩提心積累特殊力量來摧毀阿賴耶識!
修加行要花一定工夫,三年,五年或更長,不能急著要結果。過程非常重要,要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修。
華智仁波切弟子有的修了十幾遍甚至二十幾遍的,但他們最後都證悟了。
要靠修前行加行具備證悟的所有條件,我們內心這麼浮躁,貪嗔癡我慢的五毒煩惱這麼嚴重,沒有加行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獲得證悟的。
一旦缺少加行的基礎和條件,我們就沒有推動力去摧毀阿賴耶識,進入如來藏,獲得真正的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