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讓我們得以進入解脫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與謙遜心,並避開惡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損傷律儀,這是很重要的。活在惡行中的人們,將會長時受苦!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

《利益遍虛空有情》任何時候,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讓自己被自身創造出的憤怒黑蛇所糾纏,他們用自己所創造出的慾望紅牛角刺穿自己,讓自己被自己創造出的黑暗無明所遮蔽,他們把自己監禁在自己創造的自大斷見懸崖上,他們讓自己創造出的妒忌騙子毀滅自己。人們毫不覺察自己並沒有從煩惱的五條險路中脫身,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就只為了經歷此生輪迴式的歡樂。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已經夠了,現在就讓身、語都轉向著佛法吧!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檢視自身的缺點。罪大惡極是懷抱宗教的偏見,和不了解他人而胡亂批評。所以捨棄偏見,彷彿它是毒藥般。』無論生者或死者,起伏興衰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切莫怪罪其他人。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於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如果你變得自負,善德便會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輕蔑他人。如果你變得灰心喪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於道上再次啟程。『如果沮喪或悲傷生起,表示你的意識已變扭曲,應開始思惟輪迴之過,想圓滿閒暇人身之難得,想無常,對諸佛生起虔誠尊敬心。要知足並想著: [我現已得珍貴圓滿之身,我已遇珍貴正法,我已走上甚深修行道。] 思惟: [如我現在不勤修,我將會錯失良機,我無法去想以後會發生何事。]努力生起勤奮心和愉悅心。如此做之人將會發現禪靜會從心流中生起。』

當身體處在僻靜之處時,心也會安居靜處。要捨棄無益的閒聊並少說話,如果傷害到他人的感受,雙方都會造作出惡業。

蓮花生的未來追隨者啊,除非你真已厭倦受苦,否則即使思考過輪迴的過患,你也不會遠離世俗的事務。 除非無常觀已真正深植內心,否則即使你看到了緣起事物的種種改變,也無法切斷對顯相的執著。 除非你隨時都記得死亡不知何時降臨,否則即使你已領受過甚深教授,也無法將這些甚深教授憶持於心。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嫉妒是摧毀一切善的冰雹,要除去自身的過失我心中總是對那些空手離開此生的眾生們,感到無限憐憫啊!

明覺,了無念頭,乃是法身;明覺,明晰無礙,乃是報身;明覺,以任何色相生起,乃是化身。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佛陀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


      【五戒】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
三、不邪淫
  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
一、身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不兩舌: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
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
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願於世間示正法   成辦利他不疲厭   利他偉業無偏袒   願眾生同證佛果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中華德千林佛學會會址:台中市北區太原路三段61巷3之4號5樓(近榮華街,巷子口香港傑克髮藝招牌)
法輪常轉 「法輪」是對佛法的譬喻,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深心」就是以決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為一切眾生轉法輪,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眾生心中。眾生於聞法之後,以受持佛法之故,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增長善根,養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眾對佛法生起敬重之心。『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要再三深思因果法則,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