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聲聞乘 (小乘)
(2)緣(獨)覺乘 (小乘)
(3)菩薩乘 (大乘) 外三乘:
(1)事部:
主要是身與語之修習,重視手印及持咒;視本尊為清淨的對境,以種種事相上的供養、承事等,來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說,為了修道的方便,可將清淨的自性「如來藏」和其上的染污視為實有,再藉著種種事相上的修持,清除「如來藏」上的染污。簡單的說,就是行者視本尊如主人,自已則為僕,自已因承事主人而得到主人之加持。
(2)行部:
身、語與內心之修持二者均等;已不視外境或本尊為實有,只是一個概念;行者依本尊之所行,因學習本尊之一切,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視本尊如友伴,行者學習友伴的行徑,因而得到相同的成就。
(3)瑜伽部:
以修持禪定之內心修持為主,以身、語之修習為輔;「瑜伽」的意義是「相應」,就是與本尊相應。行者在修持時,將自身觀為本尊,所處之地方為本尊之清淨壇城,由此來達到內識之清淨。
(外三乘是在不同的見地上,以清淨貪瞋癡為主,而內三乘則是依貪瞋癡之特性而修持,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
(1)摩訶瑜伽 (Mahayoga,或稱「大瑜伽」):
以修持內心之智慧為主,以無取捨之身、語為方便所行。行者以生起次第之修持為主;生起次第中,行者於空性中自觀為本尊,稱為「三昧耶尊」,再迎請「智慧尊」融入自身。
(2)阿努瑜伽 (Annuyoga,或稱「無比瑜伽」):
修持一切法為心性與智慧無二之功用。以圓滿次第之修持為主,圓滿次第主要是修大樂與光明,證悟萬法與心性無二)。雖說「摩訶瑜伽」是以修生起次第為主,但也必須修持圓滿次第,同樣的,「阿努瑜伽」是以修圓滿次第為主,但仍有生起次第的修習,只是偏重的次第不同而已。
(3)阿底瑜伽 (Atiyoga,亦稱「無上瑜伽」或大圓滿)